思明古海湾的往事要要要厦门岛地理环境变迁之三
2022-02-20叶清
叶 清
厦门岛有许多老地名, 本地的老百姓都耳熟能详,如“浮屿”“蕹菜河”“后路头”“凤屿”“江头”“后江埭”“走马路”“二十四崎”“十三路头”……这些老地名在古地图上都可以找到。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鹭江志》的“厦门岛地图”[1-3]上(图1),“浮屿”“凤屿” 是筼筜港里的小岛;“江头” 濒临筼筜港是厦门最早对外口岸、码头;“蕹菜河”又名“长寮河”,在“厦门城”西南。 而“(大)走马路”则专指现在的大中路;“二十四崎”位置在横竹路、昇平路、大中路交汇处的高岗(原文圃山现民立幼儿园一带); 厦禾路厦门工程机械厂附近的地名叫“后江埭”,埭是阻挡海水的土堤,顾名思义这里原来位于海滨;而“后路头”专指定安路口江夏堂前面一带地域(老虎城)(图2)。 这些老地名,也反映出厦门老市区古地理环境。 本文根据一些厦门老地名, 话厦门老市区原本是古海湾——思明古海湾。 以翔实的地理证据及文史资料,论述其地理环境的变迁。
图1 清乾隆三十一(1766 年)厦门岛地图1
图2 江夏堂和老虎城
“后路头”—— 厦门岛腹地的古码头
码头,据《辞海》注是:“专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水工建筑[4]”。 人们都知道,码头理所当然应修在海岸边以及江河岸边。然而,在厦门岛腹地有古码头就奇怪了。 思明南路定安路口江夏堂、文安小学前面第九市场一带地域(现老虎城)附近,厦门人至今还习惯称其为“后路头”。 路头, 在厦门方言中专指旧式码头。 这令人不禁生疑,码头为什么不修在海边,却修筑在远离海岸的岛内腹地呢?商船如何泊岸?了解情况后读者便会豁然开朗。
根据作者多年对第四纪地质和古地理环境的调查, 并结合城市建设的地质勘探资料和文史资料,定安路口江夏堂、文安小学前面第九市场有古码头,濒临一个古海湾,由于地处思明区老市区,地学工作者将这个古海湾命名为“思明古海湾”。明末清初康熙年间, 商船还可以通航并驶抵原第九市场码头(后路头)。 这里原来还有一个“大使宫”,据《厦门志》卷二分域记载;“大使宫,在塔仔街(现在的定安路)旁,有石塔镌‘泉南佛国’四字。其地明时为海滨渡头,水至其下[5]。”据方文图先生考证, 一直到20 世纪50 年代还保存的九市原馥香堂蚊香店中的石鼓尊, 便是当年泊船系缆绳用的[6]。
思明古海湾范围大致是:从浮屿角(厦门市教工之家所在地)沿着土堆巷(土地公祖巷)穿过大同路,再沿着南乔巷、曾姑娘巷往南经局口街穿过中山路到定安路口原第九市场, 往东拐弯穿过中华城到原台光街(新街礼拜堂前),至桥亭街路口往北沿霞溪路,经第七市场、双莲池,到海岸街这一区域(图3)。从20 世纪20 年代至今的100 年期间, 这一区域一直是厦门最早开发的商业区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根据洪卜仁先生考证, 江夏堂地方濒临古海湾,原是清初康熙年间的闽海关厦门口办公处。 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编纂的《厦门记忆》 这样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朝廷设立闽海关,同时设立闽海关厦门口于次年正式办公, 负责对进出口厦门的国内外商船及货物进行监督, 对洋货和土货征收货税,对商船征收梁头税(船钞),附以违禁品的査禁,闽海关设置之初,其厦门衙署设在养元宫边,后迁至钱炉灰埕的江夏堂,道光时移设于岛美路头(位置在今鹭江宾馆)[7]。 ”
思明古海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后路头何时废弃使用? 根据文史专家考证,清朝乾隆年间,厦门岛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这些新开发的土地,志书上称为“新填地[8]”。 思明古海湾整个填平开发成市区;从筼筜港口竹树脚路头(现竹树脚礼拜堂)沿鹭江至水仙路的水仙宮, 开发滩涂建设一连串码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三路头”。 既然思明古海湾已填平,商船不能驶入,码头(后路头)也就废弃开发成菜市场。 海关也失去作用只好迁移至鹭江道,黄氏族人趁势申请在此建宗祠,获批后才有了今天享誉海内外的“江夏堂”。
“蕹菜河”是古海湾的残留
我们观看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鹭江志》的“厦门岛地图”,在古地图上“厦门城”西南有一段残留水体标名长寮河(图1),“长寮河” 俗称“蕹菜河”,位置大致在今天思明北路、思明南路、思明东路、思明西路交汇处。 据道光十九年的《厦门志》记载:“长寮河,在城南袁厝山下,一名鲲池。中浮小洲曰:‘桂洲’,前傅氏产,今为官池。 岁征饷银,提标参将掌之。夏月种瓮菜(空心菜)。俗称‘瓮菜河’[9]。 ”“蕹菜河”实际上不是流动的水体,是池塘,是思明古海湾填海造地后残留的水体,并接纳岛上居民排放的污水。 由于水体污染严重,“无鱼虾之利”。但这里种殖的水蕹菜,却长势相当好。由于池水脏污, 蚊蝇丛生,20 世纪20 年代厦门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时,蕹菜河被填平建成市区。 据考证,填蕹菜河的建筑材料来自拆除“厦门城” 的古城墙。 厦门1928 年报纸上刊登的“思明南路瓮菜湖新市状况”照片(图4 上),与现在盛(慎)昌钟表大楼这带老市区(图4 下)相比较,虽然历经了90 年风雨沧桑, 但蕹菜河这带老市区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而且它在厦门市的商业地位一直举足轻重。
图4 野蕹菜河冶老市区90 年前后面貌
浮屿——“浮”在海中的小岛
在介绍思明古海湾时, 海湾口部的浮屿是人们绝对不能忘记的。 在清乾隆三十一年的古厦门岛地图上(图1),今天的厦禾路与思明北路交汇处的浮屿,是筼筜港一个小岛,四周都是波涛汹涌的海水,名副其实是“浮”在海中的岛屿,面朝大海,气势巍峨庄严, 仅靠栈桥与厦门岛上的福茂宫相连,“福茂宫前院有一座照墙, 从照墙花窗探头外望,便见浩瀚的海水,万顷碧波中还有个小岛屿,那就是浮屿”。 浮屿上原有座雷音殿,古时人们上浮屿要走过数十丈的木桥(后来木桥改换成石桥)。 清乾隆年间,厦门诗人张锡麟登上浮屿并做了首《雷音观潮》诗:“帝关登临岛屿浮,每逢潮至豁双眸。 乾坤有意分朝暮,江海无心任意留。 ”
直到20 世纪20 年代修筑厦禾路,浮屿周围海域才填平成为厦门岛组成部分的陆地。 浮屿上的建筑也被拆除,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专家考证,浮屿上的雷音殿位置在原厦禾路278 号。 厦禾路与思明北路交叉路口建设了“清闲别墅”和“开明戏院”,解放后改为厦门市少儿图书馆。1993 年7 月,厦门启动了厦禾路旧城改造工程, 这一带旧建筑全部拆除,辟为街心公共绿地(花园),花园中心放一块大花岗石,镌刻“浮屿”两个大字,标明这里是原浮屿的位置, 浮屿带纪念性地标建筑便荡然无存。 浮屿,已成为厦门繁华的闹市区,是厦门金融、商业、文化中心之一。 浮屿周围现代地标性建筑物香港广场、源通大厦、银行中心等拔地而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为厦门热闹繁华的商贸中心。
霞溪路曾经的辉煌
说起位于思明东路和中山路之间的霞溪路,顾名思义不必作太多解释。 它是厦门四大古海湾之一的“思明古海湾” 东边水域,清朝古海湾填筑成为市区后保留流动的溪流。 霞溪的水由来自白鹿洞和外清山的两股泉水,流经石泉路、释仔街、石壁街、四仙街、桥亭街,在中山路口一带汇集而成,最后通筼筜港。 因为地势较低,所以有了“下溪”的俗称,在清末雅化为“霞溪”,是厦门岛内河运输通道。 清代厦门诗人张锡麟曾写过描写霞溪的诗:“水满清溪散暮云,水光云彩五纷纭。 半帘夕照千家共,几树浓阴两岸分。 ”
由于流入霞溪的溪流影响两边的交通, 人们便在溪水上架设桥梁,桥上建有亭子供人休憩,即后来的桥亭街,位于昔日内河运输、城乡贸易的中心。 霞溪的水最终排入筼筜港,据《厦门志》“分域略·山川”记载:“霞溪,在城南,出坪山,经关仔内,至后海墘入于海[10]。”之后由于城区建设需求,来水的溪流不断被阻断填平, 霞溪缺少水源, 河床干枯。 据厦门老市民回忆,解放前霞溪河床就是烂泥塘,解放后人民政府才把河床填筑成路,霞溪路由此得名。 霞溪路旧称“霞溪仔”,又称“下溪仔”(中正庙、 福谦庙和二妈宫也均是该路段的旧时俗称)。
作者记得30 年前, 霞溪路曾经是厦门最热闹的路段之一。 霞溪市场当时与八市齐名,卖土特产和干货的商店琳琅满目,整条马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万头攒动,杀鸡宰鸭,各种鱼货海鲜应有尽有,每天都有数万市民及游客光顾这里。 这一带饮食服务行业也十分兴旺, 闽菜馆“源珍斋”“金源珍”,蜜饯号“利用斋”(靠大同路)、“瑞珍”和面龟粿店号“泉珍”等,另外还有一些米店、碗店、点心摊和水果店,在中段西南侧有麻油作坊集中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饮食业的发达情况。 可惜,霞溪路现在的状况大不如从前也。
回望思明古海湾,随着斗转星移、岁月蹉跎,再也看不到由浮屿角驶来的商船停泊在江夏堂前古码头的盛况。 但是,自清朝末年以来,这一区域成为厦门热闹繁华的商贸中心, 也给厦门人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注
1 本文作者据清乾隆三十一年《鹭江志》修改清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