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关键机制和成效分析
——基于北京市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实践探索①

2022-02-20孙树学张圣捷张澍田辛有清

中国藏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组团式拉萨市医疗

孙树学 张圣捷 张澍田 辛有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②《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民日报》2016年8月21日第1版。健康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速发展①崔钧:《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中国卫生》2021年第7期,第66—69页。,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事业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增加到2021年的72.19岁②《“数” 说两会|西藏公布2021年“成绩单”》,http://xz.people.com.cn/GB/n2/2022/0104/c138901-35081219.html,2022年1月4日。,医疗卫生援藏在其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③拉巴桑珠、扎西达娃、卓玛次仁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西藏医疗卫生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中国医药》2021年第12期,第1761—1765页。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实行的医疗援藏新模式,是支持西藏公立医院发展的新探索。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有关对口援藏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受援医院的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对受援医院的评估情况,每批次确定若干重点科室和具体工作目标,援助结束时按目标考核。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组通字 〔2015〕36号。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往医疗援藏单方面选派、组织不够统一、分配不够科学、力量不够集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限等问题。⑤田昕、于亚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模式主要做法与成效分析》,《西藏研究》2017年第4期,第97—102页;刘也良、孙梦、郭晓薇:《“组团式”援藏——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中国卫生》2019年第12期,第14—19页。自2015年8月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健委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确定国家卫健委属和7省市医院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 (市)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1+7”医院),分批选派医疗和管理专家进藏开展支援工作。

“组团式”援藏的工作模式采取“以院包科”学科建设、“师带徒”人才培养等机制创新和探索,促进了受援医院的能力提升和管理改进。截至2018年年底,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不断推进“强三甲”建设,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6地市全部创成“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顺利创成“三级乙等”医院,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⑥穷达、匡雪莲、孟悦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三年成效分析》,《西藏医药》2019年第2期,第5—8页。

根据中组部、国家卫健委政策安排,北京市属医院“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北京市派出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截至2021年,已累计向拉萨市人民医院派出7批132人次开展援藏任务,援助专业涵盖临床、医技、管理各专业。2017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西藏自治区7地市率先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其诊疗能力、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管理运营、科研教学均取得显著进步,走在自治区“1+7”医院前列。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属医院“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关键机制,对医疗人才援藏成效进行总结,梳理“组团式”医疗援藏取得成效的经验,同时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化医疗援藏、促进受援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实践历程

响应国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号召,北京市自2015年8月派出成建制医疗队即“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对口援藏工作开展需要政策执行网络的支持⑦谢伟民、贺东航:《公共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对口援藏政策效能——基于昌都和林芝两地的比较分析》,《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第16—28、138—139页。:以北京友谊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北京市属22家三甲医院发挥学科优势、密切协同配合、开展团队援助工作。在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在西藏自治区7地市率先实现“创三甲”目标;2018—2022年陆续完成西藏自治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国家胸痛中心、国家综合卒中防治中心、国家创伤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创建;自2017年起按照每年增加1—2个科室的进度,拉萨市人民医院先后已有妇产科、儿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9个临床学科与北京市援助医院签订“以院包科”帮扶协议,临床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医院管理援藏专家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经济运营、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拉萨市人民医院正以“强三甲”建设为引领,以2025年临床服务能力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三甲医院平均水平为目标①《关于印发 〈关于进一步做好“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有关政策举措及任务分工〉的通知》,藏援办发 〔2021〕1号。,建设西藏大病救治兜底医院,努力实现各族群众“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的愿望。

二、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关键机制

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西藏公立医院发展,是我国对口医疗援助方式和受援公立医院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组团式”援藏的精髓在“团”,即团队。实现援藏团队发挥作用及援受双方深度融合需要稳定且持久的工作机制作为支持。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如何充分发挥援助医院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调动受援医院的主观能动性,是政策制定者、援助方、受援方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北京市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首都城市,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京藏双方医疗援助合作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对全国医疗援藏工作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我国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具有其普遍规律,主要是通过学科、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实现医院全面发展。但西藏自治区公立医院面临特殊的发展环境:在医疗服务需求方面,西藏人口总量少,医疗总需求量受限;地广人稀,医疗服务可及性差;人群健康意识有待提高,就医及时性不足。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医疗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医院发展基础薄弱;公立医院财政保障力度大,医院运营压力不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待提高等。②杨明洪:《“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对口援藏机制创新及其实践效应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藏学》2018年第4期,第63—74页。因此,要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的方式实现西藏受援医院 (尤其是地市级公立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兼顾公立医院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西藏特殊的地理、人口、发展基础和政策环境因素,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北京市属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坚持尊重规律性与特殊性、兼顾可能性与现实性,探索出通过医学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改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通过医院管理变革和改革创新提升医院发展质量,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 (见图1)。

图1 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关键机制与成效分析图

(一)基于动态评估的“以院包科”学科建设机制

中组部、国家卫健委在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政策设计中提出,“医疗人才 ‘组团式’援藏主要是通过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受援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每批次确定若干重点科室和具体工作目标”。根据政策要求,西藏“1+7”医院均确定了重点受援科室,多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二级学科形式确定。拉萨市人民医院确定的重点受援科室为内科、妇产科、儿科3个学科。在2017年出台的医疗援藏系列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通知》(组通字 〔2017〕15号)中,首次提出“以院包科”的政策设计——在坚持一个省市负责援建一所地市医院的基础上,明确一家牵头单位负总责;实行“以院包科”,由内地一所医院负责帮扶受援医院一个或几个科室,并以通知附件形式下发《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牵头单位、包科医院”结对关系表》。自此,“以院包科”作为医疗援藏的主要工作机制明确下来,并从2017年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开始,加强“以院包科”学科建设。

北京市属医院在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过程中将“以院包科”作为提升受援医院专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方式,建立了基于动态评估的“以院包科”学科建设机制。在实践中,拉萨市卫健委、拉萨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等援派主管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建立基础、协议包科、动态评估、持续提升”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创三甲”之后,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开始加强专科建设,在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妇产科、儿科基础上,先后将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普外科等专业独立设置科室,从床位分配、医疗设备和人员配置、进修学习等方面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在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和服务规模的基础上,分批与北京援助医院签订“以院包科”协议。自2017年起,拉萨市人民医院以每年1—2个学科的速度推进包科学科建设,先后与北京9家市属三甲医院建立包科关系 (见表1)。

表1 北京市属医院与拉萨市人民医院“以院包科”签约关系表

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每年派出以北京市卫健委领导带队、北京市属医院医务处长为成员的专家团队对拉萨市人民医院包科科室发展状况进行专项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科建设成效、存在的短板弱项和学科发展规划建议等。根据评估结果,援受双方共同调整完善学科发展目标、支持措施和“组团式”医疗人才需求,并制定下一步重点支援发展的培育科室目录。“以院包科”学科建设机制使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科室诊疗能力的快速提升和科室结构的合理化设置。

(二)基于京藏双向协同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

学术界近年来持续关注如何增强西藏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卫生人力资源水平。①黄烈雨、赵明阳、黄若尧等:《基于全词共现网络的西藏卫生资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21年第6期,第806—810页。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之初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受援医院要组建承接医疗团队,一对一跟学,并明确其工作任务”,2017年又提出,“完善医疗人才培训帮带机制,加强培训中心 (基地)建设,采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通过专题讲座、手术带教、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共同开展课题攻关等多种形式,手把手帮助受援医院培养医疗人才,提升受援医院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要求“受援地市要选派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组成承接团队,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培养计划,与支援医疗人才结对跟学,定期抽查学习情况,确保承接效果”。

北京市属医院在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过程中将“师带徒”作为提升受援医院人才技术能力的主要方式,建立了基于京藏双向协同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援受双方形成“夯实基础、提升技能、医教协同、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北京市属医院与拉萨市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之后,一方面通过援藏项目支持建设医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在援藏专家指导下进行技能培训,夯实医务人员临床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分批组织医院业务骨干到北京市属三甲医院进行专科学习、进修,利用北京丰富的病例资源和实践机会提升其专科技能。在前期培训、进修基础上,援藏专家与当地业务骨干签订“师带徒”协议,明确年度帮带目标任务。“师带徒”协议内容涵盖临床技能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培养、考核评价标准等,主要任务是通过手把手、一对一带教实现当地医务人员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缩短医疗技术学习周期、全面提升科研教学能力,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供技术保障 (见表2)。

表2 拉萨市人民医院援藏专家及师带徒、进修人员数量

北京市属医院专项进修与拉萨市人民医院援藏专家带教的双向协同,使“师带徒”人才培养效率提升、效能增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批骨干医务人员,实现了医疗技术的落地,如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手术、儿童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骨科断肢再植术等一大批三四级复杂手术①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可以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和治疗技术均可由拉萨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独立实施;医务人员的带教意识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西藏自治区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班80%的师资已由当地医务人员担任,本地年轻医务人员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零的突破,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

(三)基于援受协商共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制

通过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改进,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重要任务。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将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水平作为“创三甲”“强三甲”建设的重要支持内容,通过专项投资为医院更新医院大型设备、升级改造门急诊楼设施、建设医院信息系统。拉萨市政府也积极支持拉萨市人民医院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需求,每年安排专项预算予以保障。西藏自治区建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7”医院建设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置和智慧医院建设。通过中央、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多级政府支持,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财政经费保障。

北京市在“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过程中,充分利用京藏两地资源支持,以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为引领,以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在“十三五”期间 (2015—2020年)重点支持医院进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坚持“优化基建、增配设备、分批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建立基于援受协商共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制主要包括服务于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通过援藏项目支持,拉萨市人民医院购置了3.0T核磁、128排螺旋CT、数字导管室DSA、高压氧舱、血液过滤机、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腹腔镜、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呼吸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三级医院的设备配置水平,有效支撑了医疗技术开展。在提升医疗设备配置水平的同时,拉萨市人民医院积极推进门诊楼改造,拓展诊室和候诊空间,实现“一医一患一诊室”,有效保护患者就诊隐私;建设自助服务体系和分诊叫号系统,积极推进预约诊疗,减少就诊等候时间;进行医院无障碍设施改造,方便老年和残疾患者就诊,显著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同样得到大力支持。为保障医疗数据安全和提升管理效能,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北京援藏项目支持下,建设全院信息安全体系,实施数据安全项目,已达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大幅提升了医院网络安全承载能力;建设医院资源规划系统 (HRP)系统,实现人财物、医教研、医护药技等各业务环节的统一物资管理,提升了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随着医疗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拉萨市人民医院污水处理、医疗废弃物管理、地下管网等设施已成为瓶颈环节,同时还存在生物安全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拉萨市人民医院积极对接资源,建设规范的运行保障设施,进行污水处理系统升级、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暂存点升级改造、全院楼宇屋顶防水改造等,为医院规范运行提供了设施保障,降低了安全风险。

(四)基于决策执行一体化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

2015年,中组部医疗援藏文件提出,“综合管理人员主要任务是提升受援医院管理水平,其中至少一人担任受援医院副院级以上领导职务,明确相应职责和分工,承担医院有关管理责任”。西藏自治区下发的配套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意见》 (藏党办发 〔2015〕44号)提出,“合理安排援藏医疗人才工作岗位,有条件的受援医院可由援藏医疗队队长担任院长。重点建设科室可由援藏医疗人才担任科室主任,由当地医务人员担任科室支部书记或常务主任,做好科学分工、加强配合协作”。

北京市属医院在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过程中,在拉萨市委组织部、拉萨市卫健委大力支持下,自2015年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开始即由北京援藏管理专家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法定代表人及管理部门主任,由援藏临床专家担任临床科室执行主任,探索建立“决策执行上下一体、临床管理协作共进”的工作机制。

决策执行上下一体,是指北京援藏专家分布于医院领导班子、职能管理部门、临床医技科室各层级各科室,且均被授予医院、科室重大事项决策权、执行权,因此在借鉴北京先进经验、考虑拉萨实际情况、经过科学论证基础上形成的决策能够得到比较及时、高效、全面的执行,形成医院内部决策执行一体化工作机制。临床管理协作共进,是指援藏专家引领带动当地管理部门主动发挥职能,统筹医院学科建设、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积极主动为临床医疗业务开展提供支撑条件,实现从临床需求到管理措施的协同推进,建立基于需求驱动的临床管理协作共进工作机制。一系列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内生动力,①刘蕊、秦环龙、熊肇明等:《公立医院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国医院管理》2021年第1期,第90—93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五)基于高质量发展引领的医院改革创新机制

西藏自治区下发的配套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意见》 (藏党办发〔2015〕44号)提出,“推进受援医院改革,支持受援医院健全岗位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受援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提高受援医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医疗质量”。这些意见与要求共同推动西藏受援公立医院谋求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引领医院发展。

北京市在“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过程中,坚持管理援助与临床援助并重,自2016年开始在选派医疗队时增加医院管理专家比重,尤其是自2019年第五批援藏医疗队起,管理专家占比保持在40%以上 (见表3),为推动医院管理改革,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于高质量发展引领的医院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表3 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人数及构成

一是建立基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提升的医疗质控体系 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医疗技术水平提升过程中必须同步提升的重要能力。拉萨市人民医院重点对影响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临床路径、合理用药、围手术期②围手术期:是指病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大约是指从手术前5—7天开始到手术后7—12天这一段时间,是围绕手术的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到病人术后基本康复为止。管理、不良事件管理等环节进行质控管理,援藏管理专家牵头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例会制度,编制医院医疗质控月刊,提升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控闭环管理和医疗不良事件追踪改进,加大现场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力度,使医疗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效。

二是建立基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绩效管理体系 援藏绩效管理专家牵头制定“以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基础,以国家卫健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方案”,落实医院及各科室绩效指标、质量控制分析制度,建立绩效奖惩机制。在绩效改革过程中,医院同步推进亚专科分科建设,取消原有大内科、大外科建制,实行亚专科精细化考核管理,并明确科室负责人和科室发展目标。通过绩效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全院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运行效率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基于数据驱动和信息化支撑的运营管理体系 启动实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控,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改善医院运营状况,医院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在援藏管理专家的带领下,对影响医院经济运营水平的预算、成本、资产、绩效等关键环节进行从制度、流程、方案到信息系统的开创性建设,通过资产清查、医院资源规划系统 (HRP)建设、绩效考核实现了“摸清家底、算清账”“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形成导向、绩效激励”,全院的成本意识、绩效意识显著提升。

(六)基于增强社会美誉度的医院文化传承机制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既要重视医疗技术的提升,也要重视医院文化的传承和塑造。拉萨市人民医院建院于1959年,前身为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门诊部,通过长期艰苦创业、不懈努力、热情服务,在拉萨市民心中建立了可信赖、服务好的良好社会声誉,老“门诊部”的口碑在市民中代代相传,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备受好评。如何在医院规模持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时期,保持和提升医院社会美誉度,也是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5年北京市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以来,拉萨市人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倡导为民情怀,在全院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新时代医疗健康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医院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着力营造京藏援受双方合作促进医院发展的文化、以优质技术和服务赢得市民信赖的文化,建立基于增强社会美誉度的医院文化塑造传承机制。

营造京藏援受双方合作促进医院发展的文化,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明确提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援藏专家”,在实践中为援藏专家提供工作支持、事业平台和生活保障,真正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北京援藏医疗队则在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指导下提出“要以首善标准开展援藏,体现首都医疗卫生风采”,坚决做到“帮忙不添乱”,集中精力培养人才、提升技术、加强管理,不得提出超出工作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的不合理诉求。

营造以优质技术和服务赢得市民信赖的文化,发挥老“门诊部”的光荣传统,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契机,打造“技术优、服务好”的新时代拉萨市人民医院口碑,坚守“精诚团结,至善至爱”的院训,坚持“病人至上、尊重关爱、严谨求精、医德仁心”的服务理念,快速弥补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短板,解决长期以来对疑难危重疾病“爱莫能助”的不足,持续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实现技术提升与服务优化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成效分析

北京市属医院“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7年来,通过优化援助工作机制、深化援受双方合作、加大支援帮扶力度等措施,实现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能力、经济运行、内部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提升,引领医院走向现代医院管理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重点学科建设实现跨越

以“五大中心”建设为引领,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北京“以院包科”援助医院支持下,重点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医院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实现了内科、外科各亚专科的独立设置,医院临床医技科室数达到29个;重点学科建设实现跨越,传统优势学科妇产科、儿科保持并扩大学科优势,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独立成科室并取得跨越发展,建成国家胸痛中心 (标准版)、国家综合卒中防治中心、国家创伤救治中心;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区前列,已基本达到西部省会城市三甲医院平均水平。

(二)医疗服务能力取得突破

通过“以院包科”工作机制支持学科建设,极大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医院手术患者比例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19.4%,提高至2021年的34.1%;手术难度高的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58.2%;7年来,医院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70余项,其中40余项填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技术空白;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医保支付的工具——疾病诊断相关组 (DRGs)系统评价,体现医院收治病例技术难度的病例组合指数 (CMI)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0.76提高至2021年的0.93,提高幅度达22.4%;体现医院诊疗病种范围的DRGs病种组数由409组增加到536组,增幅达31.1%。

(三)经济运营持续平稳向好

实行“组团式”医疗援藏以来,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扩大了医疗服务供给,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2021年与2015年相比,门急诊量增长137.2%,出院人次增长52.4%,手术量增长107.7%,医疗业务收入增长150.5%,医院经济运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同时,在援藏管理专家的支持下,医院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医院医疗收入结构逐年优化,其中药占比降至25.7%,耗材费用占比控制在18.2%,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至28.1%;医院床位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患者平均住院日由10.9天缩短至9.7天,医院经济运营的可持续性平稳向好。

(四)医院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在“组团式”援藏管理专家引导带动下,拉萨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医院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医疗质控体系建设使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医院住院患者低风险死亡率维持在低于0.01%的极低水平;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了医院资源利用效率,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增设缓冲病房对发热患者单间救治的情况下,床位使用率仍然保持在85%以上的水平;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了医院资源产出效率,平均住院日呈连续缩短趋势;医院资源规划系统 (HRP)建设提高了医院运行数据的共享水平,提升了管理运行效率;在全区率先探索实现医疗设备外包维修保养,重点设备开机率保持在99%以上。

(五)医疗人才梯队日渐成型

在“组团式”医疗援藏“师带徒”机制的推动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本地医务人员经过双向培养,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医疗人才梯队日渐成型。医院高级职称人数由2015年的18人增加到2021年的54人,中级职称人员增加到126人,初级职称人员达到209人,高中初级人员按层级、比例分布的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中青年医疗骨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院领军人才培养获得突破,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西藏自治区特殊津贴,11人任西藏自治区医学会相关专业分会主委、副主委职务,医院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地位持续提升。

(六)科教规培体系初见成效

医院医疗能力的提升,带动科研教学水平同步提升,科研和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初见成效。2017年至今,医院累计发表医学研究论文144篇,其中SCI论文9篇。2021年,医院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获批科研资金323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2020年,医院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内科、妇产科、全科3个专业,已招收各类培训学员13名;医院专家获聘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达到14名;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先后为西藏全区7地市培养助产士206名,每年接收西藏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学校临床、护理、放射等专业实习生近200人,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医疗人才队伍培养。

四、持续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精准选派机制,实现援受人才需求匹配耦合

随着“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的推进,受援医院实现全面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具备一定基础,对援助人才选派提出更高要求。为持续发挥“组团式”医疗援藏成效,需建立援助人才精准选派机制。在充分分析受援医院发展需求和北京援助医院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临床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由受援方精准提出人才选派要求,列明人才细分专业、职称层次、学历结构和政治面貌等具体要求,每年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等管理部门提前沟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需求下达援派任务,援助医院广泛动员筛选及匹配人才需求,提高援助专家人才与受援医院需求的耦合度,确保医疗援藏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专业特长得到最大发挥。

(二)科学评估援助成效,建立援助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经过5年“以院包科”学科建设帮扶,拉萨市人民医院“以院包科”学科已增加到9个,在“组团式”医疗援藏规模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其他可援助支持的学科数量受到限制。因此,在3年一个周期的“以院包科”学科建设协议到期后,应由北京市卫健委、拉萨市卫健委共同组织援受双方专家组进行援助成效和学科发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援助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重点支持建设学科范围。对经多年专家援藏已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可阶段性暂停专家现场援助,改为通过线上教学、远程会诊、人员进修等方式长期支持学科发展,而将援派专家名额分配给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以实现受援医院学科均衡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三)协同推进医院改革,健全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受援公立医院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健全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保障。①司文洁、常青、杨敦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机制创新与启示——基于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实践》,《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年第5期,第66—71页。受援地组织部、财政局、卫健委、医保局等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职能,西藏自治区区市两级财政加大对“1+7”医院的投入保障政策;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允许公立医院行使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等自主权;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根据技术进步需求合理设立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体现医疗服务价值;健全受援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

(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援受双方合作发展动力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组团式”医疗援藏医院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定位为目标,制定“1+7”医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医疗质量和运营管理等年度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评比。建立评价结果绩效激励机制,受援医院考核结果与自治区、地市政府财政投入、当地院领导任用和医院工资总额等挂钩,医院相应建立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科室目标实现程度与医院内部薪酬分配、中层干部选用、评优评先等挂钩。同时,还要建立对援藏医疗人才的综合评价机制,援助期满前由受援医院、科室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派出医院党委和卫健委等管理部门,以调动援藏专家的积极性,形成援受双方合作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组团式拉萨市医疗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青海:“组团式”医疗破解因病致贫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组团式”教育援藏
放眼大局抓细节——组团式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
医疗“组团式”援疆模式应加快探索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