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与性晚熟的清远麻公鸡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2022-02-20邓智丹韦金兑束靖婷
邓智丹,肖 俊,李 华,*,向 海,于 辉,,韦金兑,束靖婷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佛山 528225;2.广东天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清远 511827;3.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125)
公鸡的早熟性和晚熟性主要以羽毛成熟性以及体成熟等进行评估。性早熟主要通过鸣叫和鸡冠性状来判别,体成熟与体重相关。本研究对种公鸡进行了早熟性及晚熟性的品种比较选育,以求得到最大体重及最佳肉质的上市日龄,增加经济价值。鸡冠作为鸡重要的第二性征,其发育程度与性腺发育有密切联系,在接近性成熟时,体重与鸡冠和性腺发育显著相关。目前,生长曲线的拟合主要集中在体重增长规律方面,对于体重与局部生长的鸡冠和睾丸生长发育的关联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曲线模型拟合清远麻公鸡的体重和鸡冠生长发育规律,比较分析公鸡H组和L组的体重及鸡冠生长发育模式的差异,找到影响早熟和晚熟群体体重和鸡冠的生长拐点及两者间的关联,并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RCR)技术探讨鸡冠和睾丸发育的相关性。前人研究表明,Ly1抗体反应基因()、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4样基因()、神经外营养蛋白2基因()和内咖肽A3基因()与雄性哺乳动物中的生殖细胞或睾丸发育有关,其是否与高矮冠组的公鸡性腺发育有关,尚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早熟和晚熟公鸡性成熟前发育规律,为进一步深入解析性早熟和性成熟的遗传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本实验鸡群为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清远麻快羽(K系)公鸡95只,在7周龄分为高冠组(42只,冠高介于22~29 mm为H组)和矮冠组(53只,冠高介于10~17 mm为L组),H组的冠高比L组高9.97 mm。实验种公鸡饲养和免疫条件与企业种公鸡饲养和免疫条件相同。光照条件明期(Light)和暗期(Dark)时长比值为1 L:1 D;饲料营养水平:代谢能为10.71 MJ/kg,粗蛋白13.00%,钙1.10%,总磷0.59%。
1.2 指标测定方法 在7~20周龄,每周测定实验鸡群的鸡冠高度和体重,测定参照《NY/T 823.2004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执行。
1.3 组织学分析 11周龄时分别对H组和L组公鸡各解剖30只,称睾丸重量,采集睾丸在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10 d。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染色,制片后在光学显微镜100×倍数下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与拟合曲线模型 应用Excel 2016、SPSS 20.0和Prism 8.0.1对清远麻公鸡体重和冠高进行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模型的相关计算和图形拟合。
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参照qRT-PCR SYBR Green I法引物设计要求,根据GenBank中鸡的、基因序列,用软件Primer Express 3.0设计引物,并交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信息见表1。
表1 基因引物序列信息
1.6 反转录PCR 以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反应体系:5×RTase Reaction Buffer Mix II 2 μL,Evo M-MLV RTase Enzyme Mix 0.5 μL,Oligo dT Primer(50 μM)0.5 μL,Random 6 mers Primer(100 μM)0.5 μL,Total RNA 0.5 μL,RNase free water 6 μL。反应条件:37℃ 15 min;85℃5 s,4℃保持至程序结束,共1个循环。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以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采用SYBR Green Ⅰ法进行荧光实时定量PCR反应,以基因作为内参基因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反应体系:2× ChamQ Universal SYBR qPCR Master Mix 10 μL,上下游引物各0.4 μL(10 μM),cDNA模板1 μL,加ddHO补足至20 μL。反应条件:95℃ 30 s;95℃ 10 s,60℃ 30 s,共40个循环,扩增后经融解曲线检测特异性。每次反应均设空白样品为阴性对照,每个样品设置3个重复。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2法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清远麻公鸡体重生长曲线及拟合分析 在7~20周龄,整个生长阶段H组和L组的累计生长曲线表明了体重增长规律的一致性(图1a),H组和L组体重生长变化在绝对生长曲线上发现4个生长低峰和3个生长高峰,接近性成熟时,生长速率降低(图1b)。从相对生长曲线来看,7~12周龄时2组相对生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并在13周龄出现明显的生长峰谷(图1c)。
对清远麻公鸡体重曲线拟合分析(表2和图1a)表明:Gompertz和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值()均优于Logistic模型,且H组和L组体重Gompertz拟合值与实际值之差的波动范围小于Bertalanffy,因此可以确定清远麻公鸡体重的最优拟合模型为Gompertz曲线。在Gompertz模型中,H组和L组的体重增长拐点时间均为8周龄左右,但L组拐点体重大于H组。在7~20周龄,2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
表2 清远麻公鸡体重3种曲线模型拟合相关参数值
图1 清远麻公鸡K系不同周龄体重生长发育曲线及Gompertz模型拟合
2.2 清远麻公鸡鸡冠生长曲线分析 7~20周龄期间,鸡冠的累积生长曲线表明:H组和L组鸡冠高度差异逐渐减小,部分矮冠公鸡后期出现补偿生长的现象(图2a),其呈现由陡到平缓的“S”型曲线上升,该结果与体重生长规律一致;鸡冠的绝对生长值在10~11周龄出现一谷一峰(图2b),但公鸡鸡冠生长发育仍然保持较高的生长水平,在公鸡接近性成熟时,鸡冠生长速度放缓(图2b和2c)。
图2 清远麻公鸡K系不同周龄鸡冠生长发育曲线
对清远麻公鸡冠高度曲线拟合分析(表3、表4)表明:Gompertz和Bertalanffy模型拟合度较优,但H组和L组冠高Gompertz拟合值与实际值之差与Bertalanffy相差无几,结合体重曲线拟合分析,确定Gompertz曲线为最优拟合模型。鸡冠生长的拐点时间H组和L组的组间差均约为2周,其中最佳的Gompertz拟合模型的拐点时间分别约为7周和9周。H组公鸡的冠高在7~13周龄极显著大于L组,在14~16周龄显著大于L组,在17~20周龄与L组差异不显著。
表3 清远麻公鸡鸡冠3种曲线模型拟合相关参数值
表4 清远麻公鸡鸡冠高度实测值与拟合值
2.3 清远麻公鸡11周龄体重、鸡冠和睾丸发育的分析
2.3.1 H组和L组公鸡相关性状的比较及关联性分析11周龄的公鸡,其鸡冠绝对生长值出现峰值(图2),此时H组和L组的体重差异不显著(图3a),冠高H组极显著高于L组(图3b),且睾丸重是L组的4.3倍(图3c)。
图3 11周龄清远麻公鸡H组和L组的相关性状显著性及相关系数分析
公鸡的体重与鸡冠相关差异均不显著,睾丸重和鸡冠高度呈现极显著的强正相关,表明鸡冠和睾丸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2.3.2 H组和L组睾丸组织的形态变化 11周龄的矮冠公鸡睾丸的生精小管较小,管腔中央形成较大空腔,管壁细胞松散且数量较少(图4a)。与L组相比较,H组生精小管形态完整发育较好,生精上皮细胞层数多,管壁厚、管径大,基膜与管壁完整(图4b),表明H组公鸡不仅鸡冠高度和表型优于L组,睾丸发育程度也优于矮冠公鸡。
图4 11周龄鸡高冠和矮冠公鸡睾丸曲精细管发育
2.4 候选基因表达结果 利用qRT-PCR对8周龄高矮冠公鸡的睾丸差异表达分析中差异倍数较大的候选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和在L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H组;在L组表达量显著高于H组(图5),表明这4个候选基因可能与鸡冠和睾丸发育有关。
图5 候选基因在8周龄H组和L组睾丸中的表达
3 讨 论
生产中,早熟和晚熟公鸡的选育主要根据打鸣、鸡冠大小、羽毛成熟度等来判断,除通过鸡冠表型直接判断外,借助最优的生长曲线模型能更准确预测鸡冠生长和性成熟的早晚,合理选育不同发育类型的种公鸡。生长曲线能综合不同时期的测定数据,直观地分析禽类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为家禽选育中综合经济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模型准确性受样本大小、环境、年龄和记录时间长短等影响,如超过90%则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生长期的增长规律。
本研究对清远麻公鸡体重和冠高的拟合均表明了Gompertz模型最优,这与刘双艳等人的结论一致。H组体重及冠高拐点均早于L组,尽管L组拐点体重较H组稍大,但整个生长期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L组是否可望培育成体重偏大的鸡,值得进一步大群体实验予以验证。一般而言,上市日龄越短,其肉质越嫩,脂肪沉积较低,因此慢速型鸡较快速型鸡的肌肉更具风味。生产中,H组和L组公鸡可分别育成早熟系和晚熟系,这可避免育种成本的浪费。H组和L组11周龄的鸡冠高度和睾丸总重差异显著,且两者呈极显著强正相关,并从组织学上得到了印证,这与季从亮等的结论相似。
本研究表明公鸡的鸡冠局部生长与体重生长规律相似,但早期性征发育与体重相关性较小,间接表明对公鸡早熟性的选育影响体重较小。由于体重生长拐点为8周龄,因此本研究采集8周龄H组和L组公鸡睾丸进行荧光定量验证分析,并且选择与睾丸或精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并对这4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基因与男性生殖细胞有关,和基因与精子的质量有关,在睾丸中优先表达,其均未见在公鸡中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公鸡睾丸发育有关,但其是否与公鸡鸡冠的发育相关,尚需通过阉鸡实验进一步验证。性成熟是多基因调控的生理过程,需通过早期鸡冠发育程度将公鸡群体细分为早熟性和晚熟性品种,从而探寻鸡冠-体重-睾丸间发育规律与联系,为后续精准解析优质鸡性早熟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4 结 论
7~20周龄性成熟早的H组公鸡的鸡冠表型优于性成熟晚的L组,其组间体重增长差异不显著;Gompertz模型对清远麻鸡公鸡冠高和体重拟合效果最优。在11周龄,H组与L组体重差异不显著,但2组冠高和睾丸总重差异显著,鸡冠高度和睾丸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公鸡性成熟前发育规律以及4个候选基因表达与睾丸发育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条件均可为早熟性和晚熟性品系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