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 诗意

2022-02-20

绿色中国 2022年2期
关键词:渔火汪伦湖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来自几千年前《诗经》的经典诗句将湿地之美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水是文化之根。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而人類的文学发展史,也充满了湿地的身影。据统计,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内容与湿地相关。

水是生命之源。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这些氤氲丰饶的湿地赋予大地勃勃生机。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诗情画意的漓江,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都是湿地。湿地与生命的关系太密切了。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孕育而生的15条河流,就养活了亚洲大陆超过20亿的人口。

自从人类有了审美的那一刻起,湿地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是水成为了人内心潜在释放情感的窗口。所以人看到湖泊、江河等水体时心情会放松,并产生愉悦感。

如果有人问起在地球上什么物质和诗歌最接近,我想诗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无论海洋、江河,还是湖泊、小溪,都以其湿润和灵动的特点与人类的生命和情感相通。可以说,水的透明是映照心灵的。而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湿地,尽管形态各异,但无不以美丽的风光、温婉的水流和多彩的植被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表现的是朋友之情,而喻体则是舟、水、桃花潭等湿地景观。“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传颂至今的《枫桥夜泊》则通过对钟声、渔火等景物的描述,生发出诗人独居异乡的愁苦。

对于诗歌而言,湿地中的水、草、树木、鱼类、花朵、昆虫等都是美的存在,都能很好地沟通诗人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思。可以说,湿地是诗歌的天然富矿,是文学的蓄水池。

湿地不仅在文学上被不断记述,一再传承,而且在音乐、书法、绘画中同样是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著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记述的就是横贯欧洲的多瑙河风光。而无论梵高,还是莫奈等大画家的很多画作都是表现河流或池塘等湿地景观的。我国的水墨画更是靠山水的灵气表现大自然的起伏跌宕。李可染、何海霞、董寿平等一批近现代大师,都钟情中国山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江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既是朗朗上口的诗句,也是一幅动人的图画。湿地之美,像一条时间的长河让一代代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中国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想,泛着诗意的湿地应该是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

猜你喜欢

渔火汪伦湖泊
渔火像豆子撒遍海滩
江畔行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qiaoyebo
奇异的湖泊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