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大洋洲墓出土铜镈与鸟崇拜观念
2022-02-19张有杰
文 图/张有杰
1989 年9 月,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横空出世,震惊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墓葬出土各类器物近两千件,其中青铜器四百余件。这一地下宝库的发现,改写了先秦时期江南文明史。
铜镈的形制与年代
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器以礼器与兵器为多,乐器共出土4 件,包括3 件铜铙、1 件铜镈。铜镈器身呈梯形,环钮,钮下舞部正中有一方形穿与腔通。器身满布以浮雕牛首为主题的纹饰,周边饰燕尾纹,地纹为云纹。两侧扉棱突出,为连续的“C”字形,有学者称之为勾形饰,左右各有7 个。这种形制的扉棱与商代晚期的禺方鼎、妇好玉曲刃刀以及兽面纹立鹿甗等上所装饰的扉棱相似。铜镈舞两端各伏一鸟(一鸟残),与商代晚期提梁卣器盖上部装饰的鸟形制相似。
对于这件铜镈的年代,墓葬发掘者结合墓葬出土陶器的年代判定其埋藏年代应在商代晚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认为其“主题纹样虽已突出器表,但主题纹饰上的花纹线条仍与衬托地纹的线条粗细一致,主次仍然不很分明”,与殷墟一期的时代作风相类似。湖南大学岳麓学院向桃初教授认为“其钲面牛头状兽面纹肢体呈散开状,与殷墟晚期流行的散开式兽面纹相似”,扉棱与岳阳、华容等地出土的折肩尊、折肩罍等的扉棱一致,因此推断该镈的年代应为商代晚期,可具体到殷墟三期左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冯卓慧先生认为新干大洋洲镈的扉棱以及舞部的小鸟形态简朴具有商代末期朴素的纹饰特点。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镈
禺方鼎
妇好玉曲刃刀上的扉棱
铜镈与鸟崇拜
大洋洲铜镈上浅浮雕牛首纹的两只角之间有一圆形纹饰,圆形纹饰中间有一似展翅飞翔的鸟。有学者认为其是漩涡纹,但商代晚期包括西周早期的漩涡纹与之相比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商代晚期常见的漩涡纹多为圆形纹饰中间有一小型圆形纹饰,围绕着小型圆形纹饰的周围有5 个左右的类似于“9”的纹饰。而此铜镈的“漩涡纹”与凌家滩出土玉鹰、良渚文化中的玉鸟更加相似,尤其是胸口处均有一圆形穿孔。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但从纹饰本身的角度来看,该铜镈的纹饰更像一鸟类而不是商代晚期的漩涡纹。同时在中心鸟纹饰的周围还装饰有一周燕尾纹—被认为是新干大洋洲最具特色的一种纹饰,此外在该铜镈的舞部还有鸟形装饰。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镈上的“漩涡纹”
良渚文化玉鸟
凌家滩遗址玉鹰
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鸟类造型器物
除了该铜镈有鸟形装饰和燕尾纹外,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其他器物上也多装饰与鸟有关的纹饰。在锥足圆鼎的口沿部、折肩鬲的足近裆处以及青铜甗耳外侧等装饰有燕尾纹。在一些青铜器上装饰有立鸟等,如伏鸟双尾虎的背部伏有一短尾鸟,扁平状夔足鼎耳部各立有一凤鸟等。大洋洲商墓除出土有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外,还出土有玉器,其中有一件羽人,“浮雕,作侧身蹲坐状……戴高羽冠……腰背至臀部阴刻鳞片纹和羽纹,肋下至腿部雕刻出羽翼”。
综上所述,新干大洋洲先民的鸟崇拜观念应该很普遍,尤其是羽人玉佩饰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羽人可能作为一种“巫器”,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媒介。这种鸟崇拜观念在长江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极为流行,并向周边地区辐射。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易受到周围地区文化的影响。
吴城文化是赣江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因江西樟树吴城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沿岸。重要遗址有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牛头城址、新干大墓等,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也与吴城文化相关。吴城文化的遗迹有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陶窑、辔穴、灰坑和墓葬。遗物主要有陶器、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和石器等。陶瓷器主要有鬲、假腹豆、深腹盆、小口折肩罐、尊、折腹罐、器盖、马鞍形陶刀等。石器除工具外,还有石范。在陶瓷器和石范上发现大量刻划符号。青铜器有大量礼乐器和兵器、工具、农具等。吴城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代大约相当于商代早期至商末。根据地域差异,有研究者将吴城文化分为赣江中游的吴城类型和赣江下游的石灰山类型。关于其族属有古越族、古三苗等说。
鸟崇拜来源
大洋洲商代墓葬与吴城遗址文化性质相同,且距离较近,有学者认为大洋洲商代墓葬应为以吴城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南方方国最高统治者的墓葬,其年代约为吴城文化二期。从大洋洲商墓出土器物来看,其明显受到殷墟文化的影响,方酉生、詹开逊、张昌平、李学勤等先生对此都有专门的著作加以论述。商人的鸟崇拜观念由来已久,如《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史记》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同时,甲骨卜辞中也有关于鸟的记载,如“乎取生刍鸟,勿取生刍鸟”“丁巳卜,贞帝隼。贞帝隼,三羊三豕三犬”等。商代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器物纹饰和造型中也有大量鸟纹、鸟饰,较为出名的有妇好鸮尊、妇好鸟足鼎、玉凤、玉鸮等。商文化中的鸟崇拜观念由来已久,将鸟的造型装饰在各类器物之上是其鸟崇拜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干大洋洲受商文化影响颇深,此类观念可能是随着器物一同传入的。
筑卫城文化因1974 年发掘的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而得名。典型遗址有筑卫城遗址(中、下层文化遗存)、樊城堆遗址(下层)、尹家坪遗址(②、③层)、神墩遗址(第三层遗存)、拾年山遗址(二、三期遗存)等。石器有斧、锛、凿、刀、铲、钺等,均为磨制,制作规整精细,以有段石锛和穿孔石刀最具地方特色。陶器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为主,后期夹砂黄褐陶增多。器物表面以素面为主,并有少量黑皮磨光陶。器表装饰手法以刻划、拍印为主,还有锥刺、堆贴、镂孔等。纹样多为几何图形,如漩涡纹、方格纹,绳纹、圆圈纹、圈点纹等。此外,筑卫城文化陶器装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凸棱装饰作风,无论是在鼎的腹部还是豆座等部位,经常饰有一至数道凸棱。筑卫城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江西境内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的绝对年代在距今5100—3800 年间。
吴城文化除受周边文化以及殷墟文化的影响外,其主要来源于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筑卫城文化,筑卫城文化受到长江中下游流域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筑卫城文化中的鼓腹圈足壶、喇叭形柄上部施多道弦纹的豆等是薛家岗文化的典型器物;拾年山遗址出土的凹底高领罐、饰圆形镂孔高圈足式捉手器盖,樊城堆遗址出土的双腹豆等包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T”形鼎足以及贯耳壶等则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长江流域也有使用玉鸟的传统,早在距今7000—5500 年的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中就有玉鸟。到了良渚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凌家滩遗址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制品,其中就包含有玉鹰、玉鸟等。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用玉也达到了高峰,有玉凤、玉鸟等诸多鸟类造型器。筑卫城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周围文化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受到长江流域鸟崇拜观念的影响。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赣江流域文明化进程落后的看法,是南方地区继三星堆、盘龙城之后又一重要的商代地方性文化发现。从出土器物特点来看,除了自身特色外,还与商代中原地区的文化有所交流。三星堆四号坑出土的一件铜扭头跪坐神像上有大洋洲最具特色的燕尾纹,大洋洲与三星堆之间可能也存在着交流。大洋洲铜镈正提供了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佐证—整体造型包括主体纹饰更加类似于殷墟出土的器物,燕尾纹体现了当地文化,鸟崇拜观念受到长江下游地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