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海水稻不毛之地变万亩良田
2022-02-19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2年8期
“刚成立不久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在3年的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然而,袁隆平未来的目标远不止如此,他的‘小目标’是亩产300公斤。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海水稻亩产300公斤,如果海水稻种植面积达1亿亩,将实现300亿公斤的产量,这比湖南省水稻年产量还要高。’ 袁隆平表示,‘海水稻前途光明。’”
这段话节选自《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年11期刊中刊登的《袁隆平与他的“海水稻”》一文,讲述本刊编委会主任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为他及其团队正在探索攻关的“海水稻”发声。
一年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海水稻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这是研发中心落户青岛之后收割的第一茬海水稻。行走在田间的袁隆平在等待一场考试结果:考生是水稻,分数是亩产。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十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白泥地研发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现,并从中评测出耐盐碱度高、性状表现优秀的“好苗子”。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测产结果显示,白泥地研发基地最高产量是每亩620.95公斤,远远超出预期。
事实证明,盐碱地也能变良田!
从2012年到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曾经的不毛之地摇身变成万亩良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有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已通过国家耐盐碱区域试验审定,推广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山东、江苏、浙江等10多个地区,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