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全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2-19

甘肃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全科门诊

祁 虹

(定西市中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2011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旨在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医疗需求。在国务院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已有不少医院设立全科门诊,由于全科门诊诊治范围较广,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等常见疾病、多发疾病[1]。就诊患者因疾病本身、经济条件等影响,普遍出现程度不一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目前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且不能顾及每位患者。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满足患者生理健康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心理照护,以利于减轻患者精神负担及早期康复。弓华等[2]研究发现不少冠心病患者均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并尝试进行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生理机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任姗姗和李瑛[3]发现疾病因素会改变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出不安、悲观等负性情绪,有必要进行心理护理。全科门诊患者疾病、背景等更为复杂,受内外压力源要素影响,同样有可能表现出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本研究将心理护理应用到全科门诊中,辅助临床治疗,现将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共纳入86例来甘肃省定西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2组,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9~77(49.84±10.08)岁,疾病种类:腹痛12例、胃炎12例、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研究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0~79(50.09±10.13)岁,疾病种类:腹痛13例、胃炎11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9例。2组以上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院全科门诊患者;②年龄在18岁及以上;③听力、语言表达能力均正常;④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意识障碍;③患有精神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

(1)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摆设盆景,增设宣传电子宣传栏,安排数名导医护士,能以笑脸迎人、礼貌待人,营造温馨适宜的环境,以增加患者舒适感。设清晰鲜明的就诊流程立牌与指示牌,帮助就诊患者清楚知晓就诊流程,安排专人负责维持患者就诊秩序,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每位患者候诊时间,尽快就诊;就诊期间,做到一医一患,在安静有序的就诊环境中进行诊治。

(2)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科室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培训与考核,保证每位医护人员均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另外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加强医护人员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适时恰当的心理干预,进而争取患者心理、行为上的配合。医护人员能准确识别有病情突变需提前就诊的患者,尽快安排患者就诊,并能与候诊患者进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3)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服饰整洁,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尊重患者,能清楚掌握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与之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主动了解病情,准确知晓患者需求,并积极主动为之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关心、理解患者,疏导、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保持稳定积极的精神状态完成就诊过程。

(4)语言表达。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善于倾听,避免使用消极用词,巧妙利用美好得体的语言有效解除患者的消极心理因素,表现出对患者关心、理解,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安心,有效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5)健康教育。尊重患者,诊治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特别是女性患者,查体时有必要进行遮挡,可允许1名家属陪同在侧;因人而异进行情绪疏导,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干预,帮助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及其产生的危害,克服消极情绪,并鼓励其倾诉;在患者应允前提下,利用患者候诊时间进行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手册,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就诊结束后,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药物的服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给予患者帮助的过程亦是促进护患关系的过程。

1.4 观察指标

(1)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用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2组焦虑、抑郁状况,分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得分越高,则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2)患者满意度比较。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信息沟通、满足需求、安全隐私。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均小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SAS评分(40.72±4.13)分、SDS评分(42.09±4.12)分均小于对照组(49.46±4.74)分、(50.45±4.56)分(P<0.05),见表1。

表1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分)

表1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不同调查项目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人是生理、心理等的统一整体,生理、心理等要素彼此关联并相互作用,任一要素的改变均能影响其他要素,使之发生改变[4]。环境、疾病等均是患者常见的压力源,能侵袭人体防线,破坏机体防御系统,使患者表现出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绪[5]。全科门诊作为医院重要的窗口单位,患者密集度较高,受疾病本身、经济条件等影响,患者极易表现出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影响到诊治过程。因此,心理护理同样不可或缺。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干预,利于患者更积极主动配合诊治过程。

心理护理是现阶段医院护理工作应用范围较广的护理方法,有助于医护人员与患者彼此接纳、达成共识,构建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将心理护理应用到全科门诊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并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理解、尊重,满足患者心理需求,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诊治。

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求护理人员需具备全面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能为不同就医患者提供专业指导;其次,护理人员也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能熟练运用心理干预技巧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6]。因此,本研究特选择业务水平过硬、综合素质优异、沟通能力良好的护理人员负责全科门诊护理工作。从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健康宣教等多个方面,以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护患关系和谐。通过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能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建立信任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爱护,愿意相信医护人员,主动配合诊治过程,减少烦躁、疑虑等情绪的产生。健康宣教同样重要,除了发放宣教资料外,能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文化程度等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使患者充分意识到主动配合诊疗过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就诊期间,尊重和维护患者个人隐私,做到一医一患,有助于患者更清晰、完整向医生说明病症;查体时必要遮挡,能解除患者顾虑,同样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全科门诊患者,其心理需求既有共性,亦存在差异,适时、准确地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尽早康复有很大帮助。

诊、护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要求护理人员能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性别、心理特点等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照护需求,适时、主动进行针对性干预,运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技能,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营造温馨融洽的就诊氛围,利于患者顺利就诊及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SAS评分、SDS评分均小于干预前(P<0.05),可见,联合护理干预辅助治疗,能减轻全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而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心理干预更具针对性,能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魏敏[7]将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照护老年糖尿病病人,结果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主观幸福感,且利于病情控制。单欣刚等[8]通过客观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研究显示,能改善患者心理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且能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刘念和杜飞[9]发现合理运用心理护理,有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主动配合运动康复训练,且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不同调查项目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护理能提高全科门诊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给予心理护理,能减轻全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提高满意度。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全科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昆明地区571例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