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022-02-19付宗武
付宗武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且分析具体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德育渗透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首先比较明显的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品德素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是非观点不强,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在这一阶段开展教育,教师应该仔细分析,除了研究学生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学习的心情和态度。如果在小学阶段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导致小学生的思想发展出现问题。学生的意志品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育除了对小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外,还能有效实现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一直是被广泛强调的话题,同样也是重点关注的话题。伴随近些年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素质培养同样不容忽视。在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培养,将价值观念和成绩结合起来看待。学习成绩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小学生处在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用学习成绩判断学生,应该真正将外在的成绩转移到内在的素质培养方面。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
(一)实施效率较低
虽然教育界开始广泛重视德育渗透问题,但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整改的问题。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不透彻,导致整体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近些年的新课标改革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理论,所以,结合德育相关特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非常合适。仔细研究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会发现有的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为了追求较快的讲课速度和整体的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融入德育的相关内容,只是带领学生重复地学习语文教材知识。教师应该重视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将其分成很多个小方面的内容,并将每一个小的内容渗透到语文学科知识中,这样不仅不会让德育内容显得太过突兀,而且能够非常有效地对两者进行融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德育渗透浅显
除了德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之外,有些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也相对薄弱。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包含“育人”的教学内容。这里所讲的“育人”就是指对学生开展德育,对学生实施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引领。有的教师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将分数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加大应试教育力度。教师长期运用这种思维和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变得“功利”。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学内容
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策略,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研究当前教学的实质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素材,确立适当的德育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科教学作为主导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学习《我爱祖国》时,教师可以将德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几句话:“我爱的东西有很多,我爱的人也很多,但是在这所有的我爱的范围里面,最爱的莫过于祖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然后提问:“为什么课文中说最爱的是祖国?我们为什么要爱祖国呢?”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课文的解读。另外,分析和回答爱祖国的原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爱学校、爱家乡出发,进而找到热爱祖国的原因。此类饱含爱国精神的文章有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文章的作用,将这些文章应用于德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二)重视语文教学设计
教师首先应关注当前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向,切实迎合当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习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将本堂课的内容和上一堂课的内容有效连接在一起,让学生用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加入一些德育的相关理论,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例如,学习《迷人的九寨沟》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解的是作者对九寨沟美丽景色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放眼周围的世界,仔细发现大自然的美。为了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教学安排,寻找合适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风景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魅力,同时能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在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所传递的具体概念,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加大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普及。学生对于身边的生活比较熟悉,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手捧花盆的孩子》,正式讲解之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哪位同学家里有种植花草呢?”班里会有很多学生举手,然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哪位同学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家里种植的花草的名称呢?”因为教师的问题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所以会有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有关花草种植的常识:“同学们,你们知道种植的种子是生的还是熟的吗?如果把种子放在锅里煮熟,种子还能发芽吗?”这是常识类的问题,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答案,开始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应该先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然后再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文。小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精神听教师的课上讲解。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德育的过程,这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教师要利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强化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和道德素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