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堂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2-02-19张蓉蓉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堂教学

张蓉蓉 刘 健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2)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备受关注。示范课堂建设是新时代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是理论武装实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站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更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现状的调研与梳理,归纳出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几点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

(1)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佛系心态凸显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身能否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自我期望。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与对自我评价判断指标单一有关。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高考阶段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是否优秀的依据。高职招生对象主要是根据高考分数来招录,大部分同学属于“高考失利生”。进入到高职学校,同学们仍习惯延续之前的评价标准来看待自己,将高分等同于高能,认为低分就是不行。从进入高职院校那刻,就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智能理论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拒绝佛系。

自我效能感低还表现在:对大部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对于自己的人生,既充满担忧,也欠缺改变的动力,表现为得过且过、放任不管。课堂中,表现活跃与积极的,占少数。课堂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储备,也显得不足,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时,很多的学生也表现得尴尬与局促。

(2)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融入千家万户,手机也成为了当代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必需品。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习惯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时下热点去获得信息。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这种碎片化、根据个人兴趣化的学习方式,便捷了信息的获取。从另一方面说,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意愿不强烈的课程的系统学习,缺乏必要的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课堂上,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点,学习氛围良好。对于课程中偏理论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则表现为沉默、低头不语、不愿参与。课堂抬头率不高,上课中,学生会不自觉的玩游戏、刷短视频、聊天等。

其次,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还表现在学习习惯上: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旺盛与自主学习习惯与方法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调研发现,初入大学校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期望,学习一门知识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在当下社会,拥有手机,线上学习也就基本具备了条件。学习变得普遍、平常。但深度学习仍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必经过程。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习内容中的理论部分以及难懂部分,要有钻研精神和深耕能力,放得下、坐得住、想得深。因此,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等,还需要更有效的指导学生。

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课程的一切特点,如系统性、连贯性、理论性。那么,与平时我们在手机中所浏览的新闻不一样,它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辨析问题,立足现实,长远思考。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求学路上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到底该听谁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了解的很多,坚持的很少”,最终呈现一种,“我急,但我不知道怎么破”的局面。

(3)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专门型教育。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投入学习精力,通常以该课程是否有用的单一的评价指标来判断,功利主义明显。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一、求职队伍扩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影响蔓延至大学。随着大学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攀升。就业队伍的扩大,再加上当前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疫情的反复出现,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校学生往往把具有实践效益、短期利好明显、实用的课程放到重要位置。相对于专业课程,在部分同学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及格, 就是为了达到毕业条件。在课堂上,学生表现为学习欲望不高,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价值和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完人的指导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

教师方面

(1)教师队伍构成多元,整体专业性有待加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水平和质量。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构成多元,基本上是由原成人高校政治课教师、中专政治课教师、刚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师和本校辅导员构成,存在着教师新、兼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看上去谁都能讲,但不是谁都能讲好的课程。它的课程特点,要求老师们要密切关注国家、国际新闻,同时,也要有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分析方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理论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解答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理论宽度和深度不够,在解答过程中难以达到思政课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吸引力。网络环境下,尽管教师努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由于教学习惯、网络技术水平低、网络考核机制未成熟等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渠道方面还未能普遍适用。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与学生始终不能达成同一“频道”,出现产生话语分歧的局面也时有出现。再次,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教师的教育影响尚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且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网络上盛传的错误思想观念辨别不清,或者失声,造成课堂实际教学低效。

(2)校际间横向联系增多,但“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挖掘仍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大思政课”建设正是顺应思政课改革新要求的创新之策。当前深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同一个学段的不同学校,如高校与高校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小学与小学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得到落实,但是,跨学段的校际交流就非常缺乏,比如小学与大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等不同学校的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各学段的思政课育人目标、实践体系缺乏连续性。在教学中,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生活元素,目前多以“硬搭”或“叠加”方式出现在教学资源中。创新运用社会课题研究、社会问题课堂讨论、社会生活情景教学、社会难题课堂辩论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深入挖掘“大思政”教学资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3)传统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除了知识广博、人格高尚和身心健康之外,还需要精通一定的教学科目,掌握教育理论和技能。随着一系列改革创新和“三教改革”的到来,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之间脱节的矛盾有所缓解,但仍可以看到,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讲授教学方式仍占主要。课堂当中,老师们也会运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PBL分组教学等新的互动方式,从课堂中学生们的反馈来看,效果仍不理想。讨论时,积极发表意见的仍是少数几个学生;线上讨论,同学们复制、粘贴式回复多;PBL分组则是由组长及主要一两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参与的少。总结下来为:课堂教学存在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学生课堂不活跃、课后不研读等现象、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的问题。

教学内容

(1)线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仍需完善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课堂主阵地,二是新兴的媒体技术。这两个方面互为联系,缺一不可。抓不好主阵地,立德树人在高校具有的根本功能就会丧失;利用不好网络平台,高校教育与时俱进则无从谈起。

《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根据教育部每年颁发的教学要点选择教学内容的方式,使得很多老师的备课显得相对被动。像超星等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更多的是针对传统的教材式课程设置。如何归纳和管理类似于《形势与政策》每学期教学内容更新的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学情、问题库、资料库等教学资源,这是目前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完善的问题。

(2)教学内容存在“静态”、脱离学生实际现象

《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也属于思政课理论课程范畴,不过它和范畴内的其他课程不同,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教材,这一现状就使得课程教学人员面临着更高挑战。每一年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国家的规定,内容在课堂上如何讲授,很多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做。在实际教学环节,大部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期开设时间短,备课时间紧,老师们的授课班级多,授课多为大班制,因此,课堂中,更多的是将“静态的”“已制作”的PPT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雕细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方面存在滞后现象。针对授课班级和学生的不同来开展因材施教和联系学生具体实际的针对性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显得“有心无力”。

2.课堂教学提升路径:

2.1 规范与优化集体备课——提升专业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协同育人方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提升自身的实践品格和能力,提升发现社会实践中重要现实问题的能力。集体备课的规范性、系统性、互相协同合作性,有助于共同提高专业化水平,盘活思政课教学资源。首先,规范集体备课制度。“按照一体双线三融四环”的教学模式,采取“五备”原则,即备自己、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备学法。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共同解决教法、教材疑难,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双向发展、共同提高。其次,系统化集体备课流程。按照“个案准备——主题陈述——集体研讨——形成共案——特色教案——反思完善”的集体备课步骤进行。再者,落细落实各备课环节。如教学设计中,主讲人备课,教研室集体参与。主讲人在集体备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详案和授课PPT)初稿。在说课之前,将教学设计电子版分享给任课教师和专家,教研室教师也要同步深入分析教学内容,领会教学意图,准备发言提纲。在说课环节,主讲人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特色和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将难点、疑点问题提供大家讨论。各参与老师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真实案例进行切磋和探讨。最后,发挥集体协作精神,集体研讨。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参会教学骨干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邀请的专家发挥主导作用,给予指导。最终,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把成功之处、不成功之处、课堂感悟,以及拟改进的措施等记录在教学后记上,再次进行备课,形成更高质量的教学设计。由典型到通型,着力发挥教师课堂育德作用。通过打造一批“示范课堂”,便于其他教师从中吸取经验。

2.2 备学情——提高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的相关情况了解与否,对于实施精准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情,既包括对学生学习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如学生的爱好,学习习惯、不同年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注点、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等,还包括对学生以前和未来期待的了解。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评判多以经验主义为主,喜欢对学生进行主观性的分析与判定,结果造成学情分析有结论但缺少过程性的深度分析,分离了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教师自觉从学生本位出发展开学情分析,尝试提高教学质量,但学情分析却难以融入其他环节。于课程,我们也需要了解横向课程如其他思政课和专业课等,纵向课程如以往学期、以往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只有对教学对象的充分了解,我们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方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驱动“学校小思政”向“社会大思政”拓展和延伸。

2.3 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趣味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释疑解惑、理论武装等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经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落实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入脑、入心、成为行动,这就需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体现新时代特色,掌握时代最新动态,打通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理论学习与价值内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能力,将学生的教育生活世界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让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提升趣味性。同时,可以依托网络培训等手段,汇聚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和实践经验,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2.4 以赛促进,以赛促学——提升效率性

好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好课堂是高质量背景下发展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学技能竞赛的变化,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写照。通过思政课的系列教学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并发挥比赛教学团队的集体合力,在短时间内相对较快的提升教学效果并得到检验。

总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堂建设与优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的反思总结是一种必然和必要的趋势。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