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化教学让线上道德与法治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2022-02-19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谢珊珊熊春辉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聊天师生道德

文/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 谢珊珊 熊春辉

在小学阶段,让道德与法治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探索目标。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催生的线上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提升课堂温度、拉进师生距离方面,存在着不少困难。我们思考,在线上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游戏化教学活动,可以让枯燥的线上道法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一、线上学习给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距离导致隔阂,师生难共情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情”是指师生共同基于相似的发展目标,在特定的场域内获得知识水平的趋同和情感状态的共鸣。实现“师生共情”有着落实教学意图,维持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规则性投入”转向“自主性投入”的重要意义。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重视情感与实践的学科特性更加呼唤着“师生共情”。然而,线上授课师生间的距离却为共情设置了重重阻碍:第一,线上课堂师生间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原本紧密的班集体因疫情隔绝在不同的省市,使得情感难传递;第二,线上课堂师生的学习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学习的环境由安静、祥和的校园转移到了各种意外状况频发的家庭,使得情感难同频;第三,线上课堂师生的生理距离增加,线下课堂教学中会发生的声音交织、眼神交会、肢体触碰成了回忆,使得情感难共鸣。

(二)教学方式单一,效果难达标

回眸我国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的教学方式已由“本土创新”阶段进阶为“深度科技化”。有部分学者开始倡导“在线双师协同教学”“在线多元混合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探索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却暴露出线上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家庭办公设备支持下的信息技术变革难以实现,许多一线教师反映,网络卡顿、设备老化、平台受限等问题是线上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第二,区域内全面线上教学的开展对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挑战,“停课不停学”使得所有老师都成为了“直播”,但部分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无法流畅地使用直播设备,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第三,出于减轻电子设备对学生视力伤害的考虑,线上教学时长被缩短,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情境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堂教学沦为高强度的知识灌输。

(三)忽视学生需要,“学德”难实现

在道德教育领域,“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是未解之谜,但道德一定是可以学习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着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使命,归根到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但是,在线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的需要一直是被忽视的。例如,儿童的天性是玩耍,但不少教育者却忽视游戏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又如,学生的道德学习必须要有着生活经验参与,但教学内容却鲜有涉及学生关切的疫情态势、亲子关系、作业负担等问题;还有,学生的道德学习需要去体验、感悟、践行,但线上教学经常是故事的讲述和律条的说教,没有合适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去体悟。以上种种,均是对学生内发、内生需要的忽视,导致“学德”难以发生。

二、游戏化教学在线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有相关研究显示,儿童游戏有助于道德素养的养成和习得。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到的自由、公正的游戏精神与幸福、愉快的游戏过程,与德育活动的本质具有内在统一性。游戏化教学对于小学德育有着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思考将游戏化教学引入线上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有一定的价值。

(一)游戏元素,激发兴趣

所谓游戏化学习,就是指在非游戏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中运用游戏的元素和机制,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投入。游戏机制涉及教学中主体和空间的转换,在线上课堂中应用的机会较少。游戏元素包括任务、规则、情境、竞争、奖励、排行等等,恰恰可以用来纾解线上教学的困境。例如,在教学的准备环节,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驱动学生去思考;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相应情境和游戏规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线上讲授环节,用竞争、奖励等元素落实知识的讲授并活跃气氛;在课后复习环节,用积分排行的形式促进知识强化和扩展迁移。总之,在线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用游戏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二)游戏体验,传递情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学生需要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游戏体验恰好能给予相应的支持。游戏体验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曾归纳了游戏化学习中学习体验的类型,包括基于情境的认知体验、基于动机的主体性体验和基于协作的社会性体验。基于情境的认知体验指的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竞争氛围中习得概念性知识的过程,道德知识的学习可在此渗透;基于动机的主体性体验是指学生在动机驱动下自主探索,进行创新创造的过程,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情感在此萌发;基于协作的社会性体验是指学生在游戏机制中与同伴建立友善联结,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可借此开展进行群体情感教育。总体来说,有效利用游戏化学习中的游戏体验,有助于情感的交汇和融通,良善的道德学习便自然发生了。

三、线上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一)代入式体验

代入式体验是指代替某角色进入其所处的情景,通过真实的模拟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某角色或某人物的类似感受。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生命最宝贵》,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体验妈妈怀孕时遇到的困难,进而理解孕育生命的不易。在居家学习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一天的“孕妈妈”居家生活体验。学生或将书包背在胸前,或用围裙兜住篮球放置在腹部处,模仿妈妈做一天的家务活动。学生在背负“孕肚”的情况下,要完成“洗碗、拖地、做饭、晾衣服”等一系列的任务。这样的模拟体验,将学生很快带入了“孕妈妈”的角色,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这就是最打动人、最自然的课堂生成。代入孕妇妈妈的角色扮演,以游戏化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还原了生命孕育的不易,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沉浸式体验,让课堂生成真实有效。

(二)聊天式体验

“开启聊天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线上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线上聊天方式有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等。聊天式体验善用、巧用“线上聊天”模式,让线上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消除线上教学带来的距离感。如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提早几分钟进入“线上课堂”,用“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的方式,与学生互相打招呼,聊聊居家学习的情况,聊聊学生的日常。对于学生们居家学习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个时间就是老师们给学生们做“心理按摩”的最佳时机。老师还可以将所有学生视频并排展示出来,让他们隔空做一些可以拉近距离的动作,如:拥抱、握手、作揖、挥手,等等。这样的聊天方式,巧妙地将线上教学技术与互动聊天结合在一起,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后续体验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适当的铺垫。

(三)记录式体验

纪录式体验强调过程性的体验,强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主题情景,以视频、录音、照片等技术手段,收集材料并真实记录情景的展开,在过程中收获不断丰富的、立体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在居家学习的时间,完成一份“寻爱学习单”。在这份学习单里,老师设计有不同的问题等待学生们在家中寻找答案。比如:“当我不舒服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做的?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妈妈会说什么?”等等类似的问题。在课堂开展活动的时间,则是老师提一个问题,所有学生就将写有答案的纸张展示在镜头前。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会看到别的妈妈是怎么做的,自己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在这个巧妙的设计里,有两个过程为之动容。一是学生在完成这份“寻爱学习单”任务的过程中,随着答案一个个揭晓并记录在纸上,学生的触动也越来越深刻。二是课堂上的展示过程,则又一次让学生再现这样的记录体验,这种深刻的感动,相信学生将难以忘怀。

我们要多让学生参与这样的一种体验,让学生巧用录音、笔记、照片,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讲好身边的故事。比如可以开展线上“小主播”积分赛,鼓励学生结合疫情下的居家生活,记录下父母的工作状态,记录下生活的变化,记录下身边人的日常点滴。希望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过程中感受到家人的不易,理解身边的亲人、朋友,并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在《读懂彼此的心》这一课的实践活动设计中,将课堂情感体验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聊天师生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麻辣师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