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引导策略
2022-02-19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刘文香
文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 刘文香
阅读教学要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现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受到诸多因素羁绊,效果有限。厘清阅读教学中的困境,探索通过深度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教学的困境
阅读教学要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推动学生对作品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再创造,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当前学生阅读现状看,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困境:一是阅读能力不足导致浅层化阅读。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足,对作品的阅读停留在流畅层而非理解层,只是短暂的表层信息获取,缺乏对深层含义挖掘的能力。二是功利性心态导致“快餐式阅读”。受信息量急剧扩大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上普遍存在功利性心态,阅读停留在考点及答案,缺乏阅读的人本精神及人与作品的思想对话。三是智能化设备导致碎片化阅读。网络化时代推动了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阅读的标题式浏览、超文本链接及娱乐化消遣成为学生日常阅读的常态,学生难以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作品的词汇字句进行深挖,出现心浮于文的阅读,与熟读精读品读要求脱节。
二、深度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一)阅读有深入性
深度阅读意味着阅读不是浮于表层,而是深入和细致。一是准确,对作品语句能够有足够的鉴赏能力,能读出作品的精华和提出客观的评价。二是理解,能够读出作品的内在的意涵或字句表达的情感等,不是停留在字句的表层含义。三是独特,能够阐述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和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和独特是阅读深入性的三层能力表现,是学生阅读由浅及里的循序渐进过程。
(二)阅读有联系性
深度阅读不仅体现在对阅读作品的理解,还体现在阅读的广度和厚度。一是思维发散,在思维层面能够形成“文字—思维”的转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形象性、辩证性、逻辑性和创造性,能够形成由点到面的网络状思维方式,增强思考问题的扩散效应。二是知识迁移,在认知层面能够形成对不同作品的知识整合,到达由此及彼的知识过渡,甚至实现阅读的知识创造,提升学习力。三是情感相连,在思想层面能够形成作品阅读与情感体验相辅相成,不单是丰富知识技能,塑造健康的人格,还能够重构学生的知识图谱、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让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受到阅读的积极影响,增强社会受挫的韧性。
(三)阅读有持久性
深度阅读在时间维度体现在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具有持久性,成为内化的行为方式。一是阅读成为个体的生活习惯。正如古人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将阅读内化到自我的生活,以阅读为乐,才能具有自我的内在激励,保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二是阅读成为自身成长的关键要素。学生在成长中能够感受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度阅读中的体现出的积极思考,为学生带来人生感悟、情感体验,就是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三是阅读成为认识自我的方式。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如果知识只能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来获得的话,那么认知和社会化发展过程将会被大大地延迟……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阅读,既获得了知识和快乐,也能够以阅读的作品为榜样,通过联系自我与作品做出自我情感、价值、行为方式等的澄清和判断。
三、提升深度阅读能力的引导策略
(一)促进主体参与,增强阅读的“质”
一是推动学校公共阅读空间转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与阅读的物理环境紧密相关。学校可以拓展适合阅读的空间,譬如增加小书吧、实体小书店、讨论室或立体阅读空间等,在光照、噪声控制等要素方面提供适宜阅读的物理环境,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深度阅读和研讨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布置走廊的文化宣传栏、主题展览,营造阅读环境,达到“以文塑人”的效果。学校还可以构建阅读的虚拟空间,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阅读的乐趣,譬如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获取自己阅读作品的共同书友,以此构建读书交流群,通过相互研讨交流降低阅读难度,促进深度阅读,形成人、书、物的闭环循环。
二是强化阅读方法激发阅读乐趣。阅读教学目的是授人以渔,阅读方法可以从有利于形成学生结构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问题导向性思维等方面进行培养。要培养学生提炼阅读作品框架及观点的方法,譬如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阅读作品进行框架提炼,形成思维的逻辑化和阅读的观点化,既可以直接归纳作品的真实观点,也可以提炼出作品背后蕴含的观点,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培养提升学生联系性思维的阅读方法,作品并非线性结构,而是环环相扣,形成情节的延续和作品的架构,可以通过多作品比较阅读方法。比如,参考性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作品的参考资料,或者问题性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作品归纳出写作的问题导向,或者是体系性阅读,给学生提供相似题材的或不同阶段的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联系性思维,形成引申性理解和剖析。
(二)悟出深刻道理,提升阅读的“效”
一是引导学生提出阅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自身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在尊重作品的逻辑基础上,剖析作品的写作思路、表现手法及情感变化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阐述,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可借鉴的写作技巧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景色,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就是将接受到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形成对阅读作品的知识点、语言意境、情感关联等评价,逐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分析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为其拓展性阅读铺垫基础。当然,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作品实际蕴含与作品阐释的关系,要尊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民族性等,不能对作品作出牵强的评价。
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迁移。阅读教学不是讲大道理,要将作品与学生的情感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以阅读作品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审思阅读作品与生命意义的联系,生发出对人性与理想新的思考。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从单个的作品中就能获得批判分析的基本能力,深度阅读的终极效果是引导学生对作品做辩证分析,读懂领悟优秀的作品,既要能够思考其给予的思想财富,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更深入的思考,实现学生个体在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社会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融合提升。为了能够认识作者并与作品形成亲密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起个体、作者和作品的阅读关系,激发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只要适应某一类型的阅读兴趣激发好,就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入阅读作品的动力和能力。
(三)构建激励机制,化解阅读的“乏”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感悟到阅读的启迪,可以有效化解阅读的乏味。教师也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和内在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持久性。
一是强化内容吸引,激发阅读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阅读情境,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向“我要读”。可以组织针对某一阅读作品的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围绕阅读作品,提出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导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会在这样开放式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积极讨论分析,以增强与老师对话的能力。师生的主题对话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适当点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形成师生对阅读作品的共鸣,学生的质疑鉴赏和逻辑分析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阅读的吸引力也能得到增强。还可以组织轻松的阅读分享活动,师生共同以朗诵、情景式表演或者是沙龙分享等活动方式,构建民主轻松的交流氛围,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对自己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分享的机会,形成裂变式的阅读能力提升。
二是强化机制建设,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安排,包括指导学生制定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组织各种类型的阅读分享活动等,关键是要形成阅读的激励效果。可以利用学生的身边事或关联事进行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作品中汲取的文化信息,延伸到自己熟悉的领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辨、梳理和概括,在事物发展中看到普遍联系,获得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随着对作品认识的深入,学生对自身的阅读体验和进步能够有直观的感受。譬如,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化特色或城市的地域特色开展特色阅读,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作品书单给学生,让学生利用阅读作品去分析阐述相关的文化特性,文化的相关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构建阅读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从制度安排、表彰嘉奖、宣传引导、活动设计等方面构建系统的激励体系,给予制度性保障,明确各部门对阅读活动的支持协调职责及教师团队的组织合作等,还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完善学生阅读积分制、评选阅读积极分子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深度阅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