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信息化改革与实践
——以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
2022-02-19王仕英杨子松
王仕英 杨子松
课程考核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本科课程教育中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既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又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1]。
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改革中却往往被忽视,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考核较单一的局面[2],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考核体系存在不足,无法准确评价教学和学习质量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评方式为“过程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评价主要由出勤情况、作业、学生学习参与度等部分组成,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学习主动性等。但此方案普遍受考核实施过程中任务分配的制约,如课堂出勤占10%,作业占40%,课堂学习参与度占50%,看似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基本没有涉及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很难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闭卷或开卷考试、论文、小组大作业等形式,多强调对教材知识点、概念等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即可顺利通过考试,违背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科学规律,不利于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二)考核流程标准化,内容和形式单一
考核内容过于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偏重记忆,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思维评价,考试题型及数量等都趋于标准化,客观题如单选、判断、填空、简答、名词解释等占比较大,主观题如分析题、论述题等占分值不多。且教师评阅时一般严格按照答案得分点给分,出现有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知识点却可以凭借背答案得高分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导致“重理论、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核弊端出现[3]。考核形式以笔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平时不学习,考前做小抄”“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学风考风。
(三)评价主体单一,缺乏评价反馈机制
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多以教师为考核主体,缺乏多方参与,不利于对学生多角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考核结果。且基本上考核评价结束即意味着本门课程的学习结束,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果及改进建议等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从考核结果获得下一步的学习改进方向,课程教学仿佛成了单门课的独奏,一曲终了,却未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程考核提出新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根据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部分本科高校逐步开始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学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和路径。课程考核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同样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推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课程考核改革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需求,加大考核难度,增加考核深度,突出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课程考核要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对学生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注重掌握学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把培养具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
(二)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为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新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国呼吁已久的“用现代教育技术倒逼教学改革”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推到教学改革的舞台,线上教学已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快速、深入地渗透到每一个高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大学生。且随着疫情持续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已由线上教学“应急态”转变为线上教学“常规态”,目前对线上教学的质量评价尚存在很多争议。究其原因,教学理念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及其实践效果,主动适应变革或被动改变“教学惯性”对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教育信息化引起的教学变革与疫情不应该有任何关联,而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到特定阶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必须作出的改变,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自然演化。随着课堂教学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课程考核评价,同样要进行信息化的自然演进。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发展对课程考核方式提出新要求
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变革,“没有围墙的学校”不是要求拆除学校的物理边界,而是要求学校形成弹性、开放的教育体系。社会、学校、成人教育对教育形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明确提出,“推动学生数字档案在评价中的应用,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生评价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试行规模化在线考试、无纸化考试”。在线考试、无纸化考试作为对传统教育考试方式的改革,在考试形式与时间上更灵活,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学习层次的教育、考试需求,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有效实施的得力工具。
三、“互联网+教育” 背景下本科生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施措施
(一)改革基本思路
“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新精神,对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2018年,各大高校开始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本科生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施措施,致力于从源头改革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考核方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合理提升本科学生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确保本科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精力投入到位,培养学生能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信息化考核资源与平台建设
面向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改革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学院逐步开展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平台及资源建设。融智云考系统具有教师自建题库、外购题库、练习测试、智能组卷和试卷评阅等功能,可以满足课程过程性考核、测试和期末试卷考核需求。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学习资源库涵盖工程类、医药类及农业类等多学科基础学习、创新应用等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摄取及能力培养的学习资源需求。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引入“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基于校园网的在线3D 仿真实验室及3D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考核互通互融。
(三)考核方式改革与实施措施
2017年9月以来,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启动了本科生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践行线上线下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中心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法指导。
以融智云考在线无纸化考试平台为抓手,课程成绩50%~60%由学生在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后,申请参加融智云考在线考试获得(每门课程可以考3 次,取最高分),考核目标为课程常规内容,重在获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理论。
以学习通软件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打造师生共享的课程学习空间,课程成绩的40%~50%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期末开卷考试(课程小论文、创新项目实践等)获得。学生参与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等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占本部分分值的60%。其中,课堂学习参与度占50%,课堂出勤情况占10%。所有活动过程通过学习通平台自动记录,客观公正透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把注重过程考核落到了实处。期末开卷考试(课程小论文、创新项目实践等)占本部分分值的40%,考核目标为学生学习难点、核心基本理论和过程、学科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侧重于思想品格养成和学科思维培养。
该方案致力于把课内教学充分延伸出去,通过前述的学生自主学习参加自主考试获取成绩,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聆听学术报告(讲座),积极参加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和学科竞赛等各类课外学习活动,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
(四)效果评估
自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实施本科生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来,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卓有成效,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突出,立项国家级项目39 项,立项四川省项目155项。在2020年“挑战杯”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取得1 金1 银8 铜的优异成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包括查阅资料、拟定项目研究内容、撰写申请书及完成课题研究内容,学生都表现出更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因改革成效显著,学院受邀在兄弟院校做了两场题为“基于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三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专题报告(“三融合”即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融合、课内课外融合),《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2日第4 版“教育展台”以“阿坝师范学院:狠抓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结硕果”为题对改革成果做了专题报道。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与启示
深度融合教育信息技术的本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实施过程难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与影响,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及“教学惯性”或“教学记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螺旋式、阶梯式发展过程中,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及对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培养,逐步转变传统教育模式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着眼于信息化、智慧化、过程化、非标准化四个方面的考核改革,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育信息化时代,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新精神,并以此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考核改革应充分彰显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征,突破教材知识限制,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确保学生精力投入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教育“新基建”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教育技术是重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且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适应和改造。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指出,高校本科教学中,重视教育技术应用就是重视教学,谁重视了教育技术应用,谁就有可能赢得学生,谁就有可能赢得学校未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