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19凯,李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重构伦理媒介

杨 凯,李 健

(1.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媒介素养作为衡量人类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基于文化背景、学术视角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学界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的界定不一,虽在具体概念定义上国内外并未达成共识,但总体上是依据相同的方法论原则,从效用论视角出发对理论形态及应用形态下的媒介素养概念进行界定。首先,从理论形态界定媒介素养。James Potter认为“媒介素养由个人定位、自身结构和技能三大基石构成”[1]。其次,从应用形态界定媒介素养。David 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两者虽是分别从理论及应用角度对两种形态下的媒介素养概念进行界定,但都是遵循效用论或方法论的路径,重点考察媒介素养概念的具体内涵。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实世界中信息生产及传递的模式已被重构。

媒介素养作为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信息进行发掘、传递乃至重构的综合性信息处理能力,对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繁荣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生媒介素养能力是研究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使用能力,对全面提升研究生媒介信息素养、推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生媒介素养现状

(一)媒介认知能力较为薄弱

媒介认知包括对媒介类别、特质、功能、运作方式的基本了解与认知。[3]研究生对“媒介认知较薄弱”[3],对“媒体表达与现实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知”[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生对传统媒介及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媒介的认知存在差异,该群体对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介较为熟悉,但对现代媒体的熟悉程度不够高,且功能认知主要集中在娱乐功能上,对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专业信息发掘媒介认知不够,难以使用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发掘有效科研信息,“不能正确、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服务”[5]。研究生因所属学科不同,受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其接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存在差异。计算机专业及新媒体专业相关学科大类的研究生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教育接受现代媒介素养教育,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并形成相对体系化的现代媒介认知,而非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通过技术通识课获取对现代互联网信息媒介的认知,且课程涉及的现代互联网信息媒介技术多是较为初级的,而专业性的现代信息媒介技术多需研究生以自学的方式获得,这导致多数研究生现代媒介认知水平处于非专业化阶段,对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其次,研究生对媒介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功能上,对信息媒介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模式以及经营方式了解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媒介商业认知及媒介生产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最后,研究生对推动现代媒体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认知深度不够,对处于快速更新迭代过程中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缺乏深度了解,其媒介信息获取效率不高,信息筛选及发掘的准确度不够,这也成为制约其媒介素养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

(二)媒介使用能力较为薄弱

媒介使用能力主要指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发掘、信息传递、信息重构等方面,是媒介素养构成的核心能力。当前,研究生“媒介信息使用能力较薄弱”[3],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研究生媒介甄别能力较为薄弱。互联网时代,现实世界信息内容丰富、来源极为广泛,且主要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而多数研究生并未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在进行信息发掘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引导”[6],在对互联网信息的发掘及甄别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准全面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其次,研究生媒介信息发掘及传递能力较为薄弱。受特定学科培养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科研究生媒介信息发掘能力及传递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接受过专业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媒介信息发掘能力及传递能力较强,而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研究生没有掌握媒介信息发掘及传递技术,其媒介信息发掘及传递局限于传统网络搜索,综合性的媒介信息发掘及传递能力薄弱,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信息检索。在这样的偏于传统的媒介信息发掘及传递能力的局限下,其发掘及传递的信息相较于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数据而言是不全面的,这也成为制约其科研能力持续提升的因素之一。最后,研究生信息重构能力较弱。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重构主要以书面形式体现在纸质文本上,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信息重构需借助多种专业性的软件工具,而大部分研究生的专业性信息重构软件使用能力偏弱。

(三)媒介信息伦理水平较低

媒介信息伦理主要指人类运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处理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的总和,是指导人们进行信息资源发掘、甄别乃至重构的根本原则,其培养需依赖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相关实践。研究生在媒介信息伦理学习方面较为薄弱,主要是依赖媒介伦理道德的自我生成机制,以及将个人道德修养运用于媒介信息处理的相关实践,其媒介信息伦理是片面且非体系的,导致研究生媒介信息伦理水平较低,“最终导致其知识素养、认知世界能力下降”[7],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缺乏体系化的媒介信息伦理意识,即并未对信息发掘、甄别以及重构应该遵循的原则具备清晰的认知,其媒介信息伦理主要表现在信息发掘、甄别以及重构的单一过程,不具备完整媒介信息处理过程所需的伦理素养,其媒介伦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无法有效指导其进行媒介信息发掘、甄别及重构的实践,在进行信息传播实践时,“容易不辨别信息来源便随意传播,或者对信息进行截取”[8],导致传播过程的信息出现失实,为后续进行科学研究带来一系列困难。其次,研究生以媒介信息伦理指导实践的过程主要是自发进行的,尚未达到伦理自觉的状态,其伦理主动性不够,且其自发开始形成媒介信息伦理的过程是处于信息发掘过程之中,但最终形成却滞后于媒介信息处理实践,其生成过程是实践产生认识的过程,是被动生成的,而非主动获取媒介信息伦理用以指导媒介信息处理实践。

(四)媒介素养教育不够健全

媒介素养教育是“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体的方法”[9],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组成部分”[10]。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对图书馆管理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及对图书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培养查阅、加工纸质文献以及检索网络文献的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计及教育范围上相对滞后,对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较少,“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单一”[11]。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已难以满足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不高,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受经济条件差异的制约,不同地区及不同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供给不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更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较少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这已成为影响研究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均衡及科研能力均衡的因素之一。

三、研究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强化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制度设计

高校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课堂,而优化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常态化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制度是推动研究生媒介素养提升到更高水平的治本之策。首先,高校应优化媒介素养教育制度顶层设计,构建与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传导及媒介演化趋势相匹配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将现代化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对加强研究生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课程规划、课程设置及实践训练进行规定,并通过制度固定的形式为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其次,高校应以研究生教育现状为基础,充分考量当代研究生媒介素养提升需求,在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各本校研究生需求的具备本校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以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为指导,挖掘并整合高校自身信息技术及传统教育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集特色教育制度与特色课程制度于一体的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制度体系。最后,高校应以利用信息技术发掘、传递、重构信息能力为基础,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对研究生媒介素养制度效能进行动态评测,以评测数据为基础调整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制度,提升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适配度,更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红利,促进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发挥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对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实现制度育人与制度发展相统一。

(二)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路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促进研究生媒介素养能力提升。首先,应建立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主要提升研究生媒介信息伦理认知、前沿的互联网信息发掘及重构技术理论水平,而实践课程则是以科学研究为对象,引导研究生将媒介素养理论课程中的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使其在科研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设置科学合理的研究生信息处理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从而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考核,以考核数据为依据对研究生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使研究生媒介课程体系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同步进行。同时,积极联系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就现代媒介素养先进技术及前沿发展趋势开展相关讲座或专题报告,组织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以增进对现代媒介素养前沿技术及趋势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强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性、实用性。最后,积极拓展研究生媒介课程获取渠道,通过大学慕课及网络通识课的形式,为研究生提供设置科学、来源广泛的媒介素养课程资源,使其有机会实时获取媒介素养课程,能依据自身需求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利用高校学生社区及图书馆等空间,定期进行研究生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展播,并以专业为单位组织研究生定期进行学习,不断提升研究生媒介素养能力。

(三)加强宣传转变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观念

研究生媒介素养观念的转变是使其媒介素养提升的内因,体现着研究生自觉加强媒介素养的主动性。首先,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研究生重视媒介素养的提升,并注重加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使研究生自觉学习最先进的信息发掘处理技术,变被动接受现代媒介素养教育为主动学习现代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增强研究生提高媒介素养水平的思想自觉。其次,针对媒介信息伦理进行重点宣传,通过案例分析及伦理探讨的形式,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媒介信息伦理,增强其媒介信息道德涵养,使其对媒介信息本身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研究生注重伦理正义,并由伦理自发转向伦理自觉,使其以正确的媒介信息伦理指导相关实践,使媒介信息伦理自觉在媒介信息实践中升华为媒介信息伦理行动自觉。最后,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集中教育的形式引导研究生关注媒介素养,动员研究生积极使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媒介进行信息发掘、甄别及重构,帮助其养成在科学研究及生活中不断提升媒介信息素养的习惯,使其形成媒介素养提升自觉。

(四)强化资源供给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以教育资源供给为核心的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是推动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首先,高校要积极参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发挥推进现代社会公民教育的主体作用,参与构建涵盖幼儿、中小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性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习阶段的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具体学习阶段的需求及能力差异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与学习阶段需求适配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教育部门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有效涵盖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非义务教育阶段,形成重视培养媒介素养的全阶段、全过程的教育体系。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动形成国家、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全主体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国家政策强化资源供给,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制度,构建层次制度合理、社会参与饱和、需求匹配的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重构伦理媒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书,最优雅的媒介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