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策略

2022-02-19张明宇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

张明宇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晋中,030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鲜血液,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应当厚植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学生做新时代有为青年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利用好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突出实践育人目标,努力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实践育人机制,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有为青年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动力传导机制

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家园,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情感动力。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应重视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和促进,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础,搭建全新的精神家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面育人体系,承担好新任务、履行好新职责。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体单元,要以伟大复兴“中国梦”为起点,正视爱国主义情怀在教育中的深刻价值,深入探索其内在规律,构建起集启发、培育和转化于一体的优质教育平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动力传导机制,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爱国主义情怀的融合,夯实大学生思想基础、促进大学生达成行动共识,将爱国主义情怀扎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心里。同时,高校应重视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三个维度,即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以此为基础建立实践育人的动力传导机制,提高爱国主义情怀的实践培育价值。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应围绕三个维度,与情感基础、动力保障及实现路径相互融通,依托三者之间的相互协同,形成闭环的培育路径与互促机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同时,各元素之间的动力传导轴内容丰富,包括很多教育引导载体,如党史国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等,这些载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逻辑起点

(一)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观

国家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单元,是个体赖以生存的共同体。在国家的支持与保障之下,个人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拥有实现价值的根本保障。因此,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至关重要,高校需要用理性的视角帮助学生深化国家认知,以达到最佳的引领效果。

第一,正确的国家观是教育的基础内容。我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托,科学全面地发展中国特色的国家观,遵循国家发展的基本观点和深刻内涵。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国家观的塑造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明确国家的起源、内涵、职能及本质,将其对国家这一概念的正确认知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由此夯实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基础。第二,高校教育应以国情作为培育的前提。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其中蕴含着壮美河山、悠久文化及民风民俗等丰富的内容。同时,基于目前的世界发展格局,大学生应了解时势,充分认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了解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深化自身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观

国家与民族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民族观以此为基础,其角色之重要不言而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但各民族之间同根同源、不可分割。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坚定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认同,共同为国家与民族的振兴谱写壮丽诗篇。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中,高校应当以正确而深厚的民族观为基础,引导大学生正视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与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以情感触动行动,以行动抒发情怀,在互动机制的作用下逐步实现大学生民族观的塑造和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其中包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文化结晶。正所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国的历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中最具说服力的生动素材。因此,高校必须以史明今、以史为鉴,广泛借助党史、国史等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助力国家的长远稳健发展。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是我国特有的历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记录。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的奋斗之下,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领域事业欣欣向荣。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刻画了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完成了众多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壮举,这些都成为我国宝贵的奋斗记忆。因此,党史应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最佳载体,发挥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国史教育。国史是民族意志的基础和本源,当代大学生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营养,以史为鉴。国史教育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艰辛前行的历程,也可以从中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念,塑造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观

中华文化源自悠久的历史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当代大学生应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应对外来文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塑造大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质量。

一方面,高校应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作为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大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经典思想,领略厚重的传统智慧,在传统艺术与技艺中,体验伟大的创造力,由此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洗礼。另一方面,高校应强化革命文化教育,即通过对革命文化的重现,让大学生了解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崛起,认识到幸福生活的由来,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启发和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层次,并努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发挥创造力,增强国家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促进正确文化观的全面塑造。

三、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策略

(一)渗透爱国主义理论,强化实践育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2]因此,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应基于深刻认知,最终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1.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这既是总书记的高度期许,也是国家振兴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精神特质。高校必须以此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理论教育向实践成果转化,切实将其延伸至报国行为。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当代大学生更应当充分回顾党史、国史,在伟大历史成就中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为理论核心,从当代先进理论中汲取营养,用丰富的理论指导未来实践;丰富自身成长过程,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任务,逐步成长为适应新时代潮流的有为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建功立业,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3.发挥国情与形势教育的支撑作用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理论层面,高校应极力避免教育的盲目性,避免过度强调“大而全”的思想。大学生生活在新时代,高校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激发大学生的真实体验与真情实感。高校只有让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才能让大学生以此为方向和追求,并产生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而高校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和转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高校应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的交汇点,大学生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维度,深入了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阻碍,理解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和强国志气。

(二)全面突出实践养成,达成自我教育目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应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源于体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停留在教育层面,更需要在思想引领之外,不断付诸生活实践。高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在新时代环境中的创新力量,触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我教育力量,保持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内涵延展。

1.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

依托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注重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借助重大主题纪念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实践活动,并融入爱国题材相关的情景剧、微电影、演讲赛、辩论会,或者采用时事评论、社会调研等形式,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在实践中真正融入国家发展,融入社会创新,融入自我教育。

2.营造爱国主义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主阵地。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优化校园文化,积极创设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文化环境,以丰富的爱国主义宣传题材,塑造出特色化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日一景、每日一图、每日一曲、每日一频、每日一星等,以此打造出全新的校园环境,让爱国主义情怀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竭力拓展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应当以丰富的教育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作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高校应当基于教育培养需求,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并积极与校外各教育载体、渠道和机构展开合作,利用各种有效契机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假期社会调研、爱国主义基地共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中,从感官上、精神上、行动上、情感上受到激励,逐步产生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效果。

(三)丰富教育内容元素,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必须从实践的层面出发。高校在实施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过程中,要深挖教育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引向深处。

1.以红色教育为引领,擦亮大学生青春亮丽底色

红色教育资源是我国特有的精神财富,高校要运用好红色资源的育人育心功能,引导大学生感受、理解红色资源内涵。高校可以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渗透为导向,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和高度,制订完善的教育计划,如让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碑,利用亲耳听、亲眼见、亲身感触等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及情感。

2.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增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传统节日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动人故事。因此,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教育载体,如端午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教育价值,用好传统节日教育素材,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转化为直观的教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融合性,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发展。同时,高校应以常态化机制作为教育培养的关键,如将升旗仪式、观影活动、经典诵读、清明吊唁等融入教学日常,净化和洗礼大学生的心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以重大事件为教材,实现大学生与国家共成长

中国文化孕育了智慧、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在发展进程中面对重大灾难,我国人民始终能够发挥优良的品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涌现出了无数的“最美逆行者”、救灾英雄、感人事迹等,他们大多来自平凡的岗位,而正是他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笃定与坚守,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因此,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需要以重大事件为突破,高校可以这些平凡的英雄为例,推动大学生思维的升华,引导大学生坚定与祖国共成长、与国家共患难的决心和意志。

四、结语

爱国之心是强国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全新的教育发展格局中,高校应树立全面育人的关键理念,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让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只有真心爱国才能强国,才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因此,无论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还是为了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高校都应该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将其作为高校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