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价值视角下的城市绿道环境游憩满意度评价
——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
2022-02-19陈璐瑶
陈璐瑶
谭少华*
杨 春
何琪潇
随着国民休闲意识的提升和游憩需求的增长,以休闲健身、放松娱乐、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城市游憩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热潮,其中城市绿道因其建设面积小、连通渗透性强且辐射范围广等特点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潜力游憩资源[1-2]。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km。然而在现有建设环境下,仍有部分城市绿道出现了形式大于功能、设计缺乏人性化、重规划建设轻运营等问题[3]。目前,中国自上而下的绿道建设模式容易忽视使用者的主观感知,造成绿道蓝图设计与实际使用满意度间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感知的好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情绪[4]与其行为意向[5],当绿道环境不佳时,会极大地降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6],导致绿道使用频率低甚至荒废[7]。为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绿道被赋予的多元化使用功能,有必要从使用者感知角度出发,探寻环境特征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识别有效提升绿道环境质量、增强游憩体验和满意度的环境要素。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均认为群体对环境具备自我感知的洞察力,在游憩环境中获得的游憩体验会对使用者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产生影响[8]。在“体验-认知-反馈”的过程中,主观的环境感知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将环境感知作为满意度评价中的重要中介,其中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描述性实验来检验使用者偏好并评价绿道满意度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汤澍等通过问卷调查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感知形象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自然环境和游憩效益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9];刘颂等通过构建骑行环境感知评价体系,发现影响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为舒适性指标(铺装材质)与安全性指标(骑行专用道、骑行步道宽度)[10]。此外,以环境维度为切入点,通过直接观察法来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质量水平对使用者主观感受和行为的影响,同样是近年的研究热点。Reynolds、Wolch等通过实验证明绿道的环境特征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邻近性和感知安全性是影响绿道使用频率和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11-12];卢飞红等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特征与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可达性、安全性、景观品质和配套服务设施会影响绿道的整体满意度[13]。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环境感知在满意度评价中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量化主观环境感知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满意度是使用者对环境进行游憩体验后获得的环境感知综合结果,而感知结果好坏的衡量依据是使用者是否可以在环境中获取正向的反馈。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使用者在游憩过程中对使用对象会产生利得与利失比较,即使用者在环境体验中产生“付出”的体验性与“收益”的享乐性[14-17],当“收益”感知大于“付出”感知时,会对满意度和行为意图产生积极而直接的影响[18]。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感知价值可作为使用者对环境感知的量化工具,通过对游憩体验的感受进行利得与利失的衡量,最终确定其对使用者满意度评价与行为意图的影响[19-21](图1)。鉴于此,从使用者感知视角出发,力图将主观感知转变为理性价值的测量。在对重庆市九龙坡绿道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绿道环境感知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丰富绿道环境服务、使用者游憩体验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为优化绿道环境提供规划设计建议。
图1 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1 研究区域选择
九龙坡绿道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中心地带,是重庆市建设的首批城市绿道,也是九龙坡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项目与民生示范工程。绿道串联了包括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溪、重庆市动物园(国家级4A景区)、工业艺术休闲街和滨江步道等众多城市核心景观,是一条集健身步道、休闲长廊、城区氧吧为一体的综合性绿道,是城市居民休闲放松、游憩健身的最佳场所之一。根据周边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滨江沿岸的环境特征差异性,将绿道分为桃源盛景段、历史遗迹段、滨江风光段(以下简称“桃源段”“历史段”“滨江段”)和老城印象段,选取前3段已建设完成的绿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的交通节点或景观入口作为绿道的节点,将其划分为3类12个分段(图2)。
图2 九龙坡绿道平面图
2 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现场踏勘、开放问卷等形式对影响使用者感知价值的环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第二阶段通过面对面访谈分别收集使用者对3类绿道环境特征的重要性打分与现状绩效表现,并利用IPA-Kano模型识别影响绿道感知价值的环境特征;第三阶段通过特征要素的重要性分析与其实际表现绩效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九龙坡绿道环境要素优化的优先次序。
2.1 方法选取
模型融合了IPA分析与Kano模型(图3),将IPA的象限与Kano模型的要素相结合,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环境特征的优先次序[25]。相较于传统的数理统计法,IPA-Kano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特征因素的实际表现绩效与属性重要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某些属性表现良好,那么其重要性就容易被使用者忽略[26],从而影响其主观评分而造成误差。目前,IPA-Kano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27-28]和信息服务业[29-30]等领域。
图3 IPA-Kano方法相关研究模型[22-24]
IPA-Kano模型以显性重要性作为横轴,隐性重要性作为纵轴,通过栅格呈现出的显隐对比结果划分为4类要素:象限Ⅰ中双高重要性的关键性绩效型要素、象限Ⅱ中隐高显低的魅力型要素、象限Ⅲ中双低的非重要绩效型要素、象限Ⅳ中显高隐低的基本型要素。在对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其重要性排序为基本型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魅力型要素(由于非重要绩效型要素影响作用较弱,故不纳入研究范畴)。
2.2 影响感知价值的绿道环境特征识别
感知价值研究的覆盖范围较广,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其划分为了多个维度:Babin等将其分为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2个维度[31];田彩云等将其分为文化审美价值、愉悦休闲价值、社会实现价值和服务功能价值4个维度[32];Sheth等将感知价值划分为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情境性价值5个维度[33]。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绿道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会制约其游憩行为的环境(付出)与可为游憩者带来使用益处的环境(收益)2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预调研。随机选取绿道内63名使用者作为受访者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影响受访者“付出成本”和“实际收益”的环境因素数据,将回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剔除提及次数低于20的因素,最终确定8项影响付出成本因素和10项影响实际收益因素。根据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的具体内容最终将环境特征因素归纳为时间价值感知、安全价值感知、功能价值感知、氛围价值感知和设施价值感知五大类(图4)。
图4 环境感知价值指标选取
2.3 数据统计
实际调研数据收集于2019年10月6—31日,向使用高峰期(工作日17:30—21:30、周末9:00—21:30)内绿道中的游憩人员随机发放问卷共计310份。为提高问卷的准确性,采用现场填写的回收方式,以剔除少数不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部分以通勤行为为目的的使用者)。问卷记录使用者的年龄段、性别、教育水平、月收入、活动时长及每周使用频率来明确游憩者的使用特征,评价开始前会对受访者进行指标选取的解释说明。最后剔除不完整的问卷,共计回收问卷306份,回收率98.7%。
2.3.1 样本特征构成与描述
通过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比较3种类型绿道的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结果表明,3种类型绿道中使用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月收入水平间无明显差异;桃源段与滨江段平均月收入水平较高;桃源段居民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其他2段;历史段绿道的使用频率最低。
表1 3种类型绿道的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2.3.2 问卷及数据合理性检验
将问卷获取的统计数据录入SPSS 25.0,并采用克朗巴哈信度法对问卷中的统计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计算得到总量表的克朗巴哈α值为0.853,大于0.7(α值≥0.7,属于高信度),同时各潜变量克朗巴哈α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设计较好,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环境特征的使用感受统计
提取使用者对绿道环境特征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表现。1)通过询问使用者“该环境特征在你的游憩过程中否重要?”以李克特量表从“非常不重要1”到“非常重要5”作为打分标准获取使用者的偏好倾向(即环境特征的显性重要性)。图5-1显示3种类型绿道中的环境特征偏好选择存在高相似性,其中步道宽度适宜、道路铺装舒适、适宜运动健身、适宜放松娱乐、适宜社会交往和有休憩设施重要性较强。2)通过询问使用者“该环境特征在当前绿道中的实际表现如何?”从“非常差1”到“非常好5”进行打分获取现状特征要素的感知绩效。图5-2显示桃源段和滨江段整体绩效表现相似性较高,在适宜运动健身、道路铺装舒适和适宜社会交往方面表现良好;历史段在公共交通便捷、照明设施完善、人文历史景观保护和有城市区域特色中表现良好。3种类型绿道中现状环境特征较差的有停车场地配置、坡度适宜度和公共厕所配置等。
图5 3种类型绿道环境属性的显性重要性与感知绩效表现
3.2 环境特征的隐性重要性提取
由于感知价值是以主观评价为依据,自变量间的高相关性可能会导致多重共线性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利用IPA-Kano模型无法直接获取隐性重要性,因此本文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34],通过使用者对18个环境特征的主观感受与总体满意度间的相关系数来获取,当环境特征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显著时,隐性重要性较高,反之则较低。结果显示(表2):桃源段环境特征对使用者满意度影响程度较高的有“适宜放松娱乐”“道路铺装舒适”“适宜社会交往”;历史段为“适宜运动健身”“便捷的公共交通”“适宜社会交往”;滨江段为“适宜放松娱乐”“道路铺装舒适”和“有城市区域特色”。
表2 3种类型绿道环境属性的隐性重要性
3.3 环境特征的三因素分析
以显性重要性与隐性重要性作为阈值通过IPA-Kano模型建立栅格网,以18个变量的均值作为中心坐标,对3种邻域类型的要素进行象限分析,以三维散点图的形式展示其差异性与相似性(图6)。
研究发现,总体上3种类型绿道环境特征的重要性分布差异性与相似性共存。1)图6-2显示,在基本型要素中,标识系统清晰、线路无障碍、停车场地充足和照明设施完善是共有因素。基本型要素的显性重要性高但隐性重要性低,说明该类要素的质量提升虽然有助于快速改善绿道的服务质量,但对满意度的提升影响较小,这表明时间感知与安全感知的重要性最高,使用者在游憩过程中对“付出成本”十分重视,缩短前往绿道的时间、减少步行阻隔、保障步行安全可以有效提升绿道的服务质量与吸引力。2)图6-3显示,在关键性绩效型要素中,适宜运动健身、放松娱乐和社会交往是三者的共有因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的显性重要性和隐性重要性都很高,说明此类要素对满意度评价具有较大影响,其质量高低时刻影响着游憩者对绿道的整体满意度感知,这表明“实际收益”的重要性虽然低于“付出成本”,但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游憩满意度,因此注重绿道的功能性,提供适宜的健身空间、休闲空间与交往空间更有利于提高游憩满意度。3)图6-4显示,在魅力型要素中,具有城市区域特色是共有因素,该类要素的质量高低虽然不会直接影响游憩满意度,但部分研究表明,对现有地形的利用及城市文化符号的挖掘不但可以避免景观同质化,也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5],因此注重城市特色的打造也十分必要。
图6 3种类型绿道的三因素分析(图6-1中X'、Y'、Z'分别代表桃源段、历史段及滨江段特有的环境要素;X'Y'、X'Z'、Y'Z'分别代表桃源与历史段、桃源与滨江段、历史与滨江段的共有因素;X'Y'Z'代表三者共有的环境特征)
3.4 九龙坡绿道环境特征的优劣次序
仅分析影响游憩满意度的三因素不足以为绿道的发展提供具体建议,因此将三因素分析与环境特征的实际表现绩效相结合来确定九龙坡绿道的环境优劣次序。首先将绿道的实际表现绩效得分排名划分为A(1~6名)、B(7~12名)、C(13~18名)3类,以反映不同的绩效水平;其次结合三因素与现状绩效分级,确定改进的前4个优先级;最后结合现状调研数据将12条子绿道分段进行横向对比,以便将优化建议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到子分段中(表3)。
从绿道分段来看,桃源2段、历史7段与滨江8段出现的频率最高,是重点优化对象。数据整理结果(表3)显示,2、7、8段绿道在时间感知(停车场地充足、标识系统清晰、线路无障碍)及安全感知(步道宽度适宜)方面的优先级较高。其中“停车场地充足”是3种类型绿道的共有因素且优先度最高,可能的解释有以下3点:1)现状绿道停车多依附周边住区或商场,配置数量略显不足;2)部分现状绿道建设与周边环境存在较大的地形高差,导致步行通达性较差(2、7~10段);3)桃花溪绿廊沿岸3段部分绿道紧邻住区,部分住区车辆停靠在绿道中阻碍通行。“标识系统清晰”“线路无障碍”也是3种类型绿道的共有因素,但优先级别不同。目前绿道内的标识系统仅标注地点名称与方向,未对目标对象进行详细的坐标及距离标识,导致可获取的信息过少;“线路无障碍”需要重点优化的原因集中在部分绿道选线与周边道路的高差较大,造成了步行障碍。“步道宽度适宜”是历史7段、滨江8段的共有因素且优先度最高,其原因在于现状绿道步道宽度较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照明设施完善”是桃源2段、滨江8段的共有因素,虽然优先级不高,但仍需引起重视。除去必要的照明需求外,还需考虑营造夜间景观氛围来满足使用者夜间休闲娱乐的活动需求[36]。“公共交通便捷”是桃源2段、滨江8~12段的共有因素,但其优先级别不同,其中滨江8~12段与周边道路存在较大高差,导致步行可达性较差,因此在绿道选线规划中应注重与公共交通站点的结合。“公共厕所配置充足”是桃源2~4段需要改善的因素且优先级别较高。“适宜社会交往”“适宜运动健身”“适宜放松娱乐”等功能是历史段需要改善的因素,表明历史段绿道缺乏对于功能性空间的打造,如历史5~7段依附于现状道路布局,受到空间的限制,以路边座椅为主打造的游憩空间缺乏私密性与趣味性。
表3 3种类型绿道的改善优先级
4 结论与建议
使用者对绿道满意度评价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环境要素质量的高低,并与使用者对环境特征的感知息息相关。本研究从环境感知视角出发,构建绿道环境特征的感知价值评估体系,深入探讨影响绿道游憩满意度的环境要素。研究发现,影响使用者感知重要性的环境特征差异显著,不同的环境特征对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1)环境特征的重要性层面,使用者极为重视“付出成本”中的时间感知与安全感知,停车场地充足、标识系统清晰、线路无障碍、照明设施完善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绿道的服务质量,绿道服务功能的易获取性和安全性是影响使用者游憩感知的重要因素。2)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层面,使用者获取的“实际收益”会直接影响满意度评价,其中,功能感知的影响程度最大,绿道具备的适宜“运动健身”“放松娱乐”和“社会交往”的使用功能价值高于其具备的“城市区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协调”等氛围欣赏价值。3)结合IPA-Kano模型,通过重要性与现状绩效确定九龙坡绿道环境特征优化的优先次序为:停车场地充足>标识系统清晰、步道宽度适宜>公共厕所配置充足、线路无障碍和公共交通便捷。
使用者在游憩的过程中会通过利得利失的衡量来影响其满意度评价,因此为增强绿道的环境服务功能、提升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和满意度,需要降低使用者的“付出成本”,增加其“实际收益”。在降低“付出成本”中,缩短到达绿道的时间、保障使用安全可以有效提高绿道的服务能力;在增加“实际收益”中,提升绿道的游憩功能可提高绿道满意度。鉴于此,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1)在时间感知层面,可通过路径优化提高步行可达性和减少步行阻隔来缩短到达绿道的时长。首先,步行距离是影响绿道使用的重要因素,便捷的公共交通与充足的停车场地配置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其次,优化步行导引系统可以提高使用效率,采取方位与距离相结合的标识系统更有助于使用者明确目的地;最后,针对特殊地形减少步行障碍,与周边道路存在高差的绿道段应设置纵向步道以提高步行通达性。2)在安全感知层面,通过保障设施安全、降低游憩风险来确保使用安全。已有研究表明,具备安保维护设施及良好的步道条件的绿道最受使用者喜欢[37],具备完善照明设施的绿道几乎不会被荒废[38]。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对照明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夜间的步行安全。此外,针对周边现状环境较差或工程改造难度大导致的步道设计狭窄或坡度大的绿道段,应注意设置安全隔离设施与危险提示标识。3)在功能感知层面,通过强化功能吸引,优化绿道的使用功能,打造差异化的场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首先,增强步行环境的吸引力可以增加活动频率和时长[39],因此可增设运动步道与健身活动专用场地;其次,在绿地中活动已被证实能够有效调解情绪[40-42],因此可利用绿道现有环境中的绿地、植物和水体营造良好的恢复性环境,缓解精神压力;最后,绿道的社会交往功能已被证实[43],交往行为对个人的社会能力培养与归属感建立大有裨益。交往空间的打造应注重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兼容,打造“私密-半开放-全开放”的多层次空间来满足差异化需求。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