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2-02-19房红丽李庆亮李秋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房红丽 李庆亮 李秋林

摘要 在阐明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从分析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入手,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开展的实践探索,梳理“融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与使命。

关键词 脱贫攻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2-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NG Hong-li1, LI Qing-liang2,LI Qiu-lin1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18;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figh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comb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of young studen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era.

Key words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基金项目 2021年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21-YB-016)。

作者简介 房红丽(1985—),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19;修回日期 2021-05-21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要求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思想[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作为具体精神样态的一种,脱贫攻坚精神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必将会融入中国精神的谱系中,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 。因此,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对于激发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主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

1.1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集中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5]。各地建立起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亿万人民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汇聚成强大的战斗合力,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让全体中国人民更加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也让世界贫困地区的人民看到脱贫的光明前景,为世界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各行业部门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尽锐出战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对于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影响任务完成的,要进行问责[6]。各省区市都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履职尽责,争分夺秒,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全国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全社会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集中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品格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把握的前提下,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精准扶贫。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 [4]。中国共产党还强调在脱贫攻坚中改善民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要降低标准,也不能调高胃口,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形成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坚持既扶贫更扶智,既输血更造血,既要脱贫还要致富,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地区和人民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

1.3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1]。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回顾脱贫攻坚战时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1]。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授予毛相林等 10 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 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对脱贫攻坚战的更大考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楷模人物,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许多年轻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使命担当,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

2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脱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在新的发展征程中,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汲取脱贫攻坚精神伟大力量,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他们即将成为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时代重任与使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青年学生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担当和信念,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3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3.1 融入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1.1 注重价值引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将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感人事迹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励青年学生主动增强“四个自信”,自覺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就是思政理论课。“富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思政内容,才能引起‘95后’‘00后’学生的心理共鸣,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坚定的理想信念”[8]。要立足脱贫攻坚实践,丰富教学内容,采用主线贯通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始终贯穿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主线,主动寻找教学内容与脱贫攻坚精神的契合点。例如,在基础课关于中国精神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通过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的解读,阐明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脱贫攻坚精神汇入中国精神的长河之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此外,要创新教学方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慕课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观看慕课、论坛跟帖讨论,线下开展翻转课堂、课堂演讲赛、微视频制作等形式,鼓励学生挖掘和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通过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山东农业大学杰出校友李玉教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陈学森教授事迹的讲述,让思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生动,以真实感人的事迹和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各类专业课程通过找准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政切入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融合式、情境教学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结合,实现跨课堂联动。

3.2 融入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教学大课堂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学风,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脱贫攻坚精神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提炼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下实践中。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外,还需要发挥实践教学大课堂的作用,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组织学生到脱贫攻坚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奋斗青春、强农兴农”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时间走进田间地头,通过调研、研讨、对比等课下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推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成果,更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改革举措等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彰显党的坚强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促使青年学生更加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用奋斗诠释青春底色,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浪前行。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深入基层一线,突出实践服务导向,建立了包括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8个省级教学基地和32个校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在内的一批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9]。学校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人才智力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优势,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等形式,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助力产业扶贫的独特优势,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师生通过亲自参与脱贫攻坚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发挥了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3.3 融入校园文化,丰富主题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有着渗透式的影响。通过开展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主题的学习宣传、理论宣讲、主题教育等活动,利用学校宣传栏、阅报栏、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渠道,以生动、直观的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通过组织线下学习比赛,举办讲座、报告会,邀请专家为学生解读脱贫攻坚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脱贫攻坚精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世界。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丰富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主题的党课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鼓励教师开展脱贫攻坚精神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党委重视将师生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把党支部建在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最前沿,让农民得实惠,让学生受锻炼,让鲜红的党旗在“三农”一线高高飘扬[10]。

注重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山东农业大学注重用党史赋能思政“金课”,学校打造具有鲜明农业高校特色的“初心课堂”,全景展现中国乡村百年变迁,凸显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三农”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主题展览的方式,让师生在边走、边看、边听、边想中受教育,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堂思政课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除思政课以外,其他专业课程也都主动寻找本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点,把党的理论、精神和实践经验等融入教学中,主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3.4 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发挥网络教学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当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微视频展播和PPT演示推送与脱贫攻坚精神相关的政策文件、人物故事、先进事迹等。运用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脱贫攻坚精神的相关信息,传播主旋律。同时,搭建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对脱贫攻坚的关注点,并及时给予引导与解答,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后续工作。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全省首批12所易班共建高校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集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日常服务、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具有山东农业大学特色的师生网络互动社区,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新平台。

不忘来时路,阔步新征程。回首来路,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历经艰难,每一程都离不开精神的指引。眺望前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青年学生更需要继续汲取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萃取的巨大精神动力,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2] 刘建武.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J].人民论坛, 2020(20):62-64.

[3]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9,116-117.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8-08-20(001).

[6] 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广西,2019(16):11-13.

[7] 刘志杰.讲好扶贫故事 凝聚攻坚力量[N].山西日报,2020-12-15(010).

[8] 韦颜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N].天津日报,2020-04-06(06).

[9] 司金貴,罗欣,李明.牢记强农兴农使命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山东农业大学多措并举打出研究生培养“组合拳”[J].山东教育(高教),2019(12):21-22.

[10] 张兴华,王静.山东农大师生在服务“三农”中传承家国情怀:为农兴国的基因代代传[N].中国教育报,2019-11-19(003).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