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的叙事逻辑与道义逻辑
2022-02-19阮传胜
阮传胜
相信很多人都对《美国往事》有着深刻的印象。故事发生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是美国社会一段十分动荡的时期。动荡的背景和沧桑的故事共同成就了影片浓厚的关于往事的回忆氛围。
讨论《美国往事》,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饱受争议的“禁酒令”。美国禁酒令始于1919年1月16日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8条修正案。同年10月28日通过禁酒法令,自1920年1月17日起生效实施。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时至1933年,禁酒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私酒假酒猖獗泛滥、执法人员受贿腐败、黑帮势力不断做大、犯罪率直线上升,政府亦因禁酒而失去了庞大的税收。终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修正案,宣布废除维持了将近14年的禁酒令。《美国往事》是以禁酒令的生效实施与废止为主要的社会背景演绎的。
《美国往事》改编自一部自传体小说《流氓》。影片只选取原作中的几个人物和几起事件,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结构。影片通过电影语言以主人公罗道斯(Noodles,有时被意译为“面条”)的回忆逐渐展开。影片中,主要是对1921年和1933年事件的回忆,省去了青少年时期12年的监狱生活和中年时期35年的颠沛流离,由罗道斯几个重要的记忆片段组成,有不少部分是倒叙与插叙。观众从影片开始就目睹了他被追杀、几位同伴的死亡、藏在车站储藏柜里“不知来源”的箱子,这些信息增加了影片的悬疑程度。罗道斯则通过不同的记忆片段缓缓道来,最终揭示了真相:曾经深爱的女人对他矛盾的感情,挚友则是幕后阴谋的“导演”。罗道斯虽无奈于世界和命运的改变,但依旧选择守护曾经真挚的记忆。
故事始终在罗道斯和另一主人公麦克斯(Max)之间以一种欲理还乱的纠葛中进行。罗道斯是个犹太移民,一个住在纽约贫民窟里的穷孩子,为人“义”字当头,对朋友不惜赴汤蹈火。他性格冲动,这决定了他要为小兄弟报仇并饱受牢狱之苦,也决定了终生伴随着内疚和悔恨的命运。麦克斯是个注重实际而怀有野心的人,其心狠手辣又善于隐藏自己。他狡猾、放纵、自私而不择手段。罗道斯和麦克斯是一对矛盾,在街头初露锋芒时两人旗鼓相当。从他们开始合伙时,影片就展现出两人不同的个性和行为方式,预示了他们不是一条船上的人。
应该说,影片叙事的载体处理得也颇具特色。电影的诸多场景均体现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渗透了创作者对美国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回顾,也有对其社会弊端的思考。影片从唐人街上的大烟馆、皮影戏院开始,大量呈现移民居住的穷街陋巷、非法经营的酒店、地下妓院、贩运私酒、匪徒的肆意行为,铺垫了影片发生的社会背景。故事的首尾都在大烟馆里进行,兄弟们死后罗道斯跑到大烟馆里,借鸦片制造的幻觉消愁解闷。那个瞬间是完美而快樂的,是超时空的。这些都是有具体的象征指向的。
电影中的麦克斯是黑社会犯罪集团的首领,后又爬上高位,他犯下了贩卖私酒、抢劫银行、故意杀人、行贿受贿等多种罪行。在自我标榜为法治社会的美国,其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庭的审判。但影片中,麦克斯并未得到法律的惩戒,却让其自杀,让其自省受责,让其灵魂进行自我审判。影片表达了创作者的一种心愿:呼唤法律权威,渴盼道德正义。可以看出,《美国往事》有其道义逻辑。其总体上肯定法律的权威、社会的规则,弘扬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秩序。电影最后让坚持强盗信念的人死亡,则是对犯罪主体的道义惩戒,对犯罪者灵魂的驯化。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