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甚无谓乎
2022-02-19王文昌
王文昌
《资治通鉴本末》卷一“豪杰亡秦”一节中,记载了秦始皇废谥法的故事:“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铳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谥法,评定谥号的法则,始于西周中叶。即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根据其一生行止,给予一个称号,所谓盖棺定论。功名显著者,谥为圣、仁、文、明、德、武、康、穆、庄、惠等;行为不检者,往往谥为厉、炀、幽等,所谓“恶谥”。
相传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一字褒贬,就让人心生敬畏。“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了这个“名”,人们一生都要兢兢以行,不越雷池,甚至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
秦始皇认为谥法不好,“子议父,臣议君”,少了长幼尊卑之礼,自己更不得擅自妄为,谥号像一个金箍一样套在自己的头上:我贵为皇帝,还要受到谥法约束,当皇帝有何趣味?在他眼里,谥法,“甚无谓”,于是才有了“除谥法”的“壮举”。
没有了谥法的约束,秦始皇便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焚书坑儒就是他的一大“杰作”。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他任用卢生和侯生,四处求取仙药,二人自知不能,于是“携款潜逃”,跑了。秦始皇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全体活埋,一个不留。
除谥法,便没有了后人品评之“畏”。无畏,便有“恃”,有“恃”便会无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就用“ 魔女诱僧”故事,对“恃”之害作了艺术化的阐述。话说浙江有一个和尚,立志修行成佛,志向坚定,刻苦修炼,甚至“胁未尝至席”。有个妖女对其使出浑身解数,百计诱惑,也靠近不了和尚所坐的蒲团,“后夜夜必至,亦终不能使起一念”。妖女技穷,遂对僧人说:“您如果能让我靠近一下,而本心不受影响,我将一心一意敬服您,再也不来干扰您了。”僧人自揣道力足以胜魔,坦然许之。那女子在和尚怀中,“偎倚抚摩,竟毁戒体”,僧人懊丧自己一生修为毁于一旦,郁郁而终。纪晓岚于是感慨:“天下自恃可为,遂为人所不敢为,卒至溃败决裂者,皆此僧也哉!”
纵观天下,似此僧以“恃”而败者比比皆是,虽“恃”者有异,“败”却是注定无疑,秦朝二世而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记得有一教授曾现身说法。某大老板旁听教授讲座,深为折服,离别之际,送给教授一块名表,略表心意。教授不为所动,婉言拒绝。人問其故,教授不无真诚地说:“我这样做,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胆子小。”有德君子,必定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要畏天理,天理不容的事情不做;要畏人情,人情难违的事情不做;要畏国法,国法不准的事情不做。在道德和规则面前,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千秋功罪,自有评说。
秦始皇废谥法,秦朝二世而亡。汉朝有惩于此,恢复谥法,直至清末。谥法虽然废止了,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古训,却播洒在人们的心间,激励后人忧勤惕励,慎终如始,努力止于至善。
图:陆小弟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