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2022-02-19樊博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期
关键词:受众需求受众心理电视新闻

樊博

【摘要】当前受众对于信息需求呈现出共性,意味着电视新闻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向前发展对大众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电视新闻行业发展也有较高要求。与受众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态变化速度相比,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在发展上还不具備同步性,也将阻碍着电视新闻媒体发展。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充分结合受众需求来创新电视新闻编辑,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受众,将新闻收视率提升。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受众需求;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1.070

电视新闻播报的义务是向公众传递并告知自身已知的信息,通过新闻播报创造社会效益,电视台也会通过这一方式使受众理解和认同自身传递的信息,由此创建电视台品牌与营造良好形象,通过增长的收视率创造较高经济效益。在 电视媒体传播中电视新闻播报是重要环节,追求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新闻播报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承担着筛选、整理新闻内容和确定新闻内容表达形式的责任,其会对电视新闻传播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电视新闻编辑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以及受众心理,从各个方面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编辑,打造良好新闻节目,促进电视新闻播报可持续发展。

1. 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

1.1 信息性需求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不仅注重物质追求,也比较关注当前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表明人们无法离开社会独立生活,人们对于信息有一定需求。人们通常是通过新闻来获取信息,并在接受信息后传递具有价值的信息。人们对于信息有需求,通过浏览新闻的形式满足自己了解世界以及国家相关信息的欲望。浏览新闻内容、获取新闻信息受人们自身好奇心驱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在心理上寻求安全感,通过新闻获取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分析获取的信息,判断当前生活状况,并预测未来生活状况。如果没有了新闻信息的播报和传递,那么人们将变成井底之蛙,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应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1.2 时效性需求

基于心理学角度可知,每个人在做事时都会有争做第一的想法,不管是学习、工作、生活上,还是了解信息上,会希望自己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这体现出自身信息掌握能力,也可表现出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注,由此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这也意味着受众对于电视新闻具有时效性需求。当人们先行掌握一些信息时,就能够在和他人交流时占据主导地位,使交流者对其产生崇拜感。除此之外,人们及时了解信息,可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好适应新环境的准备。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较强时效性,由此吸引受众注意力。

1.3 新异性需求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促进各种信息技术发展,在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中充斥很多新闻信息,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产生了新异性需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转变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增加新闻的阅读量以及浏览量。根据心理学研究可知,人们在面对一个有着规则外形的物体或图形时,通常在辨识之后就会丧失观察兴趣,而面对一个毫无规则的物体或图形时,那么将会被这一物体吸引,并且激发人们好奇心,使其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对该物体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满足受众新异性需求。

1.4 审美性需求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审美水平随之提升,愿意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并且将人们欣赏能力以及生活品味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具备审美性成为受众对其的需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时,满足其审美性需求,使其能够享受新闻浏览过程。

2. 受众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心理影响因素

2.1 根据心情收看节目,随意性较大

目前数字电视发展,受众在电视上收看的新闻频道与节目越来越多,也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有许多新闻能够在网络上实时收看,新闻类型也不断增加。通常收看电视节目的受众主要是为了娱乐,从而会根据心情换台,有的新闻报道可吸引受众注意力,受众就会停在该频道观看,不然会直接调到自己常看或者是喜欢的节目。当前新闻报道具有内容广泛性特征,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会根据新闻节目轻重缓急进行播报,放在首位的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时事热点。如何吸引受众,满足受众需求,就需要新闻编辑深入的思考。

2.2 电视新闻和受众可交流互动

人们民主意识增强,在面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时,受众会拿出舆论来应对,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能够对社会舆论起引导作用,这意味着受众和电视台有一定互动。因为两者存在互动,就需要新闻节目内容能够对受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众在心理上发生变化,例如,受众收看祖国获得医学、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进步等内容的新闻报道时产生骄傲心理,在收看违法犯罪案件时产生愤怒心理。新闻工作受到受众的影响是多角度的,例如收视率能够将电视新闻节目效果直接反映出来。新闻工作者进行电视新闻编辑时,可结合收视率及大数据等信息了解新闻播报效果,分析整理新闻播报经验,合理选择电视新闻内容及形式。

3. 基于受众需求创新电视新闻编辑的策略

3.1 确保电视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平台,受众都希望自己接收的信息是真实、可靠地。电视新闻传播范围比较广,如果其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舆论,对社会稳定性、和谐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保证新闻信息真实性。具体来说,编辑人员在选择稿件时应把好质量关,保证认真筛选,并且通过多个渠道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保证新闻稿件内容的真实性。此外,在剪辑编排新闻稿件时,应该符合逻辑,尽量还原新闻事件真相,不应出现剪辑混乱问题,保证受众接收逻辑正确的新闻信息。新闻编辑人员在评论新闻事件时需要基于客观立场,不应带有主观情感,防止对受众造成误导。

3.2 创新电视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节目是新闻信息传播重要载体,可采用不同方式创新节目内容。电视新闻内容需要刚柔并济,编辑人员应整合新闻稿件,加入一些相关新闻素材,避免稿件内容生涩,对受众收看耐心产生影响,需通过柔和的方式对受众进行引导,使其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此外,电视新闻播报应具备创新技巧,电视新闻播出时需尽量使用口语化语言,使受众可以听懂和理解。并且应保证新闻语言逻辑性以及态度中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应报道过于枯燥的内容,可采用画面结合解说的形式来呈现新闻内容,以此满足受众需求。例如《新闻直播间》的主持人朱广权就凭借“段子手”这一播报形式在网络上走红,其播报股票信息时,为告诉人们重视股票风险,他说“在许多人为股市疯狂的时候,我们提醒您,赚钱一起狂,赔钱可要您自己扛”,播报天气信息时他说“最近的天气“冻力”十足,你是不是很怀念温暖的日子?你想劝天气重抖擞,天气却对你大声吼,这样的要求休出口,风雪来了我也抖。”他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提醒受众,使受众轻松理解,并且下深刻印象,提升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在段子手式新闻盛行背景下,很多受众纷纷模仿,既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度,也实现新闻内容的创新。

3.3 创新电视新闻形式

创新电视新闻编辑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新闻形式上,以此将新闻节目综合效益提升,促进电视新闻进一步发展。创新新闻形式需要创新节目处理的声音、文字及图像。制作电视新闻时编辑运用可视化元素,通过声音以及动画的融合来丰富新闻画面与内容,激发受众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另外,创新新闻互动形式,加强和受众互动。新时代,受众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如果受众能够参与到电视新闻传播中,将会增加受众黏性。例如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以及微博等形式,提供讨论新闻事件、发表评论的平台,受众可以根据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强新闻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增强新闻节目传播效果。

3.4 重视电视新闻时效性

为了将电视新闻时效性提升,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养,同时应提升工作效率,可快速编辑和传播新闻信息,确保电视新闻时效性,以此满足受众需求,获得受众认可。新闻编辑人员应具备較高新闻敏感度、预见新闻事件的能力,在新闻事件没有扩散前做好采访等准备工作。在对突发性热点事件进行播报时,可通过现场直播连线等方式,确保受众看到实时新闻画面,加强其参与感。

4. 结束语

当前电视新闻创新会受到受众心理及需求的影响,而新闻编辑作为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作用,在创新时也需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在实际创新中,编辑人员应考虑受众需求,深入创新新闻播报形式和内容,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收视率,促进电视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188.

[2]赵瑞卿.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科技传播,2019,11(24):15-16.

[3]何娟.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传播力研究,2019,3(35):144.

[4]许会娟.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0(02):152-153.

[5]张自燕.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电视指南,2018(08):219.

猜你喜欢

受众需求受众心理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受众需求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方式论述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