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说张瑞图
2022-02-19黄良
黄良
晋江市区青阳街道霞行社区,一条蜿蜒委婉、窄窄细长的小巷叫“相府路”,500多年前一个踽踽独行的身影,踯躅于烟火缭绕的白毫庵里,徘徊在空旷落寞的张氏祠堂中……
自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公元1570年出生在这个村舍一幢三开张二进深的昏暗低矮的平屋里——张瑞图,字无画,又字长公,号二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高中进士,录一甲第三名,用民间的说法叫作“探花”。点翰林,授修撰,累迁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以礼部尚书入内阁,官居建极殿大学士,历经宦海沉浮,世称“张相国”。
盘点晋江历代名人,谁也不能无视张瑞图的存在。张瑞图72年岁月高光时刻暗淡日子起伏成败人生,在波谲云诡的晚明史中,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众说纷纭。中国二十四史《明史》公然将其列入《阉党》,加以无情声讨、有意鞭挞。翻遍清朝道光版《晋江县志》,竟然查找不到张瑞图的片鳞只爪、丝毫踪迹。一个达官显贵,著述甚丰、书法旷世、名扬天下的大官宧,居然被本乡本土的官修方志唾弃,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当然是有原因由头。任你功高盖世,学富五车,一旦犯了朝廷禁忌,即身败名裂,在官方史册上哪有容身之地!明规清随,清承明制,《晋江县志》客观上默认张瑞图犯了欺君之罪,玷污了晋江历史清白,为君者讳,故不屑一顾耻于提起。泉州地区民间宫庙祠堂存有张瑞图的大量书法匾额石刻,官方却不予立传。树碑者不立传,古往今来,恐怕也仅有张瑞图一人。未来不可知,往事尤可鉴,国人十分重视借鉴历朝历代成败兴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各个时期执政当局通常会组建知识精英团队,花海量时间整理编辑前朝人事履历。二十四史习惯于前史后纂,资治通鉴资政育人。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编纂《史记》“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说法,国有史县有志家族有谱,后人修编前朝史志,不齿于当朝德行有瑕疵的臣子,摒弃剔除选择性遗忘,修史者概莫能外持如斯观点。他留下累累墨迹,照耀着中国书法历史长河星空,灿烂得令人不敢平视,其成就足够让人聚焦。张瑞图跌宕起伏的一生,既让人击节惊奇,又不得不扼腕叹息……一个毁誉参半的诗赋高手书画大师,映照家乡山河大地,嵌入晋江苍穹。
出将入相,中国历朝历代行伍与文人为之奋斗努力一生的终极目标。纵观张瑞图二十几年宦海仕途,飞黄腾达似乎来得太任性太容易了,学而优则仕。明朝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张瑞图妥妥的一枚学霸,少年聪颖,早有文名,殿试第三名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及第,是1000多年科举制度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期盼。张瑞图以天子门生身份进入翰林院担当修撰,官阶起步就是堂堂正七品,翰林新贵,负责专修国史,当上了皇亲国戚的老师,参与记录收集整理皇帝起居注,起草御制诏书圣旨。整天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挂在嘴上,偶尔还外放当各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时任职同考官,认认门生打打秋风,日子过得好不惬意。他主要职责就是为“九五至尊”直接服务的,地位尊崇清贵。即便是各省督抚等封疆大吏和六部贵胄,见了张瑞图也唯唯诺诺,客客气气,礼敬青睐。
点翰林,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唐宋明清时代,是十分荣耀光彩的经历,士大夫进入官场最理想的仕途捷径。“达则兼济天下”,张瑞图彼时意气风发,积极参与政治,主动议论朝政。因为他来自晋江农村,出身乡下农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体察民间疾苦,深切了解民生,知晓百姓生存不易,时不时针对时弊提出改革措施,因其意见有理有据、真知灼见,朝廷广为采纳吸收应用,他政声远播,名噪一时。
在皇帝的秘书班子翰林院充分历练,积累到一定资格后,张瑞图转岗詹事府任少詹事,当上了正四品高官。詹事府系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专门为太子服务的机构。明朝开国皇帝由破产失地农民起家,打天下坐江山的艰难险阻使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对治国理政的极其重要性,十分重视皇储的培养。深谋远虑的朱元璋认为太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若在内宫与阴阳怪气的宦官们厮混为伍,耳濡目染,难免受到蛊惑丧失阳刚,形成患得患失的性格缺陷,一旦继承大统登临大位,随时构成扭捏弊病,形成遇事猶豫不决毛病。为使太子健康成长而新设立詹事府,选择德才兼备、出身端正的读书人陪伴太子,有利于太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等担纲人物必须具备良好的政声德行,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储君日常生活中才能受到言传身教,纠正偏差。张瑞图由服务皇帝,转身贴近伺候太子,为将来仕途升迁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日后仕途进退去留埋下了祸端。詹事府作为太子的辅导办事机构,卷入皇位角逐纷争自然而然。宫廷争斗刀光剑影随时随地险象环生。天启皇帝无后嗣,接任皇帝的朱由检是当朝皇帝弟弟,由非正牌太子胜出,坐上龙庭挥舞屠刀戮杀政治对手,首当其冲的阉党宦官集团受到彻底清算,爱屋及乌恨屋及乌,位居皇储机关中枢地位的詹事府各职司免不了受牵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在依靠木刻印刷书籍传递知识,书写文字传达信息的古代,一手好字无疑就是一张靓丽名片一个进步阶梯。张瑞图的书法水平在当时名动京师,属于不可藐视的书法大家。世界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尤其出身草根无背景无后台的平民,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艰辛努力,还得拜老天爷眷顾。张瑞图吃得了苦低得下头超常规打拼。入学之初,一般童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他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地将读书与书家名帖临摹相结合。每研读经文,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段一篇用笔誊写下来,既过眼入目入脑入心,又默念温习反复朗诵斟酌,别人读书他抄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累月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此等巧妙用功,不成大器都难。勤学苦练使张瑞图精通诗词格律,熟悉楷、隶、行、草等书法字体,功底扎实。张瑞图在泉州乡间时即久负盛名,晋京后登科及第更广受推崇,一时洛阳纸贵,求字索画者络绎不绝,俨然一代宗师。
张瑞图书法随性,下笔果断杀伐,极少圆转,行笔多用平折,点画凌厉,字形崎岖,气势动荡,有点儿惊世骇俗,令人瞠目。书法自魏晋以来,审美情趣上趋于圆转疏朗平和,文人书风墨守成规。明代基本沿袭了宋元风貌,普遍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形迹比较理智。张瑞图一反常态,具有反潮流的胆魄,无论蝇头小楷还是擘窠大字,均势露字外,力透纸背。时人评价他的书“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不属“狂怪”,但见奇逸。
生在晚明年代,遇上了魏忠贤等擅权专政阴险毒辣残酷之徒,是这个时代的不幸,更是张瑞图的不堪,偏偏同朝为官职责所在身不由己,由不得你特立独行自视甚高。书法秉笔张狂不拘一格、做人个性懦弱圆滑却不通透的张瑞图,没有胆量同不可一世的宦官集团做明知是无谓的斗争。终究还是勉强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脸皮,不愿意趋炎附势放下身段积极投靠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张瑞图屡次找借口告假返乡,惹不起躲得起,眼不见心不烦。明天启六年(1620),朝廷擢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并充皇帝起居《实录》副总纂。当年秋天,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衔。此岗位已位极人臣,不容得张瑞图再推三阻四,他只能选择认真服命履职,认认真真谨小慎微地与魏忠贤及其宦官集团合作共事。张瑞图熟读经书精通历史,对于个人运途兴旺衰微有充分认识,深知权倾一时的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一时势力盖天,未来一定会受到清算,同流合污必然死路一条。他一向不看好不靠真才实学而获取非常权柄之辈,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主政礼部任职内阁之后,凡逢政务分歧一时难以厘清意见不一致的事宜,他一方面虚与委蛇,对魏忠贤和前来代理的宦官假意殷勤,逢事敷衍应付,对人王顾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与之机智巧妙地应付周旋,尽量保护不同政见的官员和反对势力,为日后反攻倒算宦官集团保留一线生机。天启皇帝无裔,胆大包天的魏忠贤竟然偷天换日图谋不轨拟以亲侄儿冒充太子,遭到明了真相的张皇后剧烈反对誓死抵抗,双方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缠斗局面糟糕后果不堪设想,当时陕甘川鄂饥民连连造反攻城略地,关外努尔哈赤满族铁骑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内宫外戚之争屡屡爆发,帝国大厦将倾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一旦镇压不住便使大明百姓生灵涂炭,情况万分紧急。张瑞图此时为挽救危局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合纵连横主导串联多方力量,想方设法提议出台了照顾方方面面的妥协方案,各阶层均勉强接纳,最终缓和化解了危机。
为魏忠贤生祠题字书丹,是张瑞图洗不掉的污点。当时的形势,天启皇帝亲自为“九千岁”生祠题匾,内阁首辅大学士撰写铭文,容不得身为次辅的张瑞图置身事外,何况他的书法水准举世公认,尤得魏忠贤喜爱赞赏。崇祯皇帝坐稳龙庭后,着手打击魏忠贤等宦官集团及与之利益攸关者,尚在登基之初,自忖根基不牢,对魏忠贤隐忍不发假意周旋。张瑞图早已察觉不妙,但寻思自己并无恶行,京城终究是非之地,两次主动辞官,乞求告老还乡,均被新皇慰留不允。崇祯亲政后钦命清理魏忠贤及其党羽,经崇祯任用的内阁首辅大学士领衔彻查,投靠阉党的“五虎”与“十狗”等附逆均受到一一惩处。历两轮认真仔细的清查甄别复查,根本没有发现张瑞图个人与逆党勾结及利益输送,故而未将他列入黑名单。他任职詹事府的麻烦终至爆发了,尽管查无实据,睚眦必报的崇祯皇帝还是坚决地把张瑞图打入另册。年轻气盛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听不得丁点儿反对意见。末代皇帝当政后用权用事用人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一言不合立刻革职。在位17年竟然任用了50个内阁大学士、17个刑部尚书,这种过山车般反复无常地将文武大臣差来遣去,造成朝中人才流失、官僚匮乏断层,有心报国的志士不肯也不敢为其效命,晚明政体积重难返,病入膏肓,难以自拔。在亡国之君手下担任宰辅,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张瑞图最终落定“勾结近侍又次等”罪名,列逆案第六等,论徒三年,纳赎为民。张瑞图过世后的第六年,南明小朝廷为张瑞图洗冤平反,谥号“文隐”,以大学士的待遇重新赐葬,还专门派遣官员祭祀,追封太傅,备受哀荣。太傅这个封号,应该是封建王朝最尊贵的显爵,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朝纲将人分三六九等,天帝君親师,五伦六亲是维系王道统治的基本道义,皇帝共有三个法定老师,一为太傅,二为太师,三为太保,一教道德,二教文章,三教健体,太傅地位至高无上、尊崇无比。张瑞图身后得到“太傅”封赠,盖棺论定,也算功德圆满。南明小朝廷毕竟是短命的偏安王朝,不被承认为正统,在历史上影响力微弱、不彰显。清朝官修《明史》,沿袭崇祯皇帝的断定,依然习以为常将张瑞图纳入“阉党”之列,令人嘘唏地钉上了耻辱柱。
张瑞图罢官回乡,无官一身轻复得自由。他晚年生活困顿,局促低矮的老宅也得不到翻新扩建。亲戚邻里临时遇急难上门告借,囊中羞涩的张瑞图难以满足亲友诉求,为此专门赋诗表明心迹。诗言志,他情真意切地自嘲自暴自弃——虽曾高官显贵而今落魄了无积蓄,自觉难为情自认很难做人,可见其无从攀附宦官集团、囊括攫取额外财帛。
张瑞图一生活了72岁,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在医疗条件简陋、生活水平落后的明代,此等阳寿算得上得享高寿了,德高望重者寿。纵观其一生,生于宦官专权的昏暗晦涩年代,凭借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当然还有一点点儿运气,跻身朝班殿堂参知政事,见证了许许多多时代的风云际会。旧时入仕,宦海飘萍危机四伏,懂得见风使舵,晓得四面抹壁和稀泥,兢兢业业求自保。习惯于中庸之道,也是千百年来官场的常态,他是书法家,不是道德圣人。
张瑞图因书法声名鹊起,也因书法折戟沉沙。流浪晋江的晚唐著名诗人罗隐,拥有车载斗量学问诗名惊动天下,因生于乱世,半生不曾入宦,无从经历官场生涯,半生颠沛流离,为生计发愁。感叹于个人命运多舛,终生郁闷不得意志,罗隐先知先觉地写下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诗句,一语成谶,此言正是晚他几百年的后学晚辈、晋江人张瑞图一生的写照。张瑞图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体现了大智慧。他开创的一代书法新风,成为中国书法的一个历史节点与重要艺术符号,抨击也罢膜拜也好,不可抹杀。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