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2022-02-19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流言: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否则会致癌。
真相: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确实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可以用来制作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
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是通过环氧乙烷消毒蒸汽熏蒸消毒的。口罩生产企业会在完成消毒后,待环氧乙烷挥发了再进行包装。此外,企业还会对口罩上残留的环氧乙烷进行检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也就是小于10μg/g,产品才能出厂。
一个口罩,从包装好,到使用环氧乙烷杀菌,再到经过解析,然后经过出厂、仓储、运输、销售,直至消费者手里,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环氧乙烷本身易挥发,出厂时的残留已经符合国家标准,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挥发,存在残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
视频中,受检口罩样品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是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购买口罩一定要选购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這样,产品残留才会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流言:虾和水果同时吃下后,虾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会和很多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毒性可能会致命。
真相: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虾、蟹等海鲜中含有的砷并不多,每千克虾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含量不超过0.5毫克。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剂量是50毫克,根据转换系数计算,假如每千克虾中含有的砷达到最高限量0.5毫克,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与之反应,一个人至少需要吃40千克的虾,才能达到中毒剂量。试想一下,40千克的虾搭配足够多的水果,一个人的胃怎么能够盛得下?事实上,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中,都没有“食物相克”这一说法。
流言:奥密克戎毒株有一种“隐形变体”,能躲避新冠测试,受到感染的人不能被检测出来。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经确认,确诊新冠的金标准—PCR检测能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
PCR检测一般是测新冠的两段和三段基因序列,奥密克戎在S蛋白上的一个突变—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会导致使用PCR检测时测不出来S基因,但另外两段基因片段是阳性的。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最终检测结果还是阳性的,也就是说,感染奥密克戎的人还是可以被检测出来。并且,用这个方法可以通过S基因的缺失,快速倒推出阳性病例中有多少人感染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南非的奥密克戎病例主要也是通过S基因缺失来推断的。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又发现奥密克戎其实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里并没有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被戏称为“隐形”奥密克戎。但无论是哪个分支,都逃避不开PCR检测,只是在能否通过PCR检测确定病毒是不是奥密克戎这一点上有所区别。
流言:数据线使用时间长了会出现破损,此时只要将破损处用绝缘胶布缠起来,就可以将就着继续使用。
真相:近年来,因手机充电不当引发火灾的事故频频发生。实验发现,使用老旧数据线更容易出现短路,导致明火的发生。为此,消费者要避免使用老旧、劣质的充电数据线。
与之相对应,优质的数据线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有的内部还有屏蔽层、抗拉纤维等,会大大提升数据线的品质;并且优质数据线的耐久性更优,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与耐腐蚀性能,不光在使用过程中更安全,使用周期也更长。
生活中怎样判断数据线是否需要更换呢?一看外观有没有破损;二看充电时有无接触不良;三看终端接口处在充电时是否会出现过热现象,过热则说明绝缘有问题。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更换数据线。
此外,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也会影响数据线的寿命,消费者要通过观察产品外观、充电时的反应速度以及充电成功率来判断数据线是否已经老化。一旦发现充电性能下降或者充电线老化,要及时更换。购买充电线时,一定要选择符合标准及经过专业认证的优质产品,最好使用“官方标配”的充电数据线。
流言:核能供暖的热水都带有辐射,如果暖气管道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真相:核反应产生的热量,只有经过层层介质转换才会进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气管道中的热水并不会带有辐射。
像火电站一样,核电站也可以做到“热电联产”,即又发电,又供热。核电站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厂内换热站、厂外供热企业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终端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只有“蒸汽加热水”和“水加热水”两种模式,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放射性物质进入用户的暖气管道。
流言:冬奥会离不开雪,所以比赛期间下的天然雪越多越好,人造雪只是备用方案。
真相:对于高规格的冬奥赛事,人造雪不是备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即使是在常年有雪且降雪量极为充沛的地区,冬季项目的赛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方式。此时,自然降雪反而是种“负担”。
人造雪的优点是雪质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时间短、生长快,雪花的形状也基本一致。尤其是优质的“冰状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进行高速转弯的情况下仍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場,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完美。此外,根据不同赛事、不同场地的需求,人造雪是可以自由“定制”的,雪花的粒径、含水量和硬度都是人为可调的。
相比之下,自然降下的雪较为松软,运动员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侧翻、急停等事故。因此,冬季赛事期间如果遇上下雪天气,松软的天然雪就会导致“光滑如镜”的赛道功亏一篑。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时,工作人员会立即使用压雪机重新压实雪道,并对赛道进行紧急整饰,还会使用冰雪硬度仪、冰雪粒径仪等自动测量仪进行快捷检测,从而切实保障赛道雪质达标。
流言:近视眼是远处看不清楚,老花眼是近处看不清楚,所以患有近视眼的人在年老后不会得老花眼。
真相:近视眼大多是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用眼习惯导致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作用减弱,进而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导致人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老花眼则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功能降低,进而使视力调节功能受损,让人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
老花眼并不是疾病,而是人眼调节能力的自然下降,是一种正常的功能退化。老花眼通常从45岁左右开始缓慢发生,一般到65~70岁时度数便稳定下来。
因此,近视眼与老花眼从病理上看有本质区别,近视眼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老花眼则是由晶状体退化而失去弹性引起的。原本近视的人,年老后又出现老花,会面临“看远看近都不清楚”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准备两副度数不同的眼镜或者选择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
流言: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其升糖指数低,所以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蜂蜜,不用担心血糖升高问题。
真相:果糖的升糖指数确实较低,但其在蜂蜜中的含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蜂蜜中依然含有大量对血糖影响极大的葡萄糖。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里对蜂蜜的质量要求,每100克蜂蜜中,果糖与葡萄糖的总含量应≥60克,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种含糖量相当高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此外,果糖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此外,高果糖摄入还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本期内容来源:《新华日报》、科普中国、腾讯较真、“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北京科技报》、“辟谣平台”微信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