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研究
2022-02-18但唐仁曾姮艳
但唐仁,曾姮艳,汪 静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0 引言
百万扩招政策是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高效解决我国特定群体的职业技能困境,在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深层次改革,为推动社会侧面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物质基础。就个体发展而言,百万扩招将能够全面覆盖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失业群体,帮助他们拥有原本失去的高等教育机会,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公平公正,为个体成长提供更多的机遇。
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实质就是培养个体从业者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的问题。这里既有从业者技术滞后技能老化的原因,也有因岗位迁移升级而带来的双创意识与能力不足的原因。社会化的生源倒逼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及其定位[1]。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由于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失业群体的特殊性,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这为提高他们高质量就业创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该角度,就深圳某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做一探讨。
1 高职扩招的非传统学生学情分析
同我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失业群体等生源进行招生。在实践中,除少数专业和课程回本校部集中上课外,大部分是和散布在深圳不同地点的教学机构合作,按照教育部“标准不降、形式多样”的主导思想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该类“新型”学生的教学相对传统生源的教学学情却存在如下情况:
1.1 学生出勤率不高
由于招收的高技能学生大都是在职职工,且很多学生都有家庭和孩子,学生工作与完成学业时间冲突,70%的学生反馈每周需要上班6天,仅有周日一天休息;教学点与学生上班地点、居住地点距离远,周一至周六晚上下班后无法去教学点参加线下课程;各教学点的教学设施、设备不一致,即使是同一教学辅助机构,其教学地点因各种原因也经常更换。各种情况叠加,导致线下上课到课率不高,做到全勤的学生不多,而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的出勤率更加不理想。
1.2 教学活动目标实现困难
以创新创业类课程为例,一方面学生认识不足,以为创新创业类课程是文史类课程,只需记一记、背一背相关概念、理论,混个学分就行,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局限,也没有充分体现出该类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目标较难实现。总之,高职扩招学生与传统生源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工学兼顾矛盾突出,线下上课到课率不高;各个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导致学习方式差异很大,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偏离了教育部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探索一条高技能学生培养和管理的特色模式,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
2 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架构
2.1 某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高校自2016年起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该校积极响应,刚性要求所有专业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则开设了《创新与创业基础与实践》,放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每周2学时,作为必修课。然而,该专业在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和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学校的统一规定,创新创业课程都纳入了公共平台课程模块,但在专业类课程模块却没有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之呼应,这就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课程结构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创新创业螺旋上升逐步迭代的场景;(2)在课程管理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由创新创业学院聘请教师组织教学,而《创新与创业基础与实践》课程却由专业来组织教学,二者分头管理,很难深度联系,使原本不足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更加分散、单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力量,形成不了坚强的战斗力。
2.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2.2.1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首先,就创新创业本身而言,创新是创业的准备和思想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其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创新创业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执着的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创新创业的要求是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原则,考虑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及认知特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中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该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完成。
2.2.2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把创新创业课程在公共教学平台模块开设,在专业体系中无论是基础课程模块还是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没有体现,这会导致专业教育不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事实上公共教学平台模块可以完成创新意识、创新技法、商业模式、创业团队及路演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则应该在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完成,这样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有必要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上提升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2-5]。
通常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由浅到深,从一般基础到专业技术再到顶峰综合,形成一个逐层递增、螺旋上升的锥形结构: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底层的双创基础课程主要为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双创的基本素质;面向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则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知识储备,开设融入专业知识运用的如新技术讲座等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顶层的双创课程主要为训练创新创业实操性技能,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已创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双创课程体系逻辑架构为,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是基本功,要求学生对双创概念有初步认知、具备双创意识,初步形成创业的能力;中间层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是关键,着眼点在于“技术内容的创新”和“专业与创新的融合”的培养;顶层双创课程则主要对创业流程、创业规范和创业政策利用等方面进行实战教学,以到达走出校门就能创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内容和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新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图
3 创新创业课程活页式教材分析
3.1 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活页式教材意义
2019年2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的教材建设思路。目前,市面还没有活页式创新创业的教材,一方面,很多创新创业教材内容比较单薄,偏向于基础型、通识型商业模式的教学,与专业弱相关甚至不相关,缺乏实际案例和具体运作的方式,更少见专为计算机类专业编写的创新创业教材;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材的形式大多是传统说教式,即使有的教材采用项目式编写,但在项目里仍改变不了传统概念灌输模式。
创新创业课程活页式教材要围绕“创新+专业+创业”,不仅着力于创新创业,更注重专业内容,解构原传统教材的内容,在原来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环节,突出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案例,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按新型活页式、工单式重构内容,让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便于实现课堂翻转。这种以创业为目标,专业知识为手段,创新为源泉三要素互动的活页式教材,必将激发学生基于专业内涵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引导他们拥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
对于高职扩招的非传统生源高技能学生来说,活页式创新创业教材显得更为重要。从前面的高职扩招学生学情分析可以看出,这类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切身感受,但如何与理论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还需要大力提升。仅仅靠讲授创新创业的理论是不行的,不与专业相结合也是不行的,这会导致学生以为创新创业课只需记记概念,背背问答就可以了,这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不了高职扩招的初衷。这时就急需一本“创新+专业+创业”并以案例为引导的活页式教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学习也能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6]。
3.2 创新创业活页式教材设计
3.2.1 教材的组织形式
以《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教材为例,该活页式教材以项目形式组织内容,每个项目又由引导部分和正文两大部分组成。引导部分首先阐明该项目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等,其中能力目标是目的,知识目标是支撑,素质和思政目标是保障教育不偏离方向,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包含本项目内容的思维导图和项目分析,特别指出,作为创新创业的教材,思维导图的训练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
最后正文部分则包含实施任务单、任务评价单、案例引导和知识链接,其中实施任务单将本次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时间及学习安排做以梳理,通过首页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本次任务要做什么,要准备些什么,要如何做等内容;知识链接则要区别与学科体系的教材,要以问题带出知识点,努力把知识解构成一个个问题点,由问题带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短而精,能支持知识适当的扩展,介绍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方便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
事实上,引导部分和正文部分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实中很多学生不重视引导部分,认为引导部分可有可无,一带而过。实际中引导部分是让学生未学之前了解目标方向,掌握核心要求,学完之后对比目标要求,自我测试是否到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3.2.2 教材的内容设计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课程内容基本上包含创新和创业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创新部分的内容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创新能力等,创业部分则有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商业模式、创业计划等内容。内容设计上一方面按活页式教材的思路将上面内容项目化、案例化,让学生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要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容结合起来,开启学生基于专业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基于专业的创业导向。
具体来说,以创新思维中的发散思维为例,在描述发散思维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将学生思维打开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本专业的某一产品或技术为对象进行发散思维,畅想其应用场景并共同评价应用价值,例如选择该专业的微信小程序应用,就像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各种应用场景五花八门扑面而来。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发散思维的应用,另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学习微信小程序的兴趣甚至是学习方法。
在创业方面亦是如此,如在商业模式上,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Linux系统运维为创业核心,要求学生从9段商业精致画布上思考与 Linux系统运维相关的创业内容,以PPT形式分小组进行全班路演。这样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商业模式这一看似简单实质复杂的概念,又能在专业中灵活运用商业模式,训练学生以专业为底蕴的创业情怀。
4 结语
总之,只有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实处,对于非传统生源的高技能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按照“基础—专业—巅峰”三个层次构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容专业能力目标和创新创业能力目标为一体,并采用以项目形式将创新创业和专业相结合的活页式教材让非传统生源的高技能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客观上也大大提高了线下课堂的出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