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
——以齐鲁工业大学科教融合学院为例
2022-02-18邵长玮付志坤邱慧敏范萍萍
邵长玮,付志坤,邱慧敏,范萍萍
(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31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国家的未来,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的大学中,地方大学是主力,因此,地方大学的办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1-2]。
科教融合作为新型的创新教育模式,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打造成创新性人才的摇篮[3],正在山东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需要很多机制和体制共同打造,其中,学业导师作为培养本科学生的最前端制度,受到较高关注[1-2,4-6]。然而,在既满足精英教育又满足大众教育的双重需求的背景下,学业导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如何科学定位学业导师的具体工作和工作目标,是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2,5,7]。
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科教融合的形式、整合组建形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本文将以齐鲁工业大学科教融合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角度,调研对于学业导师的需求,为学业导师的科学管理提供有价值参考。
1 问卷设计和调查
针对科教融合本科学生群体,及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设计问卷,就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是否拥有导师、导师对学生的作用、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学生对当前导师制度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把设计的问卷内容发布在问卷星上,然后以微信、QQ等方式,对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研,搜集问卷结果。导出问卷结果到excel中,梳理数据,利用问卷星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业导师的作用与满意度
学业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图1)。如图1所示,88%的被调查者对导师是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显示了较高的学业导师制度认可度。这些被调查者认为,学业导师在指导本科生学习、引领未来方向及关照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可度分别占94%、80%、50%。这和其他调研结果相似,显示了学业导师的积极作用[1-2,4-6]。
图1 学业导师的满意度
其中,在学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业导师主要帮助本科生了解当前专业内容(87%)、激发专业兴趣(62%)、开阔知识面(61%)、教授学习方法(59%)(表1,P15)。在未来方向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业导师主要在引导学生具体方向(86%)、培养学术能力(71%)、指导论文(51%)等方面的作用较大(表1)。在生活上,学业导师主要帮助本科生适应大学生活(95%)、解决难题(64%)(表1)。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明显,在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满含着高中三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孤独感倍增,这时一位能够为其答疑解惑的学业导师将是为其雪中送炭。这样,学业导师也将成为本科生心理上信赖的亦师亦友的前辈,容易影响本科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虽然学业导师并不以指导本科生的生活为重,但确实将对本科生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表1 学业导师具体的指导作用
调研结果显示,学业导师制在齐鲁工业大学科教融合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业导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形成系统的专业认知、做出科学规划,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园丁。
2.2 科教融合背景下学业导师指导模式现状
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学业导师通常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的科研项目较多,因此科研任务繁重。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些学业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并不囿于传统模式,而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并结合小团队模式。
在与本科生的联系中,学业导师允许学生随时使用网络渠道,如微信、视频会议,保持畅通联系。作为齐鲁工业大学的首批科教融合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院坐落于青岛,而校本部位于济南,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校本部的教学资源,实行“2+2”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大一和大二在校本部学习,大三和大四到学院学习。因此,学业导师并不能和本科生经常性线下联系,但由于网络的兴盛,比如视频和微信,并未妨碍学业导师和本科生保持经常性的线上联系。由于前期有足够的线下交流基础,平时有频繁的互动,因此有经验的学业导师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在指导方式上,以导师+3~5学生的小团队指导的方式最多(图2)。相比一对一指导,3~5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容易在学习中互补和共鸣,有力正向推动学业。但是,如果有太多的学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从而失去学业导师的作用。因此,小规模团队指导更加适合学业导师,也是学业导师制度设立的初衷。
图2 指导方式的倾向性
调查结果显示,88%的被调查者支持科教融合下的学业导师制,认为学业导师制能够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学业导师有充足的科研项目,能够保证学生充分参与科研过程,并让学生建立科研—应用的知识链条,开拓科技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储备人才。本科阶段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对于学生而言,深度参与科研项目不仅能带来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锻炼,还能为日后的读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83%的被调查者非常希望能够深度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项目,并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
但是,我们依然发现,仍有12%的不认可度,比例较高。本科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识主要是在和自己的学业导师的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对自己的学业导师不满意的本科生,通常也不认可学业导师制。而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学业导师工作繁忙,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科生对于其科研任务是负面的,因此很多学业导师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与本科生的交流较少,是本次调查中对当前学业导师制不认可的主要原因。这种学业导师与本科生的较少互动,通常发生在科研业务能力特别好的学业导师身上,他们无暇顾及学生工作,或者被迫接受学业导师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本科生不能积极主动,那可能就会出现极少的师生互动机会;如果本科生能够积极主动和学业导师联系,会出现较好的结果,比如,可能有机会自由探索一个课题,而不是被安排做一些具体的小活儿,这样的锻炼更加系统、更具挑战性,成效也更佳。
可见,学业导师制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而且主动性更多的在学生手里,这一点在更高水平的大学的学业导师制的实施中也有印证[8-10]。对于学业导师而言,如果能够培养优质的学生,也是他们更乐见的,毕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这一切也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因此,建议学业导师的选择是双向的,即学生选择研究方向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表现选择学生。学生在选择学业导师前,必须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有充分的沟通,确定并互动完成共同的目标,从而能够避免学生和导师间的无交流或少交流现象。当选择结束后,也给予这个双向选择调整导师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业导师在学生培养质量中的引领作用。
3 讨论
总的来看,科教融合下的学业导师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符合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定位,但在实践中还具有较多障碍,主要表现在:(1)学业导师的工作界定还不清晰。笔者认为,学业导师应该重在学业指导,在其他方面主要是以思政的方式进行协助指导。(2)学业导师的门槛不高。学业导师本身是作为一个“师者”,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本职要求。因此,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能忽视学业导师的个人素养。
为此,我们对科教融合地方高校的学业导师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分类指导。大一新生,要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主要是引导其度过迷茫、孤独的阶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大二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方向的认识,通过鼓励其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夯实专业基础,为学生初步进入科研项目做好铺垫;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应结合其兴趣和基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研、就业等指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帮助[10]。
第二,在思政方面,学生的理想可能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需学业导师多操心,以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情怀,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学习。有这个基石,学生的心理也不容易走偏。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确保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后期学生的成长培育丰厚的沃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助力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