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学能力提升探讨
2022-02-18刘汉俊
刘汉俊
(白银市会宁县平头川镇初级中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引言
长时间以来,我国各个科目的教学都遭受到应试教育的熏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提高考试成绩当成主要教学目标,此目标的设定在某阶段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伴随着新课改与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教育方向由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逐渐转向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路途上主要能力之一,同时也是让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提升初中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根据语文科目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收获良好的自学方法,从而真正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
1.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提升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自主”两个字,简单来讲,也就是需要学生的大脑当中形成主动学习意识,以自身的角度与学习需求开始引入,促使学习能够成为学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不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这才是落实自主学习的根本内容[1]。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需要分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特点,在恰当的时机渗透趣味因子,这样可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并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想要主动学习的意识,以此来为自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动力。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7.《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程的时候,假如教师只是简单的采用文章阅读,学生是无法想象出紫藤萝瀑布的景象的,大部分学生也没有真正观看过紫藤萝瀑布,在此种现象下开展阅读教学,教学成果可想而知,即使初中生阅读了很多遍,那么也无法发自内心的喜欢上紫藤萝的景象,而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逐渐削弱。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以前,发挥出多媒体的价值,为初中生播放有关紫藤萝的视频,这样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真正看到紫藤萝的景象,深深的记忆在脑海当中,并对作者在文中的描述产生了一定的期待,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再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程时,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导语,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皇帝的新装》,这个新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人民看到新装会笑呢?”教师设计出这种导语既能够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还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出初中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意识。如《皇帝的新装》这一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模仿”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角色人物内心的理解,让班级学生共同将文章内容模仿出来。初中生经过模仿与表演,他们既可以理解人物角色的情感与思想,而且在表演中可以更容易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细节,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2.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激活自学意识
在老式语文教学课堂上,虽然有一些教师已经为初中生设计了课前预习作业,但是对他们的预习成果却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堂上也不会采用问题的方法去检验初中生的预习情况,而是在课堂开始环节就开门见山的讲解教材当中的知识[2]。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其中占据极为主要的位置,根据自身的备课大纲不断开始讲解,并让学生在教材上或者笔记本上记录知识点,并在课下时间进行记忆。学生长时间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他们的大脑当中就会形成固化思维与惰性思维,潜意识里认为课前预习并不是重要的,只要将教师讲解的知识记忆下来就可以了,这是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新课改教学理念完全相背离。为了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就需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些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并让初中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人物,从而提升主体地位。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陋室铭》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初中生发布课前预习的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课前自学意识,教师就可以应用设计导学案的教学方法,为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有效引导,促使他们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脱离盲目化与低效化的情况。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发布几个学习任务:1.了解作者刘禹锡的写作风格与生平经历;2.预习课文内容,根据教材当中的注释自己尝试着翻译课文;3.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重点句子等等做好标记,并提出预习过程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经过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上三个预习问题,能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学习方向,提高初中生对课文创作背景与作者信息的掌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经过翻阅资料、批注信息及记录疑难问题,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起到答疑解惑与引导的作用,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超强的综合性特点,同时也是初中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基础,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具有极为主要的价值,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处在学习关键阶段,经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寻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对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帮助初中生掌握学习技巧,并为他们创造出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促使初中生可以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学习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3]。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程时,就可以组织初中生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当中的成员都需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促使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在合作学习当中获得展示自我的平台。然后教师在为他们发布合作学习的任务,如,让各个小组在课文当中寻找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并探究作者老舍想在文章当中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寻找答案,并在小组问题讨论中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展现出自己经过独立探究所收获到的成果,当学生全部展示以后,学生就可以总结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其他同学学习的优点,并吸收优秀的学习方法,然后与自身的学习模式进行融合,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当中,学生之间的逻辑思维会发生碰撞,在其中懂得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此来提升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4.在课后阅读过程中养成自学习惯
提升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培养初中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但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长期过程,同时也需要注意坚持,并不是形成这种能力以后就不闻不问了。所以,教师需要在学生形成这种能力以后,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与监督能力,即使没有教师与父母的监督,自己也可以主动去学习[4]。
比如,当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春》这一课程时候,首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搜集作者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开展阅读,懂得品味经典。第二,教师还需要定期举办阅读分享的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当中阅读的书籍,经过向初中生推荐课外书籍可以激发出他们继续进行阅读的本领,增强初中生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整册阅读,并设计一个阅读计划,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每一篇的篇幅都比较长,学生是在短时间内无法阅读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阅读计划,并遵守计划进行阅读,从而增强初中生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经过课内、课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方法,能够丰富初中生的阅读视野,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质量也逐渐上升,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主要教学目标。初中生学习成果的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经过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越来越积极主动,更新初中生这种被动学习状态,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教育价值。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根本,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断优化与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为他们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