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18李姗姗邱智东

医学与哲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医学类中医药医学

李姗姗 邱智东

医学教育质量是高水平卫生健康行业发展和高质量教育强国建设的双向关涉。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教育面对新时期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以专业建设为质量切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审视专业建设短板,以有效措施提振高质量医学教育建设的关键环节。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专业设置是国家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专业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划与目标、学科组织与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1]。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建设格局与内涵会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全国24 所中医药院校的78个本科招生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截至2022 年10 月。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运用网络搜集法,浏览全国24 所中医药院校官方网站的专业介绍,以定量研究查看专业总体设置情况,获取专业建设的数量、层次、结构与规模。查询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6年~2021 年),获取新增专业情况。二是运用文本研究法,以定性分析对专业建设的原则依据、理念内涵与发展面向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梳理目前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专业发展的路径。

2 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2.1 医学门类下的专业分布

医学门类下的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凝结,目前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共有35 个专业,中医学类下设6个专业,中药学类下设4 个专业,药学类下设5 个专业,临床医学类下设4 个专业,口腔医学类下设1 个专业,中西医结合类下设1 个专业,医学技术类下设10 个专业,护理学类下设2 个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下设2 个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数量较多,是中医药院校的主流专业。一些院校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加设了特定的专业方向。见图1,表1。

图1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医学门类专业数量图

表1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门类加设特定专业方向数量一览表

2.2 非医学门类下的专业分布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门类下的专业共有43 个,涵盖了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与艺术学8 个学科。其中工商管理类下设5 个专业,计算机类、公共管理类分别下设4 个专业,体育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分别下设3 个专业,生物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科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国语言文学类、金融学类分别下设2 个专业,化工与制药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统计学类、心理学类、经济与贸易类、音乐与舞蹈学类分别下设1 个专业。非医学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制药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数量较多。一些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与英语专业加设了特定的专业方向。见图2,表2。

表2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门类加设特定专业方向一览表

图2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学门类专业数量图

2.3 新建专业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5 年~2021 年),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增了13 个专业,主要集中在医学、工学与管理学门类下,其中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院校较多。见表3。

表3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建专业一览表

2.4 长学制专业建设情况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长学制专业改革集中在医学门类下。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作为优势专业,都在探索九年制本博一体化专业改革。21 所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开展了八年制本硕一体化的专业改革,7 所院校在八年制改革中,提前确定了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培养面向。3 所院校在中医儿科学专业中开展八年制本硕一体化改革,1 所院校创新性地开展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八年制本硕一体化专业改革。见表4。

表4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长学制专业建设一览表

2.5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布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共有14 个,医学门类下的中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眼视光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共计8 个专业,与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在非医学专业中,管理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2 个专业,工学学科下的生物制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共计4 个专业,也在开展专业建设的国际交流。药学、护理学、生物制药3 个专业合作办学开展较为广泛。与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交流较多。见表5。

表5 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合作办学一览表

3 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发展分析

3.1 形成了以医为主、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作为专业发展的母体,24 所中医药院校专业学科门类涵盖了14 个学科门类下的9 个,即医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与艺术类。从专业分布看,医学学科下设35 个专业,专业设置数量最多。工学学科下设13 个专业,管理学科下设12 个专业,文学学科下设6个专业,专业设置数量较多。理学学科下设4 个专业,教育学、经济学学科分别下设3 个专业,艺术学、文学分别下设1 个专业,专业设置数量较少。从总体发展趋势看,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发展呈现了以医为主、多学科专业支撑的稳定发展态势,新兴专业不断涌现。

3.2 契合了“新医科”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明确提出了“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的改革原则,为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新医科建设,一是理念新,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三是专业新,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3]“新医科”建设将医学健康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18 所院校增设了中医康复学,14 所院校增设了中医养生学专业,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大了对治未病、慢性病防治、疾病后康复等人才供给。17 所院校在工商管理类别下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培养具有健康风险监测、评估、干预以及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1 所院校增设了中医儿科学专业,7 所院校开展了助产人才培养,缓解医疗卫生系统人才供求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另外“新医科”建设主动接纳新科技、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服务国家智慧医疗发展需求。4 所院校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所院校增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1 所院校率先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将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工程技术手段与中医药结合,满足卫生健康领域智能化、智慧化发展需求。

3.3 以改革创新带动专业内涵发展

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注重专业数量与结构的持续优化,也以变革创新拉动专业内涵提升。一方面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开展长学制专业改革。24 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中药学都已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是长期办学成就的体现,也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载体。中医药人才成长具有长周期性,九年制本博、八年制本硕的长学制专业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连续性、系统性。中医学八年制专业已覆盖了21 所院校,中医学九年制、中医儿科学八年制专业改革试点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中药学八年制、中药学基地班与创新班等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拓展专业建设资源,为专业发展提供保障。随着中医药在健康促进、疾病诊疗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动整合资源,依托专业特色、区域优势,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14 个专业在开展合作办学,既有中医学类、药学类下优势性专业强内涵的发展驱动,也有公共管理类、生物工程类下新建专业、紧缺专业增特色的内置需求。

3.4 专业发展的问题审视

一是新建专业中中医学类专业不多,创新不足。2015年~2022 年,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增设了13 个专业,其中中医学类专业4 个,医学技术类3 个,临床医学类、护理学类、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各1 个。新增的13 个专业中,虽然9 个专业隶属医学门类,但具有中医药特质的专业仅有4 个,其他则多是护理学类、临床医学类或医学技术类专业。从新建专业设置年份看,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是在2016 年增设的,中医骨伤科学在2018 年。近三年,中医学类专业尚无新建专业,专业发展的创新力不足。

二是非医学类部分专业学科建设基础薄弱。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的深入,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道路。已有的工学类、理学类、文学类下的专业覆盖率在稳步增加,如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开设院校数量不断攀升。并且随着新医科发展,医+X专业不断催化,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运动康复等专业不断涌现。学科间的壁垒被打破,非医学专业发展空间得到扩容,但由于中医药院校行业的强特色,非医学类专业的工学、理学、文学等学科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也导致部分专业存在着学科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

三是部分专业培养口径窄化。高等中医药院校78 个招生专业中,13 个专业设置了方向。其中医学类专业有8 个,非医学类专业有5 个。医学专业里的中医学专业设置了美容与康复、妇产科学、骨伤科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方向设置数量最多。对于医学类专业而言,人才培养定位与服务面向有着清晰的行业发展规律,特别是随着医学新建专业的涌现,专业方向有着削弱人才岗位胜任力与适应度的可能。对于非医学类专业而言,专业方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晰未来就业面向,但前置的专业方向,将会提前窄化“宽口径”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流动与竞争。

4 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发展路径探究

4.1 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依托学科优势,加快中医药相关专业建设。学科是人们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当这套知识体系被完整地继承、传授并创新发展以后,学科就表现为一种学术制度、学术组织和教学科目,或表现为一种活动形态[4]。学术自治下的学科存在是专业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承载母体。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会显著带动辐射专业建设,为专业特色化发展提供学术滋养。中医药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中医学类、中药学类下设10 个专业,新建专业中的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较大。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应坚持“以医为主”的专业本色,深描中医药的专业特色,立足健康管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服务,挖掘专业增长点,锚定新专业的生成路向。依据区域内行业发展现状,加快对中医、中药、预防类相关专业的覆盖,提高紧缺专业的建设速率,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树立学科发展先行意识,夯实非医学专业基础。学科与专业是融通共享的互惠性关系。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非医门类的专业,特别是医工、医理交叉学科下的专业存在着较大的扩张区间。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较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不断出现,但支撑其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却较为薄弱。“双一流”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就业率为63.2%[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为71.4%[6]。根据“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数据得知,24 所中医药院校中仅有11 所院校具有工学学位硕士授权点。9 所院校具有管理学学位硕士授权点。因此,对于非医学类专业建设,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方面要树立学科发展的先行意识,加快教学团队与学科团队的转化,落实高素质学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统一。在主动谋划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设置专业,为专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发挥“双一流”院校建设优势,依托中医药学科优势,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以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院校整体专业建设结构、层次与规模的调整与优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大数据研究中心,都将会进一步引领带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发展。

4.2 坚持发挥专业引领驱动作用的建设逻辑

加强专业设置的主动性。专业设置既要遵循学科知识发展图式的内部规律,也要有效对接行业发展变革的外部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要突破社会牵制性的路径依赖,将专业建设的逻辑原点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发挥教育“供给”作用。以6 所“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例,2020 年共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与中西医临床医学5 个本科专业。从专业设置的时间节点上,都滞后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的时间,既不能及时对接国家教育意志,更无法通过先手对社会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高教强国下的中医药专业建设要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发挥中医药院校对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聚合优势,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发展战略需要,科学研判区域行业要素结构调整,前置性开展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建设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以专业群组效应发挥对新建专业驱动作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工作,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依托优势与核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形成了专业群组的发展格局。中医类、临床医学类、医学技术类、工商管理类下的专业,围绕生命全过程、健康全周期的医学理念,形成了涵盖预防、养生、治疗、康复等发展的专业组群。药学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与化工制药类下的专业,实现了对药品(食品)从种植、检测、生产、研发全链条的专业覆盖。但对于工学类、理学类、文学类的新建专业,由于学科建设的周期性,将在一段时间内仍处于点状性设置,关联性的群组或长链条发展趋势难以凸显。因此,非医学类专业需要通过与医药专业的有机跨界,依托优势专业群组效应,既可以实现新建专业的集约化发展,也可以促进传统专业的内部知识范式变革,体现新建专业的增值性价值。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可以有效弥合中医药与信息技术的鸿沟,有助于提升中医理论体系规范化、临床诊断精确性、教学传承标准性与科研科学性[7]。此外更能够通过专业资源共享,丰富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促进医药类课程内容的融合与迭代,拓展学科视域,提升课程的前沿性。

4.3 促进专业宽口径发展的实践向度

破除“专业+方向”式的发展样态。伴随着新科技、新业态与新产业的出现,专业建设的自立性不断被打破,对复杂性事物的解读与探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合力,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拓展了专业能力习得的区间与范围。专业是对人才培养类型、素质结构与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规定,“方向”则是在专业面向上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的建设路径,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但随着知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但随着知识更新速率提升、产业结构变革加快,过于精细化的素养结构与能力导向,增加了人才被取代或淘汰的风险。目前,78 个本科专业中的13 个专业还在以“专业+方向”的方式表达着专业建设的理念内涵。以中医学专业为例,目前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中添设了骨伤方向、妇产科学方向、美容与康复方向,不仅紧缩了人才培养口径,也与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等更加专业化人才培养存在交叉,削弱了专业发展优势。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去掉专业方向,为专业发展松绑。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宽口径专业建设的目标表达。它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就是有知识集成性、能力复合性和素养全面性的特征[8]。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公共管理类、电子信息类与计算机类别下的专业多明确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符合了新医科发展对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对于中医、中药等传统专业而言,在培养目标仍多强调专门型、应用型人才,虽然契合了行业服务面向的特质。但随着信息技术、智慧医疗的发展,传统优势专业需要更新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内涵表达,对大健康理念、医学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性医学理念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学观照,更新课程结构与内容,继续探索长学制、大类招生、书院制的专业建设改革,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健康卫生事业的变革发展。

总之,专业建设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2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样态与内涵是中医药教育质量的重要表达,也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医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科学规划专业发展路径,尽快填补中医药主流学科专业发展空白点,积极扩容学科交叉创新空间,形成合理的专业发展象限,促进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整体的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医学类中医药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