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调控的措施
2022-02-18周壮海
周壮海
(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马莲小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数学作为小学重点课程,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但是在应试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趋于知识灌输,无法很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问题为桥梁,强化课堂互动,让学生亲历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促进其数学思维和能力纵深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预设与调控,切实彰显问题导学的育人价值,是时下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应亟待思考的课题。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预设与调控的必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深度落实,为教师教育教学树立了全新的观念,传统以知识灌输与死记硬背为主导的“教”与“学”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育人趋势,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教学导向。为此,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新知,还需为其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思维与能力提升的平台,而提问便是建构平台的重要基石,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载体。但是,纵观课堂提问现状,很多教师在展开课堂提问时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精心预设,普遍习惯于随心而为,既体现不出问题的导学性,亦无法发挥问题的促思能效,学生对提问要么是毫无反应,要么是敷衍应对,提问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提问时进行有效预设与调控极具必要,是提高提问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只有在提问前,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量,精心预设课堂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把控好预设原则,并在实际教学时对问题进行灵活调控,如此方能促成高效课堂的生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预设的把控原则
2.1 把控好问题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而数学众所周知具备一定抽象性和逻辑性,更易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所以在预设有效提问时需把控好问题的难度,既不能过易也不可过难,过易的提问趋于无效、而过难的提问则会直接抑制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参与解疑的热情。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可以从比较异同、观察特征、实践探究等维度挖掘提问着力点,以符合学生认知的难度来展开问题预设,比如,展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设疑:同学们找一找两个图形有哪些相同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看看哪位同学观察能力最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了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你们还能发现它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亲自动手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和角之间有哪些关系?是不是和你们猜想的一样?这样的问题预设从观察、发现、探究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难度适宜符合学生当前数学认知,能够很好调动其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课堂教学得以有序、有效开展。
2.2 把控好问题梯度
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层级特征,教学所遵循的规律亦是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具有深度和难度的数学知识,学生很难很快理解,若是采取直接提问的原则,不利于学生建构自我思维框架,所以,教师可以遵循化整为零的原则,预设梯度提问,把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根据层次逻辑,用有梯度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逐步探究,则能有效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例如,“圆的面积”是一个数学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直观引导辅以提问促思,则能够帮助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形成深刻理解。比如,让学生将圆剪开拼成近似长方形,教师展开提问:将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的什么?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如何表示?通过以上操作,说一说如何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直接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无疑具有一定难度,告知其面积公式也只能让其形成浅层理解,而通过这种实践操作和梯度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圆面积公式的奥秘,能够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r×二分之一周长C,即S=r×C/2=r×πr。
2.3 把控好问题密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提高师生互动的良好媒介,但是切不可频繁用提问来调动学生注意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解疑疲劳,需把控好提问密度,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渗透问题,紧扣知识重难点来预设问题的生成。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可以在教学导入处设疑:我们拿着100元钱去商城进行采购,其中铅笔的价钱是a,我们需买5只,橡皮的价格是b,我们需买6块,尺子的价格是c,我们要买4把,那么买完这些物品后,我们还剩多少钱呢?以实际购物情境中设疑,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为课堂重点知识内容的教学铺设良好的气氛。再如,在关键知识点教学处设疑,对于混合运算时的运算顺序问题可以简单一带而过,针对混合运算的算式结构异同展开提问,以比较处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理解的深度。最后,在知识难点处设疑,以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突破口,提高其探究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相似性总是混淆不清,这时教师就可以预设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三角形的什么部分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呢?如此一来可解学生困惑。把控好问题预设密度,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向前推进,还可以在关键处引发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促使其可以一直将注意聚焦于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调控的实践路径
3.1 调速,尊重主体
教学节奏是制约教学效果能否有效提升的关键,在预设好问题设计后,反映到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还需对解疑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节奏调控,根据教学内容和预设目标,做到教学的张弛有度,促成快节奏、慢镜头的有机融合。预设提问服务于学生主体,提问的目的亦不是“为问而问”,以问题促知识理解、促思维发散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教师需善于调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问题服务于学生的目标达成。例如,在提出相关预设问题后,在解疑释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鲜明差异,有的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较强,能够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规律,完成知识内化,而有的学生则数学基础薄弱,常常陷入思而不解的境地,这时教师就需放慢解疑镜头,采取重复、延时、追问、暂停的方式,从浅入深的着重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读,促成课堂教学由“教了多少”变成“学会多少”。反之,对于一些简易的问题解疑过程,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为重点问题的解疑让出更多时间。根据教学内容、问题难度、学生学情,时急、时缓、时深、时浅的调控教学节奏,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张弛有度,能够让每个问题都可以发挥应有能效,进而助力高效课堂的有效生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质提升。
3.2 调味,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庞杂抽象,涉及诸多概念和公式,预设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力的激发,但是预设问题只是完成了教学铺垫,提高了知识呈现的针对性,而解疑才是重点,需学生有满腔的热情去参与才能够让课堂教学变的有效。故此,教师需围绕预设问题进行“调味”,立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解疑,如此方能高效完成预设目标。情境于学生,犹如水之于鱼,必要且必须,情境可以根据预设问题的形式、难度来进行思考创设,例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围绕预设问题创设的情境便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网上搜索相关超市图片和各类文具图片,标注上实际价格,尽可能的还原学生实际购物场景,贴合学生认知来引发学生认同,以色彩画面刺激其感官,可以有效聚焦其解疑注意力,激发解疑兴趣。再如,围绕三角形面积公式相关问题来创设情境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画图、剪纸、测量、分析、总结的合作探究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决,既可以增添学习趣味,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促进其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调味”是落实预设提问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是促成多元化教学课堂生成的良好途径,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认知需求。
3.3 调温,树立自信
新时代教育提倡温暖教学,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适当为课堂“升温”。一方面要聚焦预设问题解疑走向,在教学冷场处、思维顿足处、视线偏离处及时加温填料,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够趋于高效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生对预设的混合运算问题完成解答后,明显处于一个疲惫状态,呈现出注意涣散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同学们都很棒,问题解答的过程很完美,那么现在就让你们做老师出题来考考我吧。如此一来,既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容的二次巩固,可谓两全其美。另一方面,要调控教学评价尺度,实施温暖评价,小学生思维相较平行但是却又有很大不同,虽然有时针对问题的解疑结果相同,但是在思维表现上却存在诸多差异,这时教师就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数学学习自信。还有的时候,学生可能基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解错答案,但是其解疑的态度却积极主动,此时教师就需委婉的点明其错误之处,并对学生勇于解疑的精神提出表扬,进而帮助其完善自身,树立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是连接师生关系的桥梁,“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偏于抽象庞杂,对小学生而言具备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利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和能力提升时,需做好预设与调控工作,切实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问题的育人功能,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