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有效诵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优质化

2022-02-18杨海涛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国学文本教师

杨海涛

(白银市靖远县第六中学 甘肃 白银 730600)

引言

在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对诵读方面的教学内容加以重视,并且积极展开有效而多元化的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生动化,从而进一步改善语文课堂诵读教学。

1.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诵读学习是语言输出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发展学生语言的意识,通过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质量和表达策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建立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1.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初中阶段开展诵读教学具有较高的必要性,只有从初中阶段带给学生良性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乐学善学,勤于积累的好习惯,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受益,逐步地认识到诵读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更为积极的踊跃的状态投入其中,从国学经典中构建出自己的人生亮点,逐步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品质人才。

1.3 深入理解诵读的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各项素质与能力都处于初步构建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相对较高,进而使得多数学生都在这一阶段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状态。所以,在初中阶段实施诵读教学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自然而然地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今后理解国学经典内容,以及品味其中的含义的过程更为顺利,凸显出诵读教学的价值。

2.以有效诵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优质化的路径

2.1 营造诵读氛围,形成诵读习惯

教师应当设定明确的国学经典教学时间,在每周单独将一堂语文课作为诵读教学课堂,最终达成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需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提高诵读学习效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诵读风气。学生通常活泼好动,难以静心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导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初始阶段的难度非常大。通过创设诵读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从而主动去了解和认识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可以通过板报、专栏、橱窗、走廊等方式来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渐认识和接受国学经典,并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经典诵读中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期间不同的古诗词将需要做好具体性的诵读时间安排,以此使得学生能够在诵读过程中感知古诗词的内在深意和作者情感,进而为优化古诗词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2.2 融入诵读情境,提升学生诵读积极性

要实现诵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诉求作为立足点,进行游戏环节的设计,营造出趣味教学环境。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一诗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木兰诗》的作者生平、文体知识、诗文诠解、写作特点,然后传授预习方法——重视注释并善于搜索,接着进行更近指导,如在早读时间抽几分钟进行诵读,对诗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要落实效果评价,对学生的态度、成果进行评价。二是探究文本,挖掘深层涵义。探究文本是学生“独上高楼”的过程,要指引学生诵读、钻研探究,如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分析诗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进行理解型默写,从而不断细化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三是融情设境,感悟思想感情。古诗必然传递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古诗的“真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表演情境中诵读相关语句,使其更好地感知诗人的内心情感。

2.3 传授诵读方法,降低诵读难度

在诵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一大捆难点,而想要克服这一难题,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在学生较为轻松的愉悦的状态下达成对诵读方法的有效传授。例如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古今汉语在词语的含义和句式的运用上差别较大,采用比较法诵读可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化解诵读难度。

古实词、沿用的成语中,词义基本没变化中的占一部分,如“山、水”;结构作用相同的占一部分,比如“其一犬坐于前”里的“犬”,“斗折蛇行”里的“斗”“蛇”,“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都属于名词作状语。但是古今词义的变化,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能够让他们做到有效辨别。比如“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其意是“热水”,这跟现代义有不同,属于词义的变化。掌握了这些变化,诵读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文言句式的变化并不很大,结构形式和现代汉语一样,基本也是“主谓宾”。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朗读,在朗读中分辨、鉴别。把文言文的特别句式,如“……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省略句(上使外将兵)、倒装句(何陋之有)梳理给学生,让他们在朗读时和现代文进行对比,读出句子的大意。

2.4 围绕文本线索,提升诵读品质效果

寻找文言文中的线索,关键是引导学生会读、善读。诵读可以依照线索进行,解读过程也可以依照线索进行。

词语线索。以课文中的关键词为诵读的引导词,推动学生进行文本的诵读和理解。比如《愚公移山》,山之险与愚公的志坚是本文的核心,教师可以将“平险”作为关键词,发出“读出‘平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个教学指令,学生就在完成这个指令的过程中实现有目的的诵读。

问题线索。尝试以一个主要的问题贯穿课堂,注重随文讲解、学习,在阅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周亚夫军细柳》,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周亚夫是“真将军”,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诵读课文,辨析文章在写到几个人物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在叙事过程中,有没有详略之分,为什么一详一略?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评只有一句“此真将军矣”,简洁的评语,包含怎样丰富的内涵?这三个问题,就是能牵动课堂活动的“主问题”,也就是“问题线索”。

活动线索。即围绕一种课堂活动,牵起课堂环节。如:以“层次”为线索,《三峡》的诵读,可设计分层推进式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分层实现“季节”“景色”“环境”“用词”的角度辨析;以“语气”一线串珠精细地展开《马说》诵读教学活动,分辨出肯定语气、疑问语气、读出讽刺,读出惋惜,读出批判等;以“表达方式”为线索,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叙述、议论不同表达方式的辨别诵读中,感受作者先叙后议,叙事为议论张本的写作意图;以“节奏”为线索,读《与朱元思书》,四字骈文为主,兼以五言文句的格式,骈中有散,错落有致,感受文章具有的建筑美和音律美。

2.5 整合文本,实现类文比较诵读

群文教学是丰富教学内容,鉴赏文本内涵,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在群文设计时,在语言形式、思想情感、文本特质比较接近的“类文”,成为老师备课的首选。

从文体入手。文言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记”“铭”“表” “传记”是常见的文体。相同文体或文体接近的文本,诵读起来,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马说》,用了借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陋室铭》《爱莲说》也都拥有这种写法,在诵读这类文言文时,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目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托某物,借以表达心中的某种心情或者对某个事物的期望。如《鱼我所欲也》,此类议论文,善于类比,句式整齐,读起来具有强大的气势。诵读时,教师着意设计,让学生去读出“气势”,在语言情境中,走进文本,贴近作者内心。

从主人公入手。例如邹忌与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不同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向齐王展示的是“讽谏”艺术,《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表达的则是“直谏”。诵读时,让学生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读出“讽谏”和“直谏”的区别,体会运用比喻、类比、故事等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技巧,体会真诚、直爽、鲜明的语言风格。这样的比较阅读,如同乘上劈风斩浪的航船,直抵文本彼岸。

从景物入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类文章,内容为记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优美的庭中月景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失落伤感又旷达乐观的心情。透过诵读风景的句子,学生就会懂得“皆以特定的景物来抒发作者的各种心绪”,然而,景物、颜色、环境、情绪等各不相同,在诵读时,自然会有差别,从而得到感悟。这种阅读方式,也能促进学生的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诵读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以及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构建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意义,因此,教师应当书香校园背景的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高度的重视,从实际出发,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国学文本教师
“垂”改成“掉”,好不好?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