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技巧
2022-02-18孔宪玲
孔宪玲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0036)
对于电视新闻片,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内容呈现构成,大体由声画解说和同期声构成,而同期声在新闻采访拍摄工作实践中,有着非常灵活的应用,而且,对于电视新闻片来说,对于同期声恰到好处的应用,会为新闻片增色不少,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在电视新闻一线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一下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技巧,供同行们指正参考。
一、电视新闻同期声的概念及定义
追溯同期声的来历,最早同期声应该是电影录音的一种工艺,其记录的是现场的真实声音,这样做比后期的配音要更自然、逼真。后来,被电视新闻所借鉴,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拍摄人物访谈、讲话的同时录下来的人物讲话声和背景声音。细分下来包括现场声音效果同期声(在新闻事件现场同步发出的各种音响声音)及新闻采访同期声(新闻采访中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前一种情况具体举个例子,比如采访在工厂车间工作的工人,当时车间各类机器运转的声音、远处工友聚集说笑的声音就属于这个范畴;而被采访的工人针对记者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声音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概括地说,同期声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的特征。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
国内同期声在电视领域开始尝试得到应用,当属上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著名大型纪录片《望长城》,面对这个呈现手段的使用和带来的观视效果,观众反响强烈。后来,除了电视纪录片以外,慢慢的电视新闻也开始使用同期声。
如今,在电视媒体,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在对新闻时间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除了拍摄空境画面,拍摄录制同期声是同等重要的工作内容,当然,在电视时政新闻中,同期声应用的不是很广泛,而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几乎每条新闻中都包含同期声部分。在笔者所供职的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做粗略统计,除了《哈尔滨新闻》偶有使用同期声以外,其他民生新闻栏目《都市零距离》《大生活家》《都市发现》等等,每条新闻都包含有同期声。更有年轻记者做大胆的尝试,整个新闻片不用一句解说词,完全用同期声有机地串联起来,观众观看的感觉更不一样。
三、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作用
(一)形象生动,更好地营造现场气氛
首先,有些新闻事件背景环境同期声的恰当运用,不但配合画面能更好地交代拍摄环境,还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人的主要感官渠道就是眼睛和耳朵,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现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哈尔滨广播电视台著名民生新闻栏目《都市零距离》和《都市发现》栏目,都把保留新闻现场同期声,作为记者编辑电视新闻片的一个固定要求。相应的在《冰城迎战暴风雪》《直击台风“布拉万”》《致敬松花江上采冰人》等一系列新闻报道中,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和现场同期声效,极具震撼力,虽然过去几年了,依然给市民观众留下难忘的记忆。
(二)使新闻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总结多年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经历,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而且,在很多涉及市民维权、投诉的监督类新闻中,被报道双方当事人反馈的相关细节,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走向和调子,稍有不慎,会有报道失实的危险,因此,在关键问题上,新闻当事人的态度也就是其介绍采访时关键内容的同期声,就格外重要。运用得当,不但成为新闻片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将相关事实真相,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当年,《都市发现》栏目记者采访过这样一条民生新闻,说的是肿瘤患者家属投诉肿瘤医院一位主任,丧失医德主动索要家属“红包”的事。当时面对患者家属反映的情况,记者担心这位李主任要是矢口否认怎么办?如果在新闻片中,双方各执一词,尽管患者家属还提供了其他的间接证据,那么新闻片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于是,记者决定在访谈这位李主任的时候,来一个“突然袭击”,于是嘱咐摄像记者一直开着机,随时准备对准这位李主任。当记者与患者家属见到李主任的时候,记者直接开门见山问道:李主任,你怎么好意思管家属要红包?你的医德呢?谁知这位李主任竟然嚣张地回答:我就要了,你们能把我咋地。就这样关键的一句同期声,被我们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用到新闻片当中。该新闻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李主任被院方处分,《堂堂李主任太伤患者心》这条新闻长消息也获得当年度的黑龙江新闻奖。
(三)更好地营造新闻片的节奏
做电视新闻片的有“几怕”,其中的“一怕”就是新闻片如同一杯“温开水”,没有节奏。的确如此,除了电视新闻短消息以外,如果片长稍微长一点,如果没有节奏,那么可看性就极差。而电视同期声的引入,就是调整节奏的最好催化剂。一般处理的方式都是:解说加同期声,再加解说,再加同期声,这样的结构就像唱歌一样,有了节拍感,整个新闻片的节奏也就上来了,避免了观众收视时的疲劳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加入的同期声,一定不要喧宾夺主,拖沓的要命,比如人物访谈,尽量要控制在一两句话,15到20秒以内,否则,会把整个新闻片的节奏再次带慢。
四、如何用好电视新闻同期声
(一)采访前充分了解好新闻内容,以便确定采用哪些同期声
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利用好,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首先就要在新闻采访前,充分了解好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根据内容初步确定要拍摄哪些同期声,比如说,选取哪个事件场景作为采访拍摄的场景,这个场景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需要拍摄记录哪些画面和声音;同时,要确定采访对象的同期声需要哪些等等,既要全面能突出新闻点同时还不能拖沓增加记者和摄像的拍摄采访工作量,只要这样做到提前心里有数,才能有备而来去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二)同期声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期声在应用过程中,用哪些不用哪些?结合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其呈现出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在反映相关农民工群体非常励志不向生活的困难屈服低头的报道中,就如何体现这个群体工作的辛苦和付出,如果用解说词来呈现是一种效果,这样的描述应该很平淡,但如果换一种方式,采用农民工访谈的同期声来呈现,让他自己说自己辛劳工作的强度和细节,会更加的形象和生动,因此,在设计新闻片结构的时候,这样的桥段,一定要采用这样的同期声,相反,反映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的内容,完全可以用解说来完成。此外,在新闻片中,能体现新闻最大“亮点”的内容,也应该用恰当的同期声来呈现。《都市发现》栏目曾经报道过由于牙科医生的粗心大意,错将前去就医的老大娘的好牙拔去,而“坏牙”还在折磨着大娘,这个新闻片中,就是采用了老大娘的同期声:我躺在操作台上,特意用手指指了一下上面的坏牙,谁想这位大夫净顾着和别的大夫唠嗑了,根本也不看,直接下了钳子,结果我一看拔的竟是下面的好牙,我当时差点疼昏过去。通过患者自己形象地描述当时拔牙的情景,把一个不负责任医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同期声的应用,应该说是新闻片的“点睛”之笔。
(三)访谈同期声切忌与解说词重复
这是很多年轻记者常犯的毛病,那就是新闻访谈同期声与解说词内容重复同质化,开始大家还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但反复看片你就会感觉到首先片长很长,信息量却有限,而且节奏感也不强,再看采访对象的访谈内容,好像听说过啊,没错,恰恰是之前的解说词有过陈述,才会令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之前对新闻片没有设计,另外,对于采访同期声也没有认真地选取,拿来就用,只是做了表面文章。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我的经验是,看自己的新闻内容有几个“爆点”或“亮点”,之后,对采访对象的访谈就围绕着这几点说,然后截取采用,其恰当到位的程度肯定八九不离十。
五、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衍生作用
互联网时代,随着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首的新媒体异军突起,视频的碎片化处理和呈现,又为我们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并开辟了第二战场。选取恰当题材新闻事件的同期声,就是短视频平台最需要的短视频内容,当你用手指划过一个又一个短视频,是否惊奇地发现,一个有声有画有特点的场景,一段特色人物所说的有个性的话,都可能一夜“火爆”。这就是短视频的魅力所在。我觉得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有着多年的一线采访编辑基础,凭借对各种视频素材的把握和感觉,在将同期声视频编辑成有特色的短视频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笔者早年采访过一位有特点、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她曾是蒙古亲王的小女儿,也称得上是“末代格格”,虽然一生饱经沧桑,但是老人对生活依旧有的达观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贵族范儿吧”,我曾经把老人这段对生活的理解的同期声剪成一段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发在抖音平台上,没想到一下子就取得近万的点击播放量,这就是优质同期声的魅力所在吧。
因此,面对现在的融媒体时代,在很多传统媒体记者还在苦苦寻找如何向新媒体转型的时候,我觉得电视新闻记者在做好本职报道的同时,尝试将新闻视频素材碎片化,利用好有特点有特色的同期声,辅助些背景文字,就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急需的好素材。因此,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千万不可小视电视新闻同期声所发挥的衍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