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2-02-18雷雨
雷 雨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正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多极生活空间的影响,多重价值观的冲突碰撞,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遇到困惑与冲突的状况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思想不准确。心理不健康的例子并不少,高校思政工作难度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频度更是不断增加。危机背后,并不是纯粹的关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涉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就近乎20%,占比远大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的异常水平。由此可知,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革新高校教育方法理念,拓宽高等教育新领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所须着重探究的一大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问题基本现状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于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动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观交融撞击的时代,且不少是独生子女,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代,大学生们接触的知识层面更为广阔,思维理念也处于不断更新快速变化之中。尤其是社会转型带来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差异,每个人原生家庭的不同,受到的义务教育不同、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等,都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矛盾。此外,社会多元价值观与文化意识形态,更是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弱、心态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带来冲击,使得这部分群体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渐偏离正轨,继而在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思想意识等方面出现负面反应。
首先,厌学心理加重。互联网时代下,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现有的思想观念,因为在网络上,大学生扩宽了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和自己所熟悉的人进行沟通,接触到的思想也是多层面的,就容易被一些恶意的信息和不良风气所干扰,正如看到那么多网红直播赚钱后,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有钱万事通”的想法,甚至还陷入极端的拜金与享乐主义误区之中,终日沉迷于怎么“一夜暴富”或是网游中,专业课不认真,认为课堂玩手机、倒头就睡才是正道。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衰退。
其次,违法犯罪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屡见不鲜,令人闻之可怖,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罪,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如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智商如此之高,却没有将其用在正道之上,反而将利刃狠狠地对准自己的亲人,未免令人唏嘘。如此恶劣行径的发生,究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困惑与心理不健全,更是家庭或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致周遭的人也陷入惶惶不安中。此外,因为网络的盛行,部分学生意志力不坚强,扛不住诱惑,容易受到他人蒙骗,抑或虚荣心作祟,以致走上了歪路,甚至还参与一些网络信息诈骗、偷盗等事件中,这不得不引起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毕竟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可能就是以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为大学生本人身心健康着想,更重要的是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最后,价值倾向与正道相悖。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学生容易被现实的一切所迷惑,更关注自己能获得什么实际利益,偏离了正确轨道。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实践就业中都展现出了较强的功利化倾向,不愿努力,只想不劳而获的观念更是扎根在心底,这种心理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剔除,人际交往也缺失了真情实感,集体观念不强,良好竞争合作机制的形成难度较大。此外,实战能力有待提升。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是将重心放在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上,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不少大学生都只会纸上谈兵,很难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大学生初出社会时的执行能力较差,只会空喊口号,很难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首先,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离不开健全的心理素质。心理、道德、思想、政治组成了人的基本精神结构,心理又是基础。若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道德与思政教育也就无从说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思想政治必然是积极向上、准确的,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周遭的环境,热爱祖国与人民,以善待人,更懂得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集体和社会,以及自己身心的关心。若心理不健康了,思想道德观念可能会有所偏颇,政治观可能也会摇摆不定。不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擅长处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暴躁、冲动、孤僻等时常在他们身上看到,甚至还会出现自卑厌世,做出伤人伤己之事,这部分群体很难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塑造健全人格与培育优良道德品质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由此可知,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的培养是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学生自我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紧密相连,并对其人格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社会期望等,将会不断健全自身人格结构,科学评价自我人格与行为,最终实现自我心理优化目的。当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潜能挖掘是相互补充与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这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学生自信心,使其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完善、实现与认识自我,并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环境适应力,让自己的内在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
最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包含个体的气质、性格、情绪与精神面貌等要素,亦是其他素质形成发展的基础。学生求学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心理持续活动与发展的一个过程。教育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只有借助个体选择内化,方能将这些知识素质渗透到个体人格特质中,使其不断完善。这一心理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像环境适应力、自主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心理素质来引导。在浮躁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调节自我情绪、积极抗挫的观点。基于此,可以说心理素质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弱,更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成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措施
(一)重视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将决定着教育是否能准确落到实处。若要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势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将教育思想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全大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须切实发挥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在讲解思政内容时,恰如其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因材施教。因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焦虑或是压抑情绪,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如,有些学生虚荣心较强,过度看重自我利益,教师就可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帮助学生准确评价自我,使其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又如有的学生上网成瘾,每到晚上都疯狂熬夜,白天无心上课,更不愿和他人在现实中沟通。这种情况,教师就有必要与之深谈,并为学生们提供课内外交流互动的机会,活跃整个课堂,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与现实中的人沟通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心理教育作为开端,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去接受和学习,然后尝试理解与实践,最终形成一个明朗向上的思想态度与心理状态。
(二)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思政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以及教师不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体系。只有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才能知晓学生所需,了解学生的疑难困惑。教师应与学生多些课堂互动环节,掌握学生学习兴趣点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此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会更具针对性,学生也会发挥学习主动性,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变得愈加生动有趣。当一个人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思想与心理状态都会受到积极影响,彼时的教师也就无须再多言语,便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三)革新教学方法
融合教学应重视的问题之一就是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适合与否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革新教学内容,即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思政与心理健康的素材,将其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中心的教学体系。如选取一些心理相关的优秀作品,《天才捕手》《美丽心灵》《沉默的羔羊》等,让学生观影之后,针对影片中的人物心理问题着手分析,然后利用课后时间找寻相关资料。分析完后,教师让学生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选取一个知识点,写出观看该影片的心理感受,借此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此外,除却理论性教学,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即通过开设一些校内外实践活动,来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违背思想道德观,真正做到严格约束自我,摆正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在自己或是他人遇到心理方面问题时,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难题,或是找寻朋友、教师帮助。如,教师可组织话剧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心理主题,进行剧本编写,剧本内容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这种话剧表演形式,既能检验学生学习程度,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以明朗的状态去汲取知识养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打造专业思政教育团队
高校若要提升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水平,就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道德素质优秀、理论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须提高教师门槛准入,尤其是教师的思政态度,若无师德,纵然学识再高,也无法教育出一批良将。所以,高校要注重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只有确保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全,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观,方能站在学生视角来设计教学方案。一方面,高校须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重视培训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种业务培训中,以加强其实战能力。如高校可定期邀请社会心理学专家到校开设交流会或座谈会,让师生参与、学习最新的心理方面知识,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学习到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教育人才,让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测试,为师生提供专门的心理问题方面的咨询服务,记录不同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疗缓解方案,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思政教育的稳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更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更要积极学习心理学方面相关知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与思想动态,有效协调心理与思政教育科学融合,使两者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成效,解决学生思想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有学识、有素养、思想政治端正、心理健康的青年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