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校园戏剧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18沈骁婧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育人

沈骁婧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又一次关于美育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意见》明确指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我国各阶段的美育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主要载体,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包容强、门槛低、形式活、受众广等特点,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黑格尔曾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戏剧艺术是最接近“人”的艺术,它源于生活、立足现实,又高于生活,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感性显现[2]。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舞台手段,将真理外化为视听综合体验,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不同时期的校园戏剧往往反映了不同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将思政育人与校园戏剧相结合,在思政育人中体现艺术性,在艺术育人中体现思政性,润物细无声地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校园戏剧的思政育人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中国话剧从启蒙起就与校园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07年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留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随后上海成立的春阳社、南开大学剧团演出的“新剧”都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随后一百多年的中国话剧发展史,始终伴随着校园戏剧的身影,如今南京大学的《蒋公的面子》,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浙江大学的《求是魂》,北京大学《蔡元培》等都是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校园戏剧典范。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校园戏剧?

在对校园戏剧的众多论述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观点认为校园戏剧就是特定在校园范围内产生的学生戏剧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师范大学黄跃杰老师认为:“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创作主体创作、演出,体现校园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校园戏剧活动[3]。浙江大学桂迎老师将校园戏剧概括为“是一种在大学校园中承载思想的校园戏剧形式[4]”。这里就共同出现了对于校园戏剧“思想性”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校园戏剧最本质的要求,而归根到底,就是指校园戏剧所应承载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一般来说,校园戏剧的范围不仅包含高校,随着我们对戏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中都出现了戏剧活动。而在这其中,学前教育以戏剧游戏为主体,小学戏剧多以音乐剧、课本剧为主体,而中学、高校所进行的戏剧活动都属于校园戏剧的范畴。校园戏剧的参与主体肯定是校内师生,这不仅仅包括创作、排练,也包括了主要的受众群体。它植根于校园、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的时代特点,同时还必须承载传承经典戏剧与创新传统戏剧的双重使命。此时的校园戏剧样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话剧,同时也包含着中国戏曲。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传承与创新,其本质要求都是其承载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校园戏剧是美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由于其校园特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更要求其戏剧活动的“思想性”。因此校园戏剧就应该是立足于校园,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编、导、演等各个环节,且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非功利性综合戏剧活动。以戏育人是校园戏剧的最终目的,校园戏剧是思政育人的有效载体,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斗性、革命性、民族性与前沿性,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责任信念等融入戏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对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校园戏剧思政育人功能的途径

校园戏剧的思政育人功能途径主要体现在观、演、课三方面:

1.演是指演职人员。校园戏剧的主要参与者是在校师生,其中学生是主体。由于戏剧艺术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演员的扮演,同时需要服、化、道、灯光、音乐音响等多部门的配合,这就使得参与校园戏剧演出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戏剧人物形象对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能通过合作度极强的参与来提高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这是很多其他校园艺术形式都不具备的。浙江工商大学2018—2019年出品的话剧《中国制造》,入围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全省巡演12场。学生不仅通过校园戏剧更深地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人文价值;同时,他们共同出行、克服演出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相互补台、相互包容。在温州医科大学的千人体育场演出时,座无虚席的现场青年因为《中国制造》而热血沸腾,都为刘子义为大义而舍小爱的正气所动容,这就是最鲜活的思政教育体验式课堂。

2.观是指观看演出。校园戏剧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包括演职人员,同时包括进入剧场的所有观众。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将戏剧中的主题思想与情感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方式传递给观众,从而产生移情作用,让观众透过舞台隐形的“第四堵墙”感受到剧中人与剧中情。戏剧艺术当众表演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及时性,这就要求,校园戏剧内涵的传播需要更多地走上舞台。2015—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排演的经典话剧《日出》前往浙江农林大学演出时,谢幕后很多观众拥上舞台帮助演职人员一起搬道具,他们被剧中陈白露、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等角色的精彩表演和演出中的那个时代所深深感染,他们崇拜和他们一样是大学生的演员们,相互加微信、合影,仿佛因为这个戏成为早已认识的朋友。演员离开农林大学的时候,观众们自发列队护送车子离开校门,场面十分动人。此时,校园戏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正在润物无声地传递着,观众是除了戏剧演职人员以外最直接的接受对象。走出剧场,他们都会成为校园戏剧中思想性的传播者,从而会有更多的学生观众走进剧场,用体验的方式与戏剧“交流”,这样的良性循环必然使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校园戏剧成为学校育人的有效手段。

3.课是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校园戏剧的价值使其需要思政育人的功能,而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也需要校园戏剧的有效形式。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重要纽带。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戏剧第二课堂的演出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好的戏剧作品中,通过学生自主的体验式课堂,激发兴趣,不仅在实践中促进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有效结合,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高艺术审美与思想价值,最终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育人的合力。

三、校园戏剧思政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我们在上文中看到校园戏剧中始终蕴含着思政育人的功能,在一些高校的原创剧目中也结合了校史中的典型人物,将校史与党史,与改革开放40多年的新中国建设、与地域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校园戏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依然困境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戏剧剧目选择缺乏引导。很多教师和学生将校园戏剧活动认为只是一项普通的学生活动,是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5]。这里有着一个鲜明的概念误区——不是所有发生在校园内的戏剧活动都可以称为校园戏剧。因此,校园戏剧的剧目选择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

2.校园戏剧改编、原创能力有限。创新是校园戏剧的一大特点,不同时期的校园戏剧总能看到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与判断。但是,除了拥有专业教师或者戏剧专业的学校外,在校园戏剧的实践中,并没有对作品进行改编和创作的力量。他们为了博取观众的关注,采用一些并不高雅的段子或者融入一些低级趣味的元素,从而改变了校园戏剧“思想性”的本质属性。此时,校园戏剧也就不再具备思政育人的价值,自然也不会有育人的效果。

3.校园戏剧缺乏官方支持,因此很难“脱贫”。在目前的校园戏剧中,除了部分有专业或者把戏剧作为大学生艺术团的高校外,很多校园戏剧依然保持了社团的基本存在形态。很多学生戏剧社团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这不仅体现在没有专业老师、没有排练场地上,同时基本的服、化、道也得不到满足,很难做出真正的“戏剧”。

在新时代美育工作《意见》的背景下,为了使校园内的学生演剧活动成为真正的校园戏剧,更好地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作用,现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是专业的戏剧教师保障。专任教师就像一个隐形的支柱,为校园戏剧的思政育人功能保驾护航。目前,随着艺术教育与美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学校的音乐、美术、舞蹈教师配比有好转的趋势,但是专业戏剧教师力量依然薄弱。校园活动永远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老师就有了营盘,才能通过正确的引导逐步建立起校园戏剧团队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在目前普遍只有戏剧鉴赏类课程的基础上,搭建包含鉴赏、创作、表演体验等课程的第一课堂教学平台。让更多学生可以有进阶学习的机会,通过第一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创作能力。师生共同创作,多做一些对传统戏剧的当代性改编,多创作一些能反映当下大学生特点的校园原创戏剧作品,更好地将思政育人功能结合在校园戏剧创作中。如浙江工商大学排演的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将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改编成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同时将原来固定不动的人物“单车”改编成了符合青年人气质的“运动版”,更好地传达出了青年人视角下的共享理念。

三是一、二课堂联动,建立跨学科的师生团队。戏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在建设第一课堂的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发挥马克思学院、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等美育学科性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跨学科的美育教学与实践工作室,将思政、艺术、人文等融入校园戏剧,让其更具有思想性与传播性。同时,校园戏剧也成为其他学科性教学活动的创新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线上精品课程、舞台实践与观摩等教学手段,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有效结合。以课堂教学为点,学生体验为线,反哺学院美育工作,带动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真正发挥好校园戏剧的思政育人功能。

四是加强美育工作机制改革。随着《意见》的出台,保障美育工作推进的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主要通过艺术教研室、公共艺术部等机构进行,那么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如何更好地在美育的背景下发挥好校园戏剧的思政育人功能?这还是要在校内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给予基本的硬件及演出保障。学校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保护这份兴趣并有效地通过校园戏剧进行向真、向上、向美的正能量传播,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有趣的戏剧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