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下的高中物理德育探究
2022-02-18邱刚
邱 刚
德育是现阶段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除班主任的统筹德育设计外,各任课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想办法展现学科特色,并融入有效的德育环节,推动学生品德发展。物理是一门注重理性研究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现象和内容,物理教师要综合实际情况设计德育情境,推动学生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展现物理学家的事迹入手,做出德育构建,让学生将物理学家作为榜样,推动学生品德发展。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分析当前的教学实际内容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制定现阶段的德育目标;从教材和互联网入手进行德育资源开发,搜集德育资源;调整教学基本结构,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推动师生交流,为德育的开展创造机会;借助合理案例的展示,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一、明确德育需求,制定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向标,对教师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实现德育的有效融入,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围绕德育的基本要求与条件做出解析,想办法拓展教学目标的设计范围,在目标设计组合中增添德育目标。基于此,教师要在实际中进行学科德育要求的基本分析,再结合教学实际生成课时德育目标。
(一)围绕立德树人,分析学科德育
为了制定德育目标,教师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要求进行研究,对学科德育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联系实际的课时构成教学内容,思考物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进行学科德育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荀子·修身》中提到了“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这一说法,19 世纪中叶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由此可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人,而德育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要求,因此物理教师要认识到物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
(二)结合教学实际,生成德育目标
为了保证物理学科德育的有效进行,物理教师在教学前要结合当前的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研习,围绕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生成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为后续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德育融合设计提供参照。为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物理教学涉及的自然规律出发,研究该规律对德育的价值,再从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的生平入手,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勇气和不屈信念,这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引领作用。明确相关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做出综合设计,构建合理的德育目标。
例如,在进行“摩擦力”的教学时,为了实现物理德育的有效构建,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实际内容进行德育目标设计。本课所研究的内容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及其表现,教师围绕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正面表现和负面表现设计德育,形成德育目标。一般而言,本课的德育目标可以设计为“通过摩擦力教学为学生展现摩擦力对人类生活影响的两面性,进而引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学好物理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果用物理知识进行破坏人类发展的活动,就是在阻碍人类进步。在形成有效的德育目标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围绕德育目标做出后续设计。
二、基于教材分析,开发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综合运用,是教师构建有效德育环节与内容的关键。在实际中,当教师构建了清晰的德育目标后,就可以围绕德育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分析,思考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可以围绕物理教学主题访问互联网站,获取与本课德育内容相关的资源,以此提升德育的综合性与有效性。
(一)结合德育目标,研究教材内容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做出有效设计。在教师完成德育目标的基本设计后,再结合德育目标进一步分析教材,研究该目标需要融合哪些知识点进行展现。在研究中,教师要将目光集中在课本涉及的自然规律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德育内容上。
例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德育目标是“通过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展示,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在生成德育目标后,教师就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教材中涉及的动势能转化内容,想办法构建合理的分析环节。
(二)通过网络检索,拓展德育资源
为了构建有效的学科德育环节,提升学科德育效果,物理教师要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开发后访问互联网,获取种类更加丰富的德育资源,以此丰富自己的德育内容。考虑到网络资源庞杂,其价值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特点,物理教师在获取资源时要尽可能访问官方网站,并评鉴和筛选搜集到的德育资源,避免价值较低和真实性得不到保障的材料。一般而言,对于图片和视频资源,教师进行筛选的方式是观察其清晰度,清晰度过低的图片并不具有较高的展示价值,教师应鉴别使用;对于文本内容,教师要进行阅读验证,对文本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做出分析。在完成筛选与综合后,教师就可以整合、分析搜集的资源,构建德育课程。
例如,教学“原子、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组成”这一课时,教师结合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知识检索拓展资源,教师提问:“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通过搜索的前沿材料,为学生展示原子核存在的复杂内部结构,人们已经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知识。
三、调整教学设置,推动师生交流
一般而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推动教学开展与学生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德育渗透中,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思考德育,并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获得品德认知。为了有效创建师生交流环境,教师要联系现有的教学方法做出系统解析,分析其不足,再从师生交流出发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活动。
(一)研究现有方法,做出合理调整
教师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解析,研究其应用背景下的师生交流情况。若当前师生交流情况较好,教师便可以本着教学最优化的态度思考进一步推动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对话的方法,对教学进行更进一步调整;若师生交流情况欠佳,教师则需要本着优化调整的角度研究现有方法为何干扰了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并调整教学设计,及时改善。
研究发现,在理论讲授法的应用下,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表现明显,教师的讲授是推进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师生交流并不密切。因此,教师需要直接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做出调整。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堂转化为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要推动方式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经历相互合作与相互学习的过程,能有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教学法中师生交流的密切度,教师可以调整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提升教师提出问题的密度。
(二)围绕交流推动,设置实验活动
合理活动的构建能为师生交流提供机会。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活动的构建不但可以推动学生思考,还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在交流中渗透德育。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设置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针对某一内容或主题做出思考与分析,并设计一些实验进行研究,以此渗透德育。实验完成后,教师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设计思考,引领学生分析问题。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密切交流,教师可以构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开展时,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提问,引领师生交流,进而渗透德育内容。如实验中,当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存在较大偏差,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误差与错误存在什么不同?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哪些操作会引起错误?请同学们复核整个实验装置的设计。”在学生完成复核并找出问题后,教师趁机引入一个关于粗心大意导致重大问题出现的实例,如教师展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由于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反了规程,加上他们未察觉核电站控制棒上的设计缺陷,以及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最后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让学生引以为戒。
四、展示合适案例,引领学生思考
合理课例的展现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的契机,这对重点知识的突破与掌握非常有利。当前,为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围绕案例内容推动学生思考。
(一)利用备课环节,生成德育案例
为保证德育案例充分发挥出预设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围绕德育案例的设计做出分析。在实际中,教师要本着生活性、趣味性、哲理性三大特征做出案例设计。其中生活性的设计可以保证物理德育案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物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实现联系思考;趣味性则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与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德育案例中展示出的现象和本质;哲理性提升了案例的思考价值,为体现这一点,教师要选择具有辩证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进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本课的实际内容设计德育案例。教师围绕“牛顿、爱因斯坦、开普勒”几位著名物理学家设计案例,讲解这几位物理学家的生平,并附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同时,教师需要辩证性地介绍这几位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时代局限性,让学生了解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让学生敢于质疑,有挑战权威的能力和勇气。
(二)进行案例展示,引领学生思考
完成案例设计后,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展示案例,引领学生思考案例内容。案例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规划案例展出的时机,并结合学生观察后的反应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简短的辩论会,让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
例如,在《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分阶段展示案例内容,并在展示的同时辅以提问。如,教师在展示牛顿的钻研精神时提问:“牛顿钻研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与这位物理学家相比,在刻苦钻研的精神上相差多少?今后准备如何改变?”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科德育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调整。教师可以结合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资源的开发、教学结构的调整、合理案例的展示四个方面构建高中物理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品德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