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2022-02-18吴梦蕾黄晓通
吴梦蕾,黄晓通
(1.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建设以多元共存、交流互通与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人类语言共同体成为时代呼唤。“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更关系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1]为了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眼光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讲话。为落实 “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划下了重点、定下了规则。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学科观念与教育理念,为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路径,但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顺应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培育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需要认真思考的议题。
一、“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低年级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使他们接触到大量外来思想与文化,教师若不第一时间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姿态认识与处理文化冲突,学生很容易会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导致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以至于对本国文化的怀疑与自卑。以法语为例,不少法语专业学生在初入学时,对法语和法国的印象是“浪漫”“奢侈品”“法式大餐”等,但这些都只是法国文化的一个侧面。[3]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本国与他国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在理性的基础上树立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载体。”[4]外语教育作为一种跨文化教育切不可只重语言不重思想。“基础法语”课程是学生接触法语的第一扇门,因此,该课教师必须为学生筑好思想上的防火墙,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引,推动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准同步提升,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武装学生头脑,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人文素养。
事实上,虽然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概念,但立德树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立身之本。但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以往“基础法语”课程的思政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语言工具论”。法语入门不易,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习者,对课程都抱有一种功利的心态,关注点多在语言知识点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还有部分高校教师虽具有对思政教育的敏感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生硬直接、不成系统,导致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其二,“中国文化失语”[5]。长久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过分强调异国文化的输入,中国文化元素在教学活动中长期缺失,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呈现单向性。[6]这就导致不少法语专业的学生能对法国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却无法用法语简单地介绍诸如中国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戏剧、禅宗、孝贤等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跨文化交际应是互动、双向且平等的,如何培育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流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用法语传播祖国思想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才能,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7]。“基础法语”作为法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跨度长、连续性强,学生与教师对课程的重视、持续两个学年每周8个课时的课时为思政教育的顺利、持续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探究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途径,推进课程思政以实现育人目标。
(一)顶层谋划,探索红色基因与广西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
课程思政是深化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大趋势。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顶层谋划是关键,学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则是第一步。要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切实纳入学科培养方案,就需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实施更顶层的总体设计,针对学科特点和地区特色,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估等各个方面,制订符合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广西法语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其首先应立足中华民族的人文立场,在培养学生法语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思想引领,遵循“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观,培育多层次、多方面的红色复合型外语人才。强调“红色”,一方面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广西的革命历史与文化实际。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由红色基因逐渐孕育、生长、传承而形成的持久延续的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8],而广西作为中共进行革命斗争活动和成立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红色传统文化深厚,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优势。在新时期,广西高校更要着力创新运用本土的红色基因推动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体系,丰富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发挥“基础法语”课程的红色育人作用,培养红色复合型法语人才。
(二)“本山取土”,丰富思政元素与“基础法语”课程体系有机结合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是基础、载体,“思政”是灵魂、核心,课程的科学设计是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基础法语”课程的各单元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大学生日常生活、工农业、医学、体育、科技、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为造设思政教育场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本山取土”,以课程各单元主题内容为核心,就地取材并发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利用各类媒介资源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与温度,寓价值观引导于语言知识传递中,在实现语言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法语课程的人文性,增强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与开放性。[9]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课程立德树人的成效。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开学第一课进行课程导入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法语专业”,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孕育专业情怀,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正确价值观,做中法合作交流的使者。在讲述法语起源等法语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汉语与法语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重新认识祖国文字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升文化自信与认同,强化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介绍世界法语国家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思考当今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情况,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元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认清本土特色与国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才能真正实现对党创新观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育要将常态化的课程思政与应时应急的课程思政结合起来。[10]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时八年创造了中国奇迹。在进行“Les Souvenirs d’Enfance(童年回忆)”这一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法语对比过去与从前的家乡生活,真切感受家乡的进步与变化,将“爱国”从口号落实到可感可触的历史现实,将微观的家乡变化与宏观的爱国主题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接受。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Ma famille(我的家庭)”主题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法家庭价值观上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充分发挥“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开展“用法语讲‘孝’故事”活动,从花木兰代父戍边、朱寿命千里寻母,到“感动中国人物”与身边孝道故事,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凡人,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对什么是“孝”、如何践行“孝”产生思想共鸣,明理以导行,引导学生牢记并践行“孝当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爱国主义情怀、美言美行、乐于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顽强不屈、逆境前行、不怕牺牲的坚强斗志,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前行的伟大品格”[11],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培育新时代红色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充分利用广西的红色基因优势,发挥红色文化的审美功能,通过展示广西的红色历史记忆、红色政治情感等,用红色文化充实法语课程的资源,以文化人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染上红色。
4.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外语学习者肩负大国外交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应使学生意识到练就扎实专业技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La Traduction(翻译)”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法语翻译鉴赏,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一门外语,仅仅掌握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深自身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增进自身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对“未来职业”的讨论,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自觉把个人职业发展同国家建设需要联系起来,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学生的职业追。
(三)创新途径,构建新时代课程思政多维度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新时期的红色法语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拓展,通过运用当今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课程思政的实践渠道,提升专业课程吸引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实践创造力。课程思政路径下广西红色资源的教学实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学生的红色体验。
1.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性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课堂外语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一言堂”的单向知识传递,教师的信息供给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渠道。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教师可以MOOC等新媒体教学手段,将理论性的知识点学习放到课下,为丰富课堂的组织形式空出时间。教师根据各主题单元的内容,结合时政营造思政情境,引导学生从CCTV-法语、人民网法语版、世界报、费加罗报等中法主流媒体甄别相关时讯,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报告、PPT展示、个人演讲等途径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法语表达与思想内涵方面进行指导与点评,对其中的关键观点、根本立场与原则等阐明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让学生在学会规范法语表达的同时了解时政,提高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与爱国主义情怀。
2.融入“红色文化”,增强思政教育感召力
语言学习的本质是“用”,通过语言实践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入脑、入心。广西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多处红色遗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法语开展红色景点翻译、红色故事抒写、红色微电影拍摄等实践,让学生进行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演绎,通过自身实践增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知与理解,将爱国情与强国志融入结合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可以加强红色基因与课程的内在嵌合,在锻炼学生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的红色体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投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意识。
三、结语
“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改革,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优势互补与效率提升。课程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教学感兴趣,95%以上的学生希望课程思政的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话题。学生表示课程的思政教学使其“对‘基础法语’课有更浓厚的兴趣”“增加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更全面地提高了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调查表明,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支持“基础法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如何评估课程思政的成效,如何进一步完善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仍是改革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关键也在教师。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以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用真心、真情和真诚,让学生真切感受课程思政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高校外语教师要继续探索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发掘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人文元素,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涵养,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华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以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共谋百年变局下高等外语教育立德树人的国际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