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2-18陆海霞

教育观察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活动政治

陆海霞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关切,出台了一系列导向清晰、立场鲜明的顶层设计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瞩目。在各地高校纷纷尝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可行路径,符合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具理论传授者、思想启发者、人生道路指引者的多重身份,诸多教育培育目标的实现难以仅凭理论引导实现,在理论讲授基础上,通过实践锤炼提升思想认知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实践参与增强大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社会性的有组织的活动。实践教学聚焦助力大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让大学生以群体性、团队、小组或个人参与等形式对社会进行了解、观察、分析或为社会提供服务,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绝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自我运行系统,恰恰相反,应是综合的、开放的、发展的系统。

其有效运行离不开四个关键因素:

一是实践主体因素。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在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主要群体,以兼职教师、广大辅导员群体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相关工作人员为有益补充的师资队伍,他们共同承担着完成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职责。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要素在队伍构成、知识背景、理论素养、指导能力、工作环境等方面均客观存在着较大差异。鉴于实践教学主题的选定、活动环节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各环节均离不开实践主体的作用发挥,探讨系统内构成要素的运行,显然不能抛离实践主体因素。

二是实践客体因素。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面向一定的受众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诸多研究表明,“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实践客体,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下,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的参与体验诉求、认真的学习提升态度、良好的网络学习能力等群体特征。事实证明,只有针对实践客体的客观需要,量体裁衣,方有可能打造出实效性强、专业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质精品课程。

三是实践中介因素。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使用的所有教学工具、教学手段,以及运用、操作它们的所有程序和方法均属于实践中介因素的范畴。客观而言,千篇一律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然无法适应时代和学习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遍运用、网络平台的建设运营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都极大地丰富了实践中介的内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四是外部环境因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外部环境主要包含大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社会实践环境、学校和院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制度设计安排、舆论评价(如学校往届同学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新闻媒体报道)等方面。鉴于外部环境因素会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想方设法营造优质、正向、积极的外部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发展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从实践主体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来自“量”和“质”两个层面。就教师数量规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配置仍相对不完备。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承担,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需要“双肩挑”的情况逐渐变得普遍。“因为负责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为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鲜有更多精力投入开展实践教学”[2],许多理论课教师在完成较为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之余还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实践教学逐渐流于形式,实践环节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就教师知识素养而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与能力素质同实践教学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3]。有的教师习惯于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自身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实践现场把握能力有限,只能选择将理论课堂内穿插有限的讨论、辩论等非理论授课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致使实践教学模式日渐趋于单一固化。

(二)客体困境:个性化的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实践客体的角度分析,需要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心理角度来看,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意识与实践参与需要的集体合作精神之间的摩擦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不可否认,与前几代人相比,在家庭关爱中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拥有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逐渐形成了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感观、更具独立人格的群体性特征,加之部分大学生因其成长中经历的挑战和挫折有限,在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往往在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时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在大部分实践活动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欠缺,就会给其自身的实践参与带来挑战。从认知方面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刻板印象。作为在互联网的陪伴中长大的一代,“00后”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对多元文化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和认同。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良好氛围的培育和外溢效应,多数大学生对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持积极态度,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认同不高,认为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属于耽误时间,对考试没有用处,其秉持着完成理论学习、通过理论考试测评即可等错误观念。这些观念需要通过有效手段加以引导和转变,否则会导致学生先入为主地消极应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

(三)中介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亟待提升,教学方法创新性有待加强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基本教学工具——权威性教材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教学的规范发展。多样的文件政策并不能作为一门课程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直接使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再次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分背景下,对纳入教学计划并通过课程学习最终获得相应学分的实践教学而言,必须依托使用一套系统完整、相对固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教材更是不可或缺。[4]为解决教学的实际困难,许多高校制订了实践教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及系列实践教学配套表格文本,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至今都没有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或学界权威教程,加强课程教材教辅的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已经是大势所趋。

其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出台,致使教学管理一直存在难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普遍依托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内建立的评教系统,由授课对象即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分,也有的采用教学督导评分、同行听课评分等方式以量化的形式对教师的理论授课进行评定,并将此视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然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处于空白阶段”[5]。在缺乏针对实践教学成效考核的职能人员、评定方法、评定标准奖惩机制的情况下,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体性将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参与,教学模式刻板僵化,将难以切实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最终使学生获得思想观念层面的转变、收获、感悟。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惯常采取的实践形式,无论何种实践教学形式,其核心关键均应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后获得反思、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增进认知上。具体来说,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如果继续遵循自身是课堂的组织管理核心的教学观念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一味将精力侧重于理论阐述而忽视全方位引导学生对理论问题进行反思和思想转变的根本目标,就是舍本逐末。对校园实践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较课堂实践活动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更多资源投入,需要提前拟订翔实的活动方案、应急预案,因而比课堂实践活动更难以控制,需要尽量避免活动搞得热闹而没有实际成效的尴尬状况发生。社会实践活动则意味着走出校门,因而对高校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投入更大、不确定因素更多、难以实现大规模普及覆盖等方面的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将学生的个人安全防护作为头等大事,这也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外部环境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力、制度保障不足,势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带来多方面的不便和困惑。制度保障缺失的必然结果是难以获得实践主体和客体应有的重视,也意味着实践教学实施的规范性、计划性、稳定性和完整性难以维系,更遑论取得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建设力度仍相对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依托固定的组织机构实施开展,这凸显了推进思路清晰、权责明细、体制完善的组织机构建设和学校相关负责领导高度重视的重要性。一旦高校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力,在没有设置负责实践教学的职能清晰的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学工处(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往往只能各自为政,这就容易造成实践活动分散甚至低质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专业场地、实施机构,能够保障校际层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然而,还有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实践基地建设同等的关注度。

其次,“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制度建设的缺失”[5],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仍不牢靠。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没有清晰规范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产出优质的实践教学成果。有的高校受制于教学环境及实践活动经费、校际资源种种现实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实到位,组织开展的校内讲座或报告、学生外出组织参观等活动往往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规范性,导致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只有校内外多个制度层面、相关部门整体协调、协同配合,才能共同演奏出实践教学的和谐乐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为有效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对实践教学难以顾及的现状,高校需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由且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承担的固化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与学生日常接触密切、有效了解学生需求的优势,将其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工作,让其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高校需要在推进实践育人的工作中积极协同学工处(部)、宣传部、校办和团委等多部门,打破职能界限,促进人员流动。高校各学院都应展开动员,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中统筹动员、管理辅导员队伍和其他专业教师,使其共同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发展,提升实践教学实效,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对接学生诉求

对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而言,注重教学双方在教学全过程的互动与体验至关重要。课程化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设计和操作均严谨规范、有的放矢。应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全过程管理,基于学生学习习惯科学把控学生学习诉求,可以在课前事先征集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课中则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实践受众主体建立实时互动沟通多元渠道,及时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发挥教学团队优势,保证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质量。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活动主题,通过发布讨论互动、设置分组任务等让学生进行交互式体验实践沟通,实现深度学习、多维互动。另外,教师更要及时认真总结凝练相关实践活动经验和做法,整理相关资料,巩固实践成果,扩大教育实效。除加强过程管理外,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督查考核也是可行之举。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应组织优势力量编撰统一教材,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辅教参,推动课程化改革。首先,面对全国权威性实践教学教材缺失的挑战,高校需要攻坚克难,组织精干力量,统筹编写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顺应高校发展趋势、符合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的教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发展。当然,教辅教参的使用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固化,只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教材,才能真正起到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其次,对已经在编制教学手册、规范教学教材、优化成绩考核、制度文件出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高校优秀成果和典型做法,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诸如较为全面、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参考选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优秀实践教学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记录表格等教辅参考资料,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资源库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并进行共享,宣传扩大优质实践教学成果的影响力。

二是应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事实证明,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已然成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衡量实践教学成效的考评体系建设必不可少。高校可以从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等不同维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观念认知、组织机构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成果考核等方面设定科学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挖掘网络优势,推动实现过程化管理、目标性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是应改革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多元化模式。疫情客观上为高校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在避免学生大规模聚集以及降低外出风险的考量下,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和线上资源,打破实践活动在参与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突破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推进信息化建设,探索开发VR仿真教学,也可以探索和开发优质手机App平台,挖掘网络教学优势,实现教学双向良性互动。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尝试何种实践模式的创新,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初心,都不能因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要避免形式高于内容的舍本逐末式错误做法。

(四)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外部环境,补齐制度短板

一是应及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建设,筑牢组织基础。各高校应量体裁衣、精准施策,组建由校领导牵头负责的领导小组,根据高校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总体性指导和监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勇担责任,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等组织机构方面积极作为、规范管理,落实专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课程教学安排、成绩考核、材料存档等职责。

二是应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为实践教学有序开展保驾护航。高校要高度重视落实中央相关要求,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关切,从经费保障、部门支持、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落到实处、有序开展。高校在安排专项经费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争取引导校友及其他社会组织、团体、机构提供经费助力,充实资金支持保障。

三是应合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任何实践教学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使用一定的教学资源,高校开发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规模与品质效能将很大程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推陈出新,高校应及时调整思路,单纯依赖原有基础和老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现实需要的想法不切实际,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开发运用好多方教学资源势在必行。高校应放宽眼界,结合民族地域特色、当地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校应提高原有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校史馆、院史馆等校内实践资源的使用效率,丰富课堂互动参与,丰富讨论讲演、社团活动等各种校内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和地域资源,拓展校外实践体验,提升实践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活动政治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