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

2022-02-18

今天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价值观德育

张 清

(环县教育局 甘肃 庆阳 745700)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德育课程已经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特点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小学接受德育教学的引入点,德育课程有着绝大的优势和突出特点。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推出,为推动德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并且,随着教学需求的不断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当中不仅是未来教育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根本标准也是重要依据,随着当前社会德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提高中小学德育课程实际效益,是目前最根本的教学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很好的明确德育课程教学范围,同时也能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另外还能帮助老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让其具备一定的判断思维和素质观念,并在后续不断地深入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就是相关文件的颁布,更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构建出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教学体系,为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和时代发展贡献力量[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意义

2.1 明确德育范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指明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对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的整合,如果将其充分的融入到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当中,可以很好的明确德育教学范围。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接受各方面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因为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限制,导致他们对一些外界信息和相关事件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观念意识,从而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能很好的明确德育教学范围,不仅让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其在遇到涉及到德育领域内的事情时,能积极主动的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判断。其次就是老师在教学时,能更精准地抓住不同德育基本概念,并通过真实的社会案例来进行引导教学,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2]。

2.2 推动德育课程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很好的推动德育课程发展,同时也为后续德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标准,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其次就是,繁多的基本个人素养被精炼地概括出来,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德育教学更能准确地抓住重点。还有就是它具备很大的教学优势,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的同时,让中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德育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从而对自身发展有明确方向,也能很好的深入学习基本理念,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同时老师也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具吸引力的德育教学内容,以此来保障德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时遇到的问题

3.1 融合方式欠缺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是未来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老师在进行融入时都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以至于造成最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从实际教学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进行板书或者是制作成手册,引领学生反复背诵,试图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与教育本质脱离,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3]。

3.2 注重理念教学

目前大部分的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都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理论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大多数的学生能熟读和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但是缺乏根本的实践思维,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与理论相同的事件时很难将两者进行结合,以至于理论效益直线降低,而学生的德育素养也没有按照教学预期得到有效地提升,甚至出现很多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现象,最终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完全被降低。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具体措施

4.1 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实际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时,老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念,除了要将教学重点放在道德理论教学上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道德实践方式来巩固学生对道德理论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时,不能只将教学范围限制在课堂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多开展一些户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理论的认知。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养老院进行慰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一些生活上的帮助,让学生对友善与和谐有较深的认知,从而加深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4]。

4.2 完善和规范管理要求机制

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教学群体的不同,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根据学生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益。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接受教育全面,但是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再加上正处于接受各方面知识教育时期,所以在此阶段对其进行严格要求能充分保障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再加上当前社会信息含量大,或缺信息渠道逐渐增多,学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放弃学习。对此,要设立明确的规范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效结合,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要求机制[5]。

4.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融入到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当中,还要深入到家庭和社会当中,从而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良好教育氛围。首先,在加强学校德育教学时,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德育建设,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环境设施来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从而完善校风和学风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巨大优势,通过校园文化特有的引导性和感染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其次就是社会德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当前社会发展迅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处于当前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因为繁多复杂的文化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所以在建设社会教育环境时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并建立严格信息筛查机制,减少不良信息的介入,从根本上优化德育教学环境,如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地位,拓展和创新出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德育观念的引导。最后就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建立,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大主体,家庭环境的教育可以说是影响深厚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观念,并改变错误的引导教学方式,然后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传统家庭教育的不足,其次,还要有明确的教育准则,不断地向学校和社会两大主体学习,确保三大主体的密切联系,从而建立出完善良好的教育氛围。

4.4 丰富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

以目前德育教学内容体系来看,大部分的老师在进行中小学教学时,都是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知识延伸。对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主场的实际效益,并围绕德育教学内容来创建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在教学中根据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让教材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理念充分结合,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深入教材,发掘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老师可以将价值观理念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利用这种贴近于自身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含义。还有就是老师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延伸,利用不同节日习俗,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从而让学生接受到更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在当前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并且它带来的实际意义也日益凸显,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和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举措,如何利用高效教学方式发挥其真实效益,培养小学生正确价值观,是目前的重点教学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能极大地延伸德育课程教育意义,明确今后发展方向,不管是对推动社会发展,还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益,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