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02-18姚晓霞

今天 2022年4期
关键词:子女校园生命

姚晓霞

(定西市临洮县玉井镇店子小学 甘肃 定西 730500)

当前,校园欺凌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社会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城镇化的不断迈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随着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公众将目光聚焦到留守儿童扎堆的高发地区,花大力气进行治理与预防成为当务之急。

1.分析当前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具体成因

1.1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成为“稀缺品”,使得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道德“真空”的这一现象,他们的道德规范较为模糊。基于此,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没有止步却走向了反向,维持秩序变成了背离秩序。

1.2 隔代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辈的老人,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孙辈教育处于放任自由式养育,在这一情况之下,留守儿童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显得较为缓慢,从而使其早期社会化的进程难以顺利达到,容易出现自卑、任性、敏感、意志力薄弱等的问题。

1.3 学校对留守儿童边缘生持“脱敏”态度。调皮捣蛋,或者是学习差的学生成为边缘生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的主要实施者,一些学校教师对这部分边缘生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1.4 社会环境下校园欺凌仍然不被重视。由于对于边缘生的“脱敏”处理态度,使得当地、相关部门等对这些边缘生的行为习以为常,甚至是一种漠视态度,这也让边缘师门不受约束之下恣意妄为,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以及发生率上升。

2.关于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对策

2.1 加强制度保障,亟待完善实施反校园欺凌法。

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反校园欺凌法的制定也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在这一法律内容的制定中,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行精准的区分何为校园伤害性犯罪、何为校园欺凌,对校园欺凌的边缘进行清晰界定。第二,对监护人学校以及社会社区等等各方在对校园欺凌防治中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明确,强化学校这一方的责任。三是明确惩罚措施,既有对校园欺凌的主要实施者的惩罚,也有对主要参与者的惩罚,要根据情节轻重以及认错态度进行精准认定。要建立学生档案,并且对受处罚者进行记录,使得这一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法更具有操作性。同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提高青少年法制素养,使一些未成年人受到震撼,避免踩下法律红线。

2.2 增进家校合力,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当前,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务工,学校要及时取得联系,并做好联系沟通,通过现代的信息手段保持畅通联系,如建立家长群,QQ群、微信群等,并与家长随时进行单线联系,围绕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状态、心理问题等进行深入交流。学校搭建这一家校合育的平台,建立家校合育档案袋,包括家长的基本信息,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策略实施过程记录。与此同时,对学生在校表现进向家长及时反应,同时就学生所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及时向家长告知,共同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特征制定可有效的实施方案。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一沟通模式之下,达到共同防治,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

2.3 集结社会力量,防治留守儿童校园欺凌

随着学校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力量也融入到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学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引入专业力量,更有效地科学防控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把普及相关知识与专业手段介入融合起来,这对于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率具有不可小觑的功能。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以及社区工作构成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结合学校留守儿童实际,学校与社会志愿者携手,科学采取适宜于防治校园欺凌的工作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应用到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防治中,助力和谐校园的建设。小组工作方式,即意味着将留守儿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通过设立不同年级的活动小组,制定不同的活动内容,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活动,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们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以及良性互动。面对少数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如孤僻、冷漠、无视学校纪律等问题,与具有专业心理辅导水平的社会工作者一起,针对个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对于典型的个案把脉问诊,加强了解与分析,总结归因以及消极因素,拟定具体的转化方案。对当前的留守儿童现状的真实性加以反馈,制定针对性措施,不断协助留守儿童改善失调的环境。对个案对象进行正确人际交往的指导,感化偏执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促其回归校园大家庭。社区工作,即发挥当地社区、村委会等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发展能力。学校与所处的村委或者是社区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防治的宣传力度,让村民、社区居民人人知晓,或者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宣传栏等对有关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的措施等等志成进行播放、展示,或者是悬挂条幅,利用墙面宣传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对校园欺凌知晓,个个作监督者。让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进一步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同时做好防治。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组织村民、社区居民成立防治小组,通过接送学生上下学或者是定期巡逻等,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织牢保护留守儿童的防护网,对实施校园欺凌者严惩不贷。

2.4 深化生命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尊重生命。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人性的丑陋与对生命的冷漠、自私。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部分留守儿童生命观念的淡薄,缺乏对生命的关怀意识。为此,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切实地围绕留守儿童这一主体,以符合其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形象而生动的传递生命关怀这一基本理念。同时,针对不同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的留守儿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展开这一生命教育。结合本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让生命教育能够入脑入心入行,开发适合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结合本地特色以及本地的一些典型案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产生亲切感,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并产生积极性,主动吸收生命理念、生命养分。同时,除了坚守课堂主阵地,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也渗透生命教育,开展以“珍爱生命、崇尚生命”为主题的演讲赛、征文赛、才艺展、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将生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他们正确而健康的生命观。各年级班主任同步开展主题班会,把生命教育作为常规教育,也作为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有效载体。

2.5 组织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方面要多组织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首先,可以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给学生介绍更多法律相关的常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方面需要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的给予相应的惩处,以遏制各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勇敢地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方面,需要及时地组织各类集体性的活动形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懂得互相关爱,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大型的活动类活动,让学生知道如果一旦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应及时地向学校教师或相关工作人员反映,帮助同学,避免欺凌问题产生。学校方面需要积极的开设心理健康类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并围绕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及时解答,并且教会学生释放压力,消除自身所潜在的负面情绪。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工作,及时的记录和等级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为学生建立统一的心理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人行为和思想活动等。

2.6 家庭方面需要积极地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家长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关爱。学生都是由祖辈代为抚养,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个人行为、性格以及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欠缺,这也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因素。很多时候,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因工作原因没有在子女的身边的这种状况下,也无法忽略对子女的教育。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定期的与自己的孩子进行通话、视频等,从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出发关心自己的子女。从自己子女的话语中,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从视频交流当中了解子女行为上的差异性。当然留守儿童的家长也需要定期地与教师以及监护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成长状况。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应对子女所存在的教育问题。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氛围,让留守儿童可以在健康的环境氛围当中,茁壮成长。同时家长也要做子女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自己的子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家长应不应打骂教育,而应分析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总之,校园欺凌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一件大事,要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免受伤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需要各种力量的聚合,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大环境、大格局,加强防治力度、拓展防治渠道、丰富防治手段,使得对学校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成为常态化,也让防治活动深入到留守儿童生活的角角落落,让整个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拥有一片美好的蓝天。

猜你喜欢

子女校园生命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