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自我管控力的培养与对策分析
2022-02-18段燕莉段雁宾
段燕莉 段雁宾
(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甘肃 张掖 734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目前从农村初中生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初中学生自我管控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探究合理有效的发展对策。
1.自我管控力培养的意义
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学生有预见性的,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以及情绪等方面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在事后有总结和反思的一种行为,以上的自我管理的过程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正确积极地影响,这也是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依托。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常常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干预。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并采取恰当的引导措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追求自我独立的心理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情绪状态和行为习惯等都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能够对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与纠正。其次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并且具备更加良好的心理素养。最后教师重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在班级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又能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2.初中学生自我管控力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采用刚性管理方法,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并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不能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了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逆反心较强,学生在教师的管理模式下,极易产生抵触心理,更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加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朝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处于一个恶劣的,学习环境当中。另外,由于教师的刚性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较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也导致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教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通过对农村初中生自我管控能力发展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自我认识不清晰,缺乏合理而明确的发展目标。例如农村初中生由于自身条件不足,以及所处的成长环境的限制,对自我发展缺乏信心,甚至对未来失去希望,难以对自己的发展进行主动地规划。第二,自我管控意识薄弱,自律能力不足。部分农村初中生处于“留守”的状态,缺乏父母的提醒和约束,意志力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锤炼;同时敏感的青春期也增加了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其在经历挫折后,难以反思自己、奋发图强,失去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第三,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农村初中生对责任的认知不清晰,在出现不负责任行为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纠正,并在违反纪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了自我管控能力的发展。
3.初中学生自我管控力的培养对策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初中生自我认知。“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在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引导自身行为,理性地制定人生目标,把握人生机遇,实现人生价值。基于此,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教育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认识自我”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成怎样的人?”等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利用他人的意见不断纠正自我认知,从而认识真实的自己,进而为自我发展制定规划。
纵观部分初中生在自我管控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状态进行分析能发现,当前初中生存在自我管控能力缺失极为严重这一现象,其整体价值观偏离。想要初中生在当下能实现有效的自我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开启自我意识、实现理性引导、开展个体行为,更加理性地制定在生活中的人生目标,把握人生。但是对很多初中生而言,从小就被教导如何认知事物,却忽略了如何更好的认清自我,了解自我心理、了解自我需求。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先接受这种观念,在慢慢地进行内化,但是这种做法本质上已经违背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甚至很多学生缺乏良好正确的自我认识。其所做的看似正确的个人的价值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外在的、权威的力量要求,而并非真正自我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缺少了真实的个人基础,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缺少外在的权威性,很有可能会导致个体内在的真实价值选择基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人生的价值也从此迷失。为此,在当前需要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自我认知,成功的教育不能够仅仅依靠灌输,而是需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真正的认知自己。
例如,在当前很多初中生在犯错时被教师请进办公室,教师还没有来得及对学生进行教诲,学生似乎就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认识的十分深刻,讲出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请老师进行监督,但是没过几天同样的情况会再一次出现、循环往复。这是由于学生在高阶层的道德层面上所作出的选择是既定的,但是并非是从心理上认同的,这些道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背诵的内容。目前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思想、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自我塑造。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并且记录自己的状态、记录自己的心情,并不是以作文的标准要求、评价,而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或写日记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
第二,加强情感教育,磨炼初中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教育是激发师生之间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生的自我管控培养中,教师应通过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意志的锤炼中提升自我。例如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障碍设置等多元化方法,让学生经历挫折,并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调整心态,不气馁、不畏惧,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进而强化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通过自我管理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就是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控制,这是但是这种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充分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自我管理机会。
根据当前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教师、校领导对学生处于一种放心不下的状况,会出现随时随地的安排教师监督学生,即便是在课间也同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鼓励教师在课间进入班级内防止学生打打闹闹,浪费时间,正是因为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导致很多学生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故意不守纪律的情况,这一种叛逆的心理更印证了很多教师的想法,认为如果班级内没有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处于一种不认真学习、不努力的状态。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改变这一情况,直接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走进教室看住学生,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可以,这是很多学校的管理心态,但是却出现了教师越来越尽责,学生对自己越来越不负责的情况。
为此,在当前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充分清醒地认知到一个问题,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当前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知学生在自我教育上的效果,并且能够实现自我要求和自我践行能力,而不是始终缺乏认知、缺乏评价能力。只有真正的实现自我管理,将自我管理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日常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够渐渐地激发起学生承担问题的能力,使得在校园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加强行为引导,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融入集体氛围,展现自己的才能,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促使其形成自我管控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采用“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教师的激励和帮助下,学生承担起了一定的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能够对自己、对同学、对班集体形成新的看法,产生责任感,进而在集体活动更加自律、更加自信。
第四,加强班级约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规矩和要求。学生也是整个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自然要遵循相关的班级班规,这样才能够保证班级课下教学和管理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在班级班规的影响下,也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促使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整个班级环境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找出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反思与记录,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总之,对于初中生而言,加强教育知道,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为自我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并约束自身行为,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