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22-02-18马兰芳
马兰芳
(民和县城西高级中学 青海 民和 810800)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它为英语学科素养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教学设计思路,以“活动”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来组织课堂,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互相参与、师生共建的生态课堂。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富真实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活动链进行文本的深度学习,将课堂文本与现实问题结合,力求落实从语言材料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
1.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的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提倡教师在主题引领下,依托语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依据朱梦洁的观点,英语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中,领悟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身经历与知识体系对新的概念和思想进行内化和吸收,最终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2.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特征
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为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其实施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习活动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课堂学习基础之上将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素养进行整合发展,从而重新建构,形成适合学生主体的发展新体系,实现其素质培养的目标。第二,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学习,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英语学习活动观可以帮助学生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将主题与语篇、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策略与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学习,设计一套具有综合性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架构,便于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学习。第三,体现认知和运用维度: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学生通过主题语境的学习方式,激活已知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采取描述、解释、分析、判断等方法,对新知进行巩固与运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正确、客观、理性地表达观点,实现其内化迁移的学习效果。
3.英语学习活动观应用于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练习型活动受益面较窄
教师呈现新知识后,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内化新知。在课堂上,受任务和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观望,没有机会练习语言技能,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练习型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3.2 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
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巩固。好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而丰富的语言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活动;反之,如果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听讲,课后不巩固,记不得单词,说不出句子,在活动中,要么当旁观者,要么当捣蛋鬼,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4.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 通过情境强化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在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英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中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存在着较大的区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与文本素材建立共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进行深度解读,进而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困难重重。长此以往,学生在反复受挫的情况下会失去学习自信和学习兴趣,产生畏难心理,对英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越来越低,让英语阅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要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从体验、感官、氛围中对文学作品有更多的感悟,有更多的情感,增强对文学作品深度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乐,为他们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让他们带着兴趣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们有更多的理解。例如,在高中阶段,学生会阅读《老人与海》的英文作品。在阅读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搜集这一作品的作者、写作时间、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还要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专业人士评述、时代背景、作者资料。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视频,做到入情、入心、入理。另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差异,在学生阅读国外的文学作品时,教师要让他们注重国外的一些文化,尤其是作者的特点和风格,站在作者的角度欣赏文章,在理解后进行引申和拓展。
4.2 采用衔接导入方法,提高学生求知欲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衔接导入方法,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健康饮食的理解。很多学生可能会说出自己父母是如何进行饮食调节的,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一些见解;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课外阅读中了解过相关知识。而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探讨和表达,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快速融入其中,从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4.3 把握问题,激发深层理解
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英语学习活动观有效渗透的一个重要保障。此外,阅读问题的有效设置和互动应用,还能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基于语篇展开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助力学生的内化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情发展和阅读基础设置问题、把握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深层理解,使学生在分析、描述、阐释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形成能力。同时,在问题层次设计方面,教师还应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并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设问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架构,增强理解。另外,除了对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探问的学习活动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情感价值、中心思想、科学态度进行推理和论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层次解读能力,从而实现想象、创造的培养目标。
4.4 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生成与转化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2ADayInTheClouds为例,教师在应用实践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任务:在小组内设计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海报,并列出了具体的海报设计要求和评价要素:突出主题,丰富素材,吸引眼球,发人深思。学生从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出发,在小组内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了收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海报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在完成海报设计以后,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让全班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打分和评价。有一组学生设计了保护虎鲸的宣传海报,名字叫做A speech from an orca,以虎鲸作为第一人称,诉说了人类带给虎鲸的伤痛,呼吁人们拒绝观看虎鲸表演,保护虎鲸家族。学生对这一组的作品评价很高:The idea of this poster is creat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cas, it accuses human beings of harm to them, which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protecting wild animals.在设计应用实践类的活动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语言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交流中使用目标语言去思考,自由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最终实现自动化地理解和表达目标语言,提升语言表达流畅度的目的。
5.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应注重的问题
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需要注意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活动时间的合理性,活动设计的思维性,以及活动过程的评价性,特别是抓好活动评价,发挥评价功能。根据教学评一体化原则,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穿针引线的角色除了发挥引导的作用,还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并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具有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教师不应该只是活动的设计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观察者和伯乐,在活动中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结束语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最终到迁移创新,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改革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但是,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语篇和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活动内容,从而使英语学习活动观在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进步中发挥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