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在中职农林类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2022-02-18徐梅贞
徐梅贞
(南平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更加广泛的运用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更多便捷。对于中职院校中的传统农林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转型趋势,国家提高对职业教育中的农林类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促进中职院校农林类人才培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不同领域,中职农林类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1.“互联网+”模式为中职农林类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属于一种整体性概念,将传统互联网技术中的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进行结合,进一步对产业生产模式进行优化,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将经济发展动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福建省农业厅人才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接受以农业职业教育为重点、以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补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教育。加快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等五类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致富有方、帮带有力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国家已经针对农业建设和农林职业教育颁布有关文件,注重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内容。迎合“互联网+”模式实现信息技术的更好运用,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另外,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下,很多微个体也不断迎合“互联网+”发展形势,针对这种形式前提下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探究,才能进一步创新互联网教学思维,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实现全新的“互联网+农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林行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2.中职农林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差距。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对农林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具为高质量的技能。但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取得较好效果,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目标,出现很多中职院校没有真正有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贯彻和落实[2]。“互联网+”模式为农林类专业教学的开展和管理等方面带来变化,不仅要掌握农林知识,更要对互联网有熟练运用,最终实现中职院校农林类教学的信息化,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缺乏信息化教学运用手段。随着“互联网+”出现,很多教师也通过互联网教学手段中汲取更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互联网运用技术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定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虽然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最多也就是利用微信和一些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今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并没有真正在校园教学中进行实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互联网+”模式在中职农林类人才培养对策
3.1 寻找专业发展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促使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更要能在互联网中收取有效信息,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解决农林类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学校要建立相关专业的特色课程,将传统教学和“互联网+”进行紧密结合,不断发掘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并对不同农林类学生设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如,对于林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敬业爱岗和诚实守信精神,注重学生能够朝着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在学生毕业之后利用专业技能可以从事林场、自然保护区等行业工作,也能实现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等服务工作。对于园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促使学生成为一名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接班人,毕业之后能够从事面向果蔬和花卉等销售岗位,做好有关果蔬、蔬菜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对于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爱国爱党和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具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并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旅游公司和酒店等工作,也能从事智慧康养服务和一些导游服务和户外拓展服务工作。
3.2 培养自主学习思想,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互联网+”模式也为学生拓展更为丰富的学习路径,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零碎实践对有关农林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收集。这就需要教师可以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获取所需学习资源。针对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进而转变以往的学习状态,可以在网络和平台中展开资源收集,也可以在一些APP中设定学习计划,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信息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如,农林工程案例等,也可以为学生引入农林大数据和设施农林系统展开应用讲解。教师也要根据社会中对农林人才技能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构建全面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满足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含学生主要学习的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也要为学生重点增设专业技能课程,如,针对林业生产技术专业,设置植物生产与环境、森林动物识别以及林业3S技术课程等;针对园艺技术专业,设置土壤肥料学、农林生态学以及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等;针对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设置导游基础知识、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以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课程。实现对学生的全方面教学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3.3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加强一体化实践教学
“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大屏课程和虚拟实验室等,都会在未来的教学中占据主要教学形态,促使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性。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针对实训室进行改建成为学生的互动课堂,也能促使图书馆和学生宿舍成为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能够通过微课和慕课等方式为学生开展混合教学,在线上和线下共同结合基础上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动态感知技术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实施电子化考勤形式,对手机端和电脑端的信息传递提升重视,为学生构建全新的“互联网+”教学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将互联网技术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平台实现农林实习基地,为学生构建数字化全镇实训环境,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互联网+”学习体验,实现综合化和精细化的农林生产经营和服务模式,进而将学生的实践课程从课堂中朝着实训基地方向发展。针对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实现的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展操作场景,更好的解决场景限制问题。
3.4 强化教师队伍水平,完善学习评价方式
不断发展中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任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具备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不能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赋仁爱之心,同时需要具有林业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符合“互联网+”模式的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对于兼职教师而言,可以从当地优秀企业要求专业人员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但兼职教师需要具备中级以上的有关专业职称,并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的实训指导和职业发展做出完善规划。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学习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评价效果,更要注重实践学习评价效果。在理论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评价,如笔试、作业、课堂提问和上机操作等多个方面开展考核,也可以将学生参与过的技能大赛成绩进行纳入。在实践方面可以分为实习评价和顶岗实习评价。通过报告的形式与实践操作水平进行结合,注重学生对实训项目的熟练程度,如实反映学生对实训项目技能的掌握水平。顶岗过程中可以参考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的评级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和多方面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模式致力于在网络基础上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情景。“互联网+”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部分,并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职业院校要提升重视程度,提高中职农林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