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2022-02-18姚红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政治

张 伟 姚红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对于我们当下的新媒体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为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勇于面对,将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一、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的文化形式,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的。网络文化,是指互联网发展成为对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在网络空间中呈现的人类社会进步形式,它是指人类社会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个独特的新型信息传递工具,在运用互联网过程中所表达的精神意义,以及所提供的精神品质,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与道德伦理价值观。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转换到网络上的新型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与多样性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电子设备为载体,电子设备的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随时获得最新消息,网络文化的传播了打破旧媒体传播模式的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相关操作随时获取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网络的多样性是在开放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也让各种文化的传递和沟通变为可能,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网络文化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信息。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更加多元,所发布的内容更是穷尽所有层面。高校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乐意参与其中,并且容易参与其中,网络对每一个人都持开放的态度,尤其一些社交平台更是拓宽了网络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渠道。人人参与使得网络文化日益多样。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性文化,没有任何限制,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的交流,进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热点形成得快、转移得更快,一段时间流行一种主流,引得网民争相模仿,另一段时间又变了风格,流行另一种模式。

2.交互性与共享性

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最大限度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流动性。每一个网民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接收者,更是生产者。网民在互相的信息交流中会创造新的文化信息,这种信息通过各种平台发布,与人共享,每一个身处网络世界的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成为潜在的文化生产者与文化传播者。通过网络,人与人交往的限制大大减少,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可以为别人所接收,从而引发讨论,相互交流,互相影响。

3.无序性与虚拟性

互联网文化的无序性,体现在互联网信息发布上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与随意性,因为人们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从而导致了互联网文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拥有高质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从而呈现出了一种信息鱼龙混杂的情况。这种互联网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无序性,会给现实中有序的文化生产、传播造成巨大的打击。加之网络文化受众群体较为广泛,缺乏相关政策与法律规范,网络社会中有许多不良言论与行为,使网络社会形成不良风气。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然带有虚拟性,网络文化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却使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术界各个专家有不同的界定,张耀灿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高校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实践活动。”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完善,更应该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更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预备军。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象的现状

新时代网络持续发展,网络文化持续衍生。大学生思想前卫,主观意识较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需求众多,不满足于传统方式的教育,他们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新奇事物探索能力强,如果只是依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不能够使其深入人心,更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随着新媒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接受,大多是因为网络文化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摆脱了现实的纪律与约束,虚拟的空间渐渐成为大家安全感的依托。

当前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当代高校学生自己就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最新最快的信息,不再满足于教师所讲内容。而且,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去浏览,自主选择性更强。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网络的主力军,互联网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无比宽阔的学习空间,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也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他们关注网络世界的信息甚至超过现实生活。

三、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

网络信息化时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逐步加深,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深刻把握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更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1]。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契机

1.有利于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性课程为主,资源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对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网络文化跟随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步伐,所含内容丰富,其中有许多有关思想政治的内容,比如一些社会热点,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事实,获取在课堂中所学不到的内容,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事实更好联结,更有利于培养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逐渐大众化,更多的大学生将网络以及自媒体作为自己学习的渠道,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找资源,节省了查阅书籍的时间,并且可以获取全方位的信息。在网络中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越来越多大学生意识到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清楚地指导自己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定的政治信仰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新青年。如此一来,网络文化可以起到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吸引力的提升

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想法新颖、务实,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其效果甚微,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网络文化信息是多元的、新颖的,符合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并且,网络文化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将各种形式的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在家里、在路上,在网络上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枯燥、令人厌烦的状态,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网络文化中精华部分的传播使更多大学生化思想为实践,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2]。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1.网络文化影响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大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大学生,使其面临众多选择,价值观容易发生偏向。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具有被迫接受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适时性,如果利用得好则有助于了解更新的信息,如果被极端化,人们接受到的只能是碎片化的、短暂的信息,尽管是良好的信息,可能无法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2.网络文化的不规范性淡化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

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信息筛查存在漏洞,存在着许多西方霸权主义的思想,与我国的政治意识严重不符。文化软实力的输入比军队的硬实力输入更加危害无穷,在21世纪网络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的手段,对我国青年进行文化渗透。例如,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就是美国文化,好莱坞大片几乎占据了全球电影业80%~90%的市场份额,不良思想通过网络很容易向我国输入文化思想,挤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空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难度加大。另外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来干涉我国内政,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吹嘘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一些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高校学生误入歧途,不能够坚定心中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1.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网络文化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者对网络信息的筛选难度较大,如果要选择合适并且正确的信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增加了教师备课时长。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思政课堂参与度不高,往往只重视考试内容,并不能完全接收到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很可能会造成捕风捉影。

2.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文化成为可能,但是现阶段,我们很难把控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高校学生的网络生活多以娱乐为主,要想高校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各界付出巨大的努力。

四、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网络文化带给我们诸多机遇和挑战,非常有必要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一)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结合,使得线上教育如火如荼,线上教育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在传统的课堂之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线上教育冲破了时空阻碍,对课堂教育起到了延伸的效果。线上教育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者无法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要将线上线下两种教育形式充分结合、互为补充,教育者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学习情况的监督,注重引导高校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文化,给学生提供使用网络的建议,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更为紧密。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及软件,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由粗放性向精准性的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使得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成长[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建立在对学生特点及个性化需要的基础之上,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实际,建构集知识、政治、趣味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思政教育信息平台[4]。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高校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学习软件中,让学生在课外碎片化的时间浏览时依然能够接受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整合多方面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网络文化多样且开放,有众多资源可供利用。首先,思政教师加强信息筛选的能力,在进行授课前,将网络中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为学生进行正确的解读,避免网络中的其他思想影响学生的政治判断。其次,我们可以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充分整合不同高校之间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共享性,将众多的优秀思想汇聚于教育平台,从而优化学生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提高其自主学习效率和对先进思想观念的认同感。此外,还应该加强高校、社会及家庭之间的沟通协作,例如学校与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参观、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5]。

(三)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思想内容

校园网络文化,是对高校学生生活能够形成直接影响的网络文化表现形式,在无形之中也能够熏陶学子的文化情操。高校必须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全面认识互联网文化的育人价值,进一步加强学校互联网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建立校园文化展览页面,向学生征集好的网络文化创意,管理者多多收集关于网络文化的优秀案例、事件等,向学生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化,结合学校自身,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本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在各个社交软件平台创建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如抖音、微博、B站、豆瓣、百度贴吧等流量大的网络平台,通过大众喜闻乐见、互动频繁的网络平台传播正向的内容信息,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娱乐、生活、学习中去。

(四)推进网络文化法律法规建设,进行网络法律教育

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网络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网络犯罪无法可依,这也间接造成网络犯罪猖狂、泛滥,很有可能致使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效仿。法律法规可以起到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引导的作用,是促进网络文化和谐向上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落实了网络立法,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民众在参与网络时才心有敬畏,不敢将网络认为法外之地、道德低洼。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制定法律法规的实践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体现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在网络世界里得到体现。

法律的效应不在于制定,而在于学习和遵守。高校应当组织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普及网络法制教育,清楚网络的法律界限,增强自己的网络法律认知与遵守的意识,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