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德育的探讨
2022-02-18王冬岩
王冬岩
育德先育人,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和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始终被置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位置。思想品德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而行为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其影响都十分深远。利用学科优势渗透德育,将德育贯穿各个学科教育的始终,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熏陶思想。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与德育之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与相通性,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形成全面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小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自身的教育功能与使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融入德育,加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性更加全面。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在于:学生各项基础的打造情况,将决定其未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综合性更强,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素质教育提出与推进实施的重要原因。在教学方面,除学业教育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思想品质教育的强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海量的互联网资讯、广泛的信息传播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德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课时内,而应该充分发挥渗透作用,将德育理念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时时刻刻影响学生。
语文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构建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与社会进行联结和交流的重要媒介,相较其他学科,这是语文独特的工具属性。与此同时,语文还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属性,教材内容涵盖广泛,从人文自然到哲学思想,从历史神话到外国故事,从古诗词到现代散文,从小说到白话文,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语文教材中,还是经由语文教学拓展出的教学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引导与教化属性。这些都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切入点。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将德育融入语文学科有着先天的资源和渠道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融入德育,形成课程思政一体化,促进语文与德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理念下探索和改革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复兴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优秀的道德品质、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文化自信、良好的合作能力等综合品质更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尚未建立起独立思考能力,思想行为极易受到所处环境、身边的人或事以及社会的影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优秀品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这不仅决定了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符合个体的身心发展,也符合国家对未来一代的殷切期望。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要结合新时代下小学生的性格与思维特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坚持因材施教,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落实到位,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坚持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持续探索德育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的优势进行长期的渗透,以语文内容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索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真正通过语文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加速教育改革的步伐,实现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有计划地开展德育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德育的积极作用十分显著。为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特征,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选择恰当时机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开展德育。小学生天真懵懂、单纯稚气,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薄弱,容易受到环境、氛围、家庭甚至是身边小伙伴的影响,情绪敏感、性情不定、变化较快。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言等注意其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注意力集中与否的变化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变化、身心规律和认知情况,以更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把德育的理念,结合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地传授给学生。
语文教学通常分为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实践教学几大类,教师要结合不同大类的教学要求开展德育。例如,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写作教学中,可以突出德育主题,以“爱”“集体”“助人为乐”等为主题,通过写作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品德状态。在对学生有了更深入及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后,开展德育能够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德育渗透计划,能够提高渗透效率,获得高质量渗透效果,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厚植于学生心中,待其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
(二)通过教材资源的拓展开展德育活动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仍处于初步积累阶段,教学活动更多以教材为核心,德育的融合工作也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特征,深挖教材潜力,研透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这些元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相应的拓展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为例,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当前的小学生多成长于物质丰富的新时代,“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学生没有代入和体验感,说服性大打折扣,但如何礼让、表达友爱之情仍然是德育中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教材为拓展,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述他们眼中的“礼让”和“友爱”,并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礼让与友爱的,可以就生活中的经验举例,也可就学习中的事例举例。如,在学校上下课时需要有序排队进入教室,在使用洗手间时礼让更着急的同学等。课堂中,拓展教材内容中的某些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对照,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发挥德育的实践作用。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融入德育
良好的德育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更直接地体现在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上。这意味着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更加多元化、深入且长期地开展下去,深刻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为德育无处不在,范围广泛,内容细致。
从微观层面看,独立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是道德品质和德育效果的体现,待人接物懂礼貌、与同学和谐相处、尊敬师长也是一种体现;从宏观层面看,能够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的个人追求,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有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有面对事情的担当,也是德育的体现。无论是爱自己还是爱家人,无论是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还是懂得合作、帮助他人,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都可以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切入点。例如,阅读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除课堂阅读外,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积累,也可以组织各种主题阅读活动,融合阅读与德育。比如,可以通过深挖教材中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唤醒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我国地域广袤,风景秀美,除了浓郁的地方风情、极尽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外,还有着悠久的民族奋斗史。中华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从诞生至今涌现出了一批批有特殊贡献的感动中国的人物,可以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所知道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名字以及事迹,帮助学生感受爱国的精神力量,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与思考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爱国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既有知识的积累,又兼具德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设立伟大目标并为之奋斗。
(四)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德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在数字化技术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下,语文教学的形式十分丰富,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除常规的阅读、写作课程外,教师还会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实践活动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契机,无论是集体实践还是个体实践,都是将实践与德育融合推进得更为深入的渠道。
以集体实践活动为例,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会更加密切,完成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深度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之间的理解,加强同辈之间的交流,在正确的德育引导下,通过同辈影响,渗透德育。从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虽然已经开放二胎、三胎,但很多学生仍然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是中心和重心,与同辈之间的沟通较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较少,他人对自我的反馈较少,学生的自我认知重心仅偏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没有更加客观的角度。许多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协作和妥协的意识,自我主义较为严重,奉献精神不足,在内心中索取的砝码重于奉献。
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让学生学会放下自我,明白集体的力量,凝心聚力,以共同目标为努力的前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完成任务,体验来自同学间的帮助和友爱,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理念到方法、从模式到途径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安排,其中更关键的是,要结合当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行为习惯开展德育渗透,将学习与习得相融合,将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相融合,将旗帜鲜明的引导与潜移默化的指导相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心无旁骛,做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以德立身,做好学生的“榜样人”,为学生的德育发展保驾护航,种好德育种子,融合学科知识,真正提升德育效能,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自主修炼、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把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为成长筑牢坚实的价值底座,助力参天大树早日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