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生成、资源置换与自我认同:虚拟社交中的闲聊帖特征研究
2022-02-18陈玉楼韩思齐
陈玉楼 韩思齐
在微博上的数字交往中,经常出现一种名为闲聊帖的交流模式:许多人同一时间集中于特定的虚拟场域,参与无特定主题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交流时间过去,聚集的人群也随之散去,直到下一次闲聊帖的发布,人群又再次聚集……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人们的社交场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革命打破了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一方面是异步传输和历时性会话成为数字沟通的常态;另一方面,人类跨越空间的交流能力,比历史上任何媒介时期都要深远,且具有前所未有的虚拟性①。学者杜骏飞认为,传播不可逆地走向生活的虚拟映射、虚拟伴生和虚拟替代,并且这种超信息方式的交流行动会无止境地迭代下去②。学者殷乐认为虚拟现实中的交往逻辑是具身传播与离身传播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之下,社会交往呈现出一种“液态化”态势。社交液态化的关键在于传播边界的模糊,其核心就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深度融合③。在这样的场景之下,人际关系的逻辑自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虚拟与现实逻辑中伴生的数字交往方式,并非现实交往模式在虚拟场域的复现,它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规范。社交网络模仿了现实生活中交往的特点。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所,使人们可以在这个呈现自我、建立共享关系的场所进行群体交流。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搜索、浏览、评价等行为,表达自我对现实信息的有用性、易用性和趣味性的感知④。
网络闲聊帖正是当下时代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熟人之间的交往淡漠,而网络世界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却显得亲密无间。大部分人认为在网络中的交谈更为随心所欲。事实真的如此吗?本研究以微博博主“板房蒋阿姨”发布的每日闲聊帖作为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和闲聊帖文本分析,探讨个体之间在虚拟网络中进行真实日常生活交谈的闲聊行为,试图审视陌生人在网络中生成的规范。
一、样本选择和研究过程
(一)样本选择
微博博主“板房蒋阿姨”是典型的网友闲聊平台账号,其粉丝量达到145万,整体风格定位为“网络姐妹闲聊聚集地”,微博内容主要为粉丝投稿求助和发布网友互动交流帖。“板房蒋阿姨”从2018年9月16日起,每天在微博发布一条“今日闲聊专用帖”,每条闲聊帖评论大概在1500条到2500条之间。
本研究爬取了“板房蒋阿姨”账号从2021年4月29日到2022年2月2日每条“今日闲聊专用帖”的前五条评论,最终获得1195条评论样本。
(二)研究过程
首先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人工数据清洗,剔除掉仅配图而无文本的评论和单字评论,清洗后共留存990条评论。随后对数据进行主题编码和词频分析。
网络闲聊具有很强的日常性和随意性。根据观察,参与网络闲聊的粉丝大多数为女性用户。在这个场域中,网友之间互称“姐妹”。闲聊帖的传播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话题,博主“板房蒋阿姨”发布的闲聊帖主题主要聚焦在咨询求助、生活分享、观点交流等三种互动议题之中。可以说,虽然是虚拟场域,但是谈论的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在虚实之间,带着虚拟身份的网络姐妹完成了一次次真实的聚会。
二、虚拟闲聊帖社交的规范生成
(一)准时入场:异步时空下的同步聚会
每天下午两点三十分,“板房蒋阿姨”都会准时在微博发布“今日闲聊专用帖”,微博内容呈现模板化:“来,聊天开始了,瓜子茶水橘子到位了!仅供小姐妹们聊天谈心,广告、拉群推广、转让粉丝、安利明星等不要进来哦!望理解,谢谢!”博主用文字还原了闲聊时的真实场景,为粉丝营造了一个类真实的聊天环境。帖子发出的几分钟之内,评论数迅速增长。作为网络社交平台,时间异步性是网络社交的重要特征,但是对于网络闲聊来说,准时入场则是成功参与闲聊的基本条件。虽然微博具有公开性,但是延迟太久再发出的评论很难得到网友的注意,就会被淹没在数千条的微博评论之中。为了及时参与网络闲聊,一些网友会“蹲点”等待闲聊帖的发布,越早发布的评论越容易得到大家的注意和回复。如在2021年7月11日发布的闲聊帖中,微博网友“夜晚里飞行”在评论区发布了一条评论:“蹲点来了!姐妹们,可以帮我看看专业吗?”⑤这条评论的子评论达到112条。
网络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社交更加随心所欲。但根植于微博这片土壤之上的网络闲聊帖却更像是传统闲聊形式的复刻,同时带有了微博独有的特点。类似于茶馆这个场所,朋友之间需要提前约定好时间碰面。由于微博上各用户上线的时间并不同步,约定同一时间的行为能够将规律性嵌入随意的网络之中,将“聚散无常”的虚拟社交带上“有迹可循”的现实生活特征。
(二)自由的背后:网络闲聊中的“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⑥。网络闲聊参与人数众多、涉及话题广泛,如“明星”这类极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被把关人拒于场外。“板房蒋阿姨”在闲聊帖中鼓励网友聊天和谈心,而禁止利用闲聊帖安利明星或者谋取利益。因此,进入这个闲聊场域并非全然自由,必须遵守默认的规则。而“板房蒋阿姨”博主则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利用删除或拉黑的功能来维护闲聊的氛围。在传统的闲聊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了解对方的喜好,会尽量避免敏感话题。而陌生的网络姐妹之间难以有如此的默契,因此出现了诸如“板房蒋阿姨”这种拥有一定权限的把关人,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此可见,线上社交虽然看上去更加自由随意,但是亦遵循着现实逻辑展开。
(三)陌生的亲人:以“姐妹”之名的“想象的共同体”
在990条样本之中,“姐妹”一词出现了105次,在所有用词中占比最大。在传统闲聊模式中,闲聊的对象通常是存在着某种现实关系的个体,而网络社会则突破了这种关系网,以一种松散的、呈流动性的网络关系将陌生的网友集结在一起。在“板房蒋阿姨”的评论区中,发表评论的大多是女性,她们互称“姐妹”,用一种强而有力的意象给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赋予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幻象。在博主的粉丝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我和博主是姐妹,那么我和其他的粉丝也是姐妹。这种逻辑生成了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即使只是陌生人,我们仍相互依赖”,陌生的网友在此刻成为亲密的姐妹。即使在这个闲聊圈子中存在“板房蒋阿姨”这样的个人中心,但是该博主在闲聊中的作用仅限发布闲聊帖。这种网络闲聊模式将组织者中介化,组织者的个人意志不能左右群体的互动关系。
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在它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在共同体中,我们相互依靠。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⑦闲聊帖中的热闹最终会归于平淡,“网络姐妹”共同体也只在虚拟网络中存在,虚幻的归属感无法真正地生成持续性的身份认同。但是对于网络姐妹来说,这种想象的共同体为独立的个体提供了排遣孤独、寻求精神慰藉的有效途径。
三、虚拟社交中的资源置换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高度现代性世界的拓展当然会超越个体活动和个人参与的场景。它是充满了风险和危险的世界。”⑧社会的不确定感使得个人的安全感受到威胁。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是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途径。后现代的人们像是一个个孤岛,渴望独立,又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系;向往真实的交往,又在朋友圈打造虚假的面具。这种难以言说的割裂催生了诸如“闲聊帖”之类的半匿名式社交方式,为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人们提供着确定的交往场所。在这种在线社交中,心与心的若即若离使得人人保持着恰当的社交距离。
大量的国外研究证明,在线社会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应对压力,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柯恩等人将社会关系影响健康的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需求者从其既有的社会网络中获取情感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第二种是通过加入社会团体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并与之互动,从而影响自我观念、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控制⑨。给用户带来正向回馈是闲聊帖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这种回馈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回馈。
每日闲聊帖给网友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随意性强的平台,这个虚拟的场所因为成员的参与互动累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把社会资本分成了两种,其一是强连接产生的粘连社会资本,其二是基于弱关系产生的桥接社会资本。粘连社会资本大多产生于亲友的强关系网之间,相反,桥接社会资本通过松散的网络体现出来,网络成员之间松散的结构能够带来更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⑩。这种松散的结构降低了人们当众发言的畏惧感。在闲聊帖中,博主本人的神隐使得粉丝之间能更为平等地畅所欲言。根据观察,每日闲聊帖中比重最大的主题就是个人烦恼的咨询。从网络闲聊的形式上看,闲聊帖中的“每一层楼”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话题进行浏览和回复。这种具有针对性的闲聊能够准确实现问题的解决。在“你问我答”中,人们完成了信息的交换。此外,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看,影响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对利益的追求。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互动即交换”,闲聊帖的信息分享也可视作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支撑这种交换行为的利益交换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回报,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回报。这种心理层面的回报包括自尊、肯定、欣赏。利益回馈越多,人们越乐于进行信息分享。通过这种网络人际传播,网友们在互动之中实现了事实交流与情感交流,最终产生情感共鸣。在“板房蒋阿姨”的每日闲聊帖中,不乏有消极情绪的流露,而这类评论往往能得到诸多“网络姐妹”善意且积极的安慰和引导。这种“礼貌”话语交流使得积极表露自己心迹的用户能够得到比潜水用户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自我认同的构筑场域
闲聊帖式的数字化交流不仅是提供信息交换和社会资本的方式,同时也是建构自我认同的场域。学者黄丽丽等认为,除了在熟人虚拟社群中呈现符合自我认同的形象,个体也热衷于在陌生关系构成的虚拟群体中分享信息。陌生关系构成的异质性虚拟群体中,通过匿名塑造新身份、新的自我认同的倾向更为明显⑪。
与朋友或是亲人之间的交流虽然更能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但是这种真实的关系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私人信息的不安全性。在面对面交流时,个人需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形象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闲聊交流的信息总是处于“不足”的状态⑫。而网络的匿名性为个人提供了感觉上更为安全的交流场所,让人们可以在这个场域诉说、交流而没有心理负担,且不需要进行自我印象管理。在网络闲聊中,人们均不知道对方所言是真实的还是一面之词。这种亦真亦假的交流模式,让参与闲聊的人能够放松地宣泄情感。
网络闲聊提供给人们一个绝佳的机会来表现真实的自我,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与别人愉快地聊天。与传统闲聊相比,网络闲聊使个人表现出一种去社会化特点,个人可以谈论内心真实的动机,从而达到意志释放的状态,完成自我调适⑬。闲聊帖的虚拟社交允许个人扮演角色,用户虽然在网络中部分隐匿或者全部隐匿日常生活的身份,但是由于与他人互动关系的建立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和生理上的限制,所以能让虚拟空间实现现实中不能达到的网络人际功效,并进而实现真实世界的人际连结,甚至能让虚拟的身份价值成为直接改变现实生活的有效力量⑭。
五、总结
从大院式的群居生活到如今的独居潮流,人际交流或群体交流的空间不断缩减,但是人们的交流需求并未因此而减少。当线下闲聊空间受到挤压时,线上闲聊便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线上闲聊帖相对开放且能容纳多人同时进行交流,与小型私密的传统闲聊相比,它更像一种大型的配有主持人的多主题聚会。聚会开始,参与者亲如姐妹,而聚会结束,人们便形同陌路。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极不稳定,但是参与者与博主之间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这种“人的中介化”使得线上闲聊帖得以持续存在。基于在线社交的闲聊帖汇聚了大量的桥接社会资本,满足了用户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和信息需求。如何将网络的便捷与传统闲聊的真实感协调起来,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参与其中,通过线上非正式谈话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连接,使得个人更好地融入群体,值得研究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唐秋伟.解析交往行动网络:多维界面与质疑反思[J].宁夏社会科学,2020(03):138-146.
②杜骏飞.数字交往论(1):一种面向未来的传播学[J].新闻界,2021(12):79-87+94.
③殷乐,高慧敏.智能传播时代的社会交往:场景、逻辑与文化[J].中国编辑,2021(10):77-81.
④李亚梅.社交网络中个体情感与行为规范研究[J].传媒论坛,2020(12):161+163.
⑤https://weibo.com/1904797913/Kof9fcRzT.
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⑦[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0.
⑧[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3.
⑨邱鸿峰,周倩颖.同伴支持与恐惧控制:乳腺癌虚拟社区互动的平行机制[J].国际新闻界,2021(06):98-113.
⑩潘文静,刘迪一.在线互助论坛中如何获得社会支持:结构化社会资本与礼貌原则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21(04):51-73.
⑪黄丽丽,冯雯婷,瞿向诚.影响虚拟社群信息分享的因素:多层分析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09):20-34.
⑫Foster EK.Research on Gossip:Taxonomy,Methods,and Future Direction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4;8(2):78-99.
⑬马利军,张积家.网络闲聊与心理健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9-41.
⑭杜骏飞,巢乃鹏.认同之舞:虚拟社区里的人际交流[J].新闻大学,2003(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