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中的非遗元素表达
2022-02-18高湘琳
高湘琳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非遗文化了解和认知的途径与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这些文化瑰宝也随之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正在面临新的考验,迫切需要人们大胆地创新与探索,避免其被时代洪流湮没。
中国的动画电影自创作初期开始就以“中国学派”闻名,即以动画创作中根植于中国传统美术资源的动画美术风格为主,融合传统风格的音乐及民间故事、时代生活等本土题材的动画电影风格。这样的独特风格使得中国动画电影成为我国非遗的传播平台之一。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动画电影作为现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电影类型之一,在创作风格上对早期的“中国学派”进行了沿袭与创新,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青少年群体的关注与喜爱。同时,相比真人电影,动画电影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可以充分展现非遗元素的魅力,其对非遗元素的应用也非常灵活和开放。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中融入非遗元素,使非遗在动画电影中实现了从言传身授的传承到动画影像的传承这一转变,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电影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韵。然而,目前的中国动画电影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存在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数量较少,对非遗元素的展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试从内容选材、题材类型和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对非遗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表达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民间文学的选材借鉴
民间文学是一种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创作和流传的文学艺术,是过去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亦是人们传达信仰、知识、道德、规范的载体,更是必不可少的非遗类别之一。民间文学以充满奇幻想象的神话传说为主,而动画则被称为“视觉文化时代的童话”。因此,动画电影与民间文学在幻想性上有着强烈的共通性。中国的动画电影作品从创作初期就不断从民间文学中吸收养分,如《宝莲灯》《一幅僮锦》《除夕的故事》《十二生肖》《九色鹿》《鲤鱼跳龙门》等作品均将中国传统民间非遗故事作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近几年,中国的动画电影发展步入了新时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高口碑、高票房的优秀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这些动画电影均改编自我国被收录进各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可见,以民间文学为故事创作的原型进行改编和重构是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主流。
总体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将民间文学作为故事内容进行动画化的方式主要包括“重现式动画化”和“重构式动画化”两种。重现式动画化即影片整体上讲述的故事与民间文学原著几乎相同,情节走向和故事脉络大致吻合。重现式动画化虽然会因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元文本的艺术理解、个人的创作意图以及当下的时代变化等因素,导致影片与原著所传达的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其对原著故事的结构和情节本身不会做大的改变。我国早期改编自民间文学作品的动画电影大部分是按照重现式的方式进行创作的。比如,197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虽然故事内容与原本的哪吒传说较为一致,但在表达方式上的设计和对于故事情节节奏的把控,使得影片实现了主题和立意上的创新。原本的哪吒传说所传达出的主题思想是正义、善良、勇敢、不惧强权、一心为民,而《哪吒闹海》所表现的主题核心则在于“反叛精神”,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对中国传统“父权”思想的反抗。这样的动画化方式既保证了对民间文学故事本身的还原与传承,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传说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下语境的精神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表现方式重复推出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缺乏新意,渐渐难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重构式动画化即“旧瓶装新酒”,先对原著进行碎片化的解构,再选取原著的碎片并加上新的故事情节对其进行重构,创造出新的故事。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在融入民间文学进行创作时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创作方式。比如201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虽然是根据“白蛇传传说”改编,但故事情节却是白素贞与许仙五百年前的前世情缘。英俊潇洒的少年侠客阿宣与机灵可爱的清丽小蛇小白相知相恋,两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长。面对村民对蛇妖固有的偏见和国师的阴谋,阿宣甘愿舍弃人身和小白共渡难关。《白蛇:缘起》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思想内涵也与原著所表现的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对人性善恶的思考。2021年暑期档上映的续作《白蛇2:青蛇劫起》的改编比前作更加大胆。该片以白蛇传说的经典故事作为引子,挖掘原本着墨不多的青蛇的故事,讲述小青为救姐姐小白,誓要走出修罗城的蜕变经历。影片将民间文学融进现代背景,将古代的传说故事与现代的性别观念、人生观念相结合,使白蛇传传说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重构式的表现方式保留了原著中的代表性元素符号和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家喻户晓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与重构,同时加入全新的情节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使非遗更加贴近现代社会,传达更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
但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在故事内容上对非遗元素的动画化呈现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取材上存在作品选择过于集中、题材雷同的问题。中国动画电影应该避免对诸如“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花木兰传说”“哪吒传说”等流传度极广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重复取材,避免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中国经典的民间文学还有许多同样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品,这些鲜少被注意的作品比起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更加具有新鲜感,也更加需要被传承和保护。
二、贴近现实的创新表达
将非遗元素与动画电影的题材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是通过动画电影实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初期至今,神话类题材动画电影就一直占据中国动画电影的主流,主要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改编类作品和《魁拔》《罗小黑战记》等原创类作品。这类题材的动画电影因其本身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我国经典非遗民间传说的养分,如故事结构、神话体系、法术法器等,对非遗的传承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时代久远的故事背景也为非遗元素的表达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使各式各样的非遗元素自然地融入影片之中。但过于依赖神话类影片进行非遗表达,不仅使中国动画电影中非遗元素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受到题材的局限而趋于同质化,难以突破。神话类作品奇幻的世界观与远离当下的时代背景还使得影片中对非遗元素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真实的现实社会,难以拉近非遗与观众、与时代的距离,减弱了影片对非遗的传承作用。因此,中国动画电影的非遗表达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在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动画电影中展现非遗元素,使观众感受非遗在当今社会依然鲜活浓烈的魅力与生命力。
青春校园类作品与非遗元素的结合是中国现实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之一。青春校园类作品《肆式青春》《昨日青空》等动画电影都对非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肆式青春》中通过男主人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对非遗项目——湖南米粉制作技艺进行详细展现;《昨日青空》以拥有各级非遗项目共137项的浙江兰溪为原型,描绘南方小镇青年的高中生活。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大部分受众仍未脱离校园生活。因此,中国动画电影对青春校园题材的非遗表达有助于贴近青少年受众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将青春岁月与非遗元素相结合,也更容易拉近非遗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效果。
与此同时,“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非遗名录中的重要分类,中国动画电影以此为突破点,进行了竞技体育类动画电影的探索。中国的武术、舞狮、围棋、象棋等项目有着丰富的历史素材、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以此为题材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不仅可以使观众深入了解这些体育项目,还可以通过与现代体育精神的结合,打造热血、拼搏、向上的精神情怀,引起观众的广泛认同,从而引发其对非遗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共鸣。2021年年末上映的《雄狮少年》就以“舞狮”为主题,讲述三位小镇少年通过舞狮从“病猫”到“雄狮”的成长蜕变。该片融入了当下时代非遗传承、留守儿童、城乡差距等问题,引发了大众对舞狮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承。
尽管中国动画电影对非遗元素的表达进行了许多贴近现实的类型尝试,但仍有等待填补的空白。其中,传记类的动画电影作为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甚少涉足的题材类型,需要被关注和探索。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且具有自身特有的职业文化和职业追求。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利用传记这一类型,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为着眼点,通过对其成长过程的详细记录,展现传统手工技艺的相关知识、具体流程与精美作品。如此一来,不仅能保证影片内容上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还能够保证传统手工技艺传播时的完整性,受众对非遗的了解也在观看过程中自然完成①。此类动画电影作品唤起了观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欲望,从而实现深度传播,更好地进行非遗元素的展现。
三、视听元素的直观呈现
一部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影片视听语言的影响。视听语言的设计直接反映了艺术作品风格与创作水平,是影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动画电影在视听语言设计上对非遗元素的表现使影片在整体创作风格上呈现出浓厚的“中国风”。
从视觉表现上看,美术元素的运用直接呈现出视觉效果,是人们第一眼看到影片后对影片形成的整体印象。动画电影是一种格外注重视觉效果的电影类型,所以影片的美术设计是视觉影像呈现的基础。观众观看一部动画电影,最先注意到的也是影片视觉效果的呈现。因此,为了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和民族烙印的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在影片的视觉表现上融入了大量的非遗元素。我国许多非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具有中国意蕴的视觉美感,如书法、年画、剪纸等美术类非遗项目。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在美术设计上融入非遗元素,实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非遗动画化表达,同时,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绘画技艺、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也能够得到动态化的呈现。比如,中国早期剪纸动画电影《金色的海螺》的画面全部由剪纸制作而成,《大闹天宫》在造型上吸收了民间年画、版画的美术特征,《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在人物服装配饰的设计上加入了传统刺绣、织造、香包等非遗元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借鉴了书法、剪纸、篆刻等元素强化“中国风”的美术风格。《雄狮少年》在影片开头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非遗项目“舞狮”的介绍进行融合,奠定了影片独特鲜明的中国风格,画面中对“狮头”的多次特写与细致描绘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大量展示舞狮动作和场景的镜头也为影片增色不少,让观众对舞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听觉表现上看,声音是动画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塑造影片整体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非遗中的声音元素融入动画电影中,也可以使影片的中国风格更加明显、更加完整。我国本身拥有大量音乐类的非遗项目,它们多样的种类与风格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动画电影在配乐上将非遗中的音乐元素融入片中,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呈现。直接呈现指的是将包含音乐元素的非遗直接借由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比如,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通过人物的数段古琴演奏展现少年学习古琴技艺的成长过程,并且邀请了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龚一先生为影片中角色的演奏进行配乐。间接呈现则指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中加入非遗元素进行渲染和烘托。比如,《大闹天宫》的配乐融合了广东曲牌音乐“三六板”,《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乐均以唢呐、洞箫、笙管、古筝、锣鼓等民族乐器为主进行演奏②。除了音乐,在人物配音上对语言的设计也是非遗元素在动画电影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混沌妖王献祭时唱的那段幽怨婉转的昆曲《祭天化颜歌》让人回味无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让人捧腹大笑,《雄狮少年》更是特地制作了粤语配音版的影片在院线与网络上映。这样的设计既贴合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生动立体,又恰到好处地融入了非遗的元素,使影片传递出独特的中国韵味。
中国动画电影虽然在视听语言的设计上始终不断努力营造中国特色,传承传统文化,表现民族精神,但整体的动画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仍有值得学习和探索的地方。现阶段,中国动画电影在视觉方面尚未摆脱美、日两国在美学风格上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上较为雷同,亟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设计风格。在听觉方面,中国动画电影大部分主题曲传唱度不高,影片配乐也缺乏记忆点,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非遗的传承力度难免不足。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在影片的听觉制作上注重质量的提升和记忆点的创作,或多结合传统戏曲和民歌小调,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使观众耳目一新,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③。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丰富且深厚的艺术内涵与传统文化底蕴,能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大量的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为了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实现从传统的“言传身教”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永久留存的动画影像作品,未来需要继续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对非遗元素的表达策略,探索非遗动画化的新途径、新方向。可以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民族风格的非遗动画呈现在观众眼前,“中国学派”动画电影也将在非遗元素的不断融入中迎接新的辉煌。
注释:
①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②黄永林,徐金龙.国产动漫民族化的成功之道及启示[J].云梦学刊,2011(06):81-86.
③龚春英.“非遗+动漫”式传播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0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