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
——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例
2022-02-18李梓琳
李梓琳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出现,加剧了喜剧综艺的“内卷”化,推动了喜剧综艺的“出圈”。美国学者梅里尔和洛文斯坦在《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①随着整体社会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大众文化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对于独创性和新鲜感的追求。用户的思维碎片化,社会的深度意义被削平②。针对不同群体在文化娱乐方面潜在的审美需求去生产小众化的媒介产品仍是目前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节目为例,对大众化语境下的节目创新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喜剧综艺节目维持生命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喜剧综艺节目的瓶颈显现
喜剧综艺节目向精品化迈进,面临着节目内容重复、演员素质良莠不齐、剧本创作匮乏等问题。首先,同质化喜剧节目层出不穷,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例如,《喜乐街》《我们都爱笑》《开心俱乐部》为即兴表演模式,《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我为喜剧狂》为竞技选秀模式,《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为明星跨界模式。众多同质化的节目使观众对喜剧综艺节目的兴趣和期待逐渐消减。其次,演员新老交替迟滞,个人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演员的演技有待提升。观众对此类节目逐渐丧失了新鲜感,兴趣下降。例如,《欢乐喜剧人》每季参赛团队相对固定,有开心麻花、辽宁民间艺术团、大碗娱乐、德云社等团队,节目缺乏换血机制造成熟面孔的演员多,演技提升慢。最后,消费市场也影响了喜剧综艺节目的发展。节目方受到资本裹挟,导致编剧创作质量下滑,难以生成精品内容。
在喜剧综艺生存与创新的双重压力之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强势崛起。2021年10月15日,米未传媒(以下简称“米未”)筹办多年的原创喜剧竞演综艺节目在爱奇艺正式上线。该节目由马东担任组委会秘书长兼主持人,徐峥、黄渤、于和伟、李诞担任组委会会长。他们与现场观众共同组成评审团,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参与节目的55位喜剧人组成25支喜剧小队依次竞演,评审团成员共同投票决定名次,排名前12的队伍进入下一赛段。同时,会长们一致通过的作品可以直接晋级。在第二赛段,徐峥、黄渤、于和伟三位表演界代表分别带领一个“社团”,参与到作品创作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喜剧综艺时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经开播就获得了豆瓣评分8.0的高分。截至2022年4月7日,该节目的豆瓣评分为8.5分,可谓表现不俗。
二、喜剧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
艺术的发展,本就应百花齐放,与时俱进③。时代在变,喜剧也在变,喜剧综艺节目的创制者应该看到传统喜剧之外的“新变种”,通过内容引领、价值转型、表达升级三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促进喜剧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引领:网感化叙事与多元化编创
近年来,随着综艺节目不断深入发展,竞争环境日趋复杂。部分节目依靠流量明星提高收视率,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节目内容缺乏深度和思想内涵,大量同质化内容充斥在荧屏中,影响受众观感。喜剧作品应遵循内容至上的创作原则。《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主要从极简形态、极速节奏和极致共鸣三个方面实现网感化创作样态。首先,以舞台搭建为例,传统喜剧节目《欢乐喜剧人》的舞台在灯光、舞美、大屏等方面的设计十分考究,甚至为了呈现几秒的舞台背景而专门闭幕布景。但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舞台背景简单而固定,不再依靠大场景震撼观众。其次,抖音、快手等App接连上线了倍速播放功能,意味着整个视频内容生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进一步提速。“倍速时代”的到来,让大众习惯于快速、密集、有互动感的喜剧表达方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同于小品、二人转等需要铺垫的传统喜剧形态,与当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模式紧密结合,不在一个笑点上过度深究,而是快速过渡到下一个包袱,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很少,也不给冷场的机会,一路笑到最后。最后,从选题入手,不管是《互联网体检》吐槽爱奇艺“吃相难看”,《三毛保卫战》诉说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骤增导致脱发现象严重,还是《职场打工人》对社会职场“996”的反思,可谓招招制胜,切中了每一个年轻人的痛处。
此外,节目在演员、编剧和作品编创的探索上也花费了不少心力。以往综艺节目缺乏原创性,生搬硬套痕迹明显,抄袭风蔓延。因为我国编剧行业起步晚,经验尚且不足,所以表演人员不会刻意提及编剧在节目创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自然而然地,观众也会忽略这个身份的存在,造成编剧职业发展迂缓,未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相比以往编剧躲在综艺节目“隐秘的角落”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吝将聚光灯投向了幕后功臣。首先,节目首次给予编剧在台前发声的机会与表达作品的权利,潜移默化地将“共创”概念引入公众视野,对未来喜剧创作可持续且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高产量编剧六兽被导师多次“cue”起来分享幕后故事细节与当时创作的背景思路,甚至被徐峥现场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帮忙撰写电影剧本。其次,节目在每个作品开篇的字幕中,都会并列展现演员和编剧的名字,尊重并放大他们的价值。同时,节目在创作理念上具有前瞻性,包容风格迥异的作品,以素描喜剧(Sketch)为抓手,兼具慢才、音乐喜剧、物件剧、默剧等不同的表演形式。素描喜剧是一种在固定场景中完成的多人喜剧形式,通常不讲究道具,完全依靠演员动作、台词和夸张的表演呈现。和传统小品的区别在于,它非常简短,所以可以围绕一个特定的“槽点”在短时间内不断升级“笑果”。例如,《三毛保卫战》通过演员对头皮上“三根毛”的巧妙演绎,展现了一个荒诞的场景,征服了所有嘉宾,成功晋级,一跃成为爆款,使年轻人对其中表现出的脱发焦虑产生心理共振。完整的戏剧结构,荒诞的场景设定,直戳“打工人”的掉发痛点,让人放肆地笑出眼泪,但回味余甘,尽是生活的苦辣酸甜。《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无疑给这些默默耕耘已久的“新新喜剧人”一个极好的展示机会,让他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坚守喜剧道路的意义,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为行业的流动与更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价值转型:弱化冲突与情感认同
纵观喜剧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真人秀阶段的综艺节目,有的会利用复杂且不合理的赛制以及后期剪辑故意制造矛盾,哗众取宠。如此一来,虽然节目热度有所上升,但是口碑却一落千丈,成了叫座不叫好的典型。这样也容易导致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凌驾于节目初衷之上,冲淡了观众对节目主要内容的关注。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放弃了对赛制的升级,直接让5位导师的评审分值各占100分,与现场观众齐平,导师不再拥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角色设定打破了观众对于导师的刻板印象,有效避免了单一的审美导向。当然,5位组委会成员依然拥有保送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叫座又叫好,让那些可能叫好不叫座的喜剧作品在节目中得到认可。而在对作品的评审中,5位拥有专业水平且高情商的导师则展现出真正的价值。导师们轮流发言,对作品进行赏析和复盘,引导观众全面理解作品内涵和演员演技,即使主创的作品与导师的喜好相左,导师也不会完全否定选手们的作品,更不会站在选手的对立面,而是以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输出,仅仅作为建议供选手参考。例如,《三狗直播间》是狗坨子风格喜剧,不注重逻辑性和结构性,专注于制造无厘头、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作品反响褒贬不一。以于和伟为代表的学院派强调:“洒狗血很过瘾,但是我觉得,可能最后你会发现,走到那个正规的戏剧逻辑当中,你们的能力可能会完成得更漂亮。”但是马东不敢苟同,认为不应该让创作者背负太沉重的枷锁,条条框框使得创作容易陷入僵硬的套路中。两派各抒己见,互融共生。在该节目中,导师的存在仅仅是有别于观众的另外一种声音,从不在观感上对选手与荧幕前的观众造成任何的压迫感,也只有开放、自由的竞技环境才能让优秀的创作者迸发出更大潜力,也能让观众获得更多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节目组依照喜剧形式观照社会现实、领悟人生情感、体验生活趣味,作品以拖延症、网络暴力、粉丝现象等为主题,在时代的幕布之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直面镜像中的自我,在自嘲中完成共情。例如在《时间都去哪了》中,孙天佑和大锁用精湛的演技深度还原了当代年轻人深陷“两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无法自拔并且重度拖延的症候,形象地描摹了临近交稿时间截止点,思想和行动背道而驰的打工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网友直呼“与在自家安装摄像头如出一辙”。《偶像服务生》借助点餐事件将影视行业投射到生活圈层,借以讽刺饭圈乱象。其中,“火锅肉yyds”“全民制作人”等选秀梗紧贴现实生活,令人津津乐道。《网暴清除者》构建了一个长期经受网络暴力侵害的虚拟世界,作品以戏谑的方式揭示了人们身处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的隐忧——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暴力风险就像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无处可逃。
(三)表达升级:年轻向与戏剧化效果并置
社会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需要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专门针对年轻群体打造的一档节目,把社会上发生的事通过演员的观察、感受演绎出来,将积聚在受众心底的不良情绪通过戏剧化的表述疏导出来,并化解掉。
喜剧产生笑的原因正是那些喜剧性的缺点,之所以会笑是因为那些缺点显现出来了,但将这些缺点作为“悲情内核”,或者作为“悲情内核”的结果,必然导致“在喜剧创作中有意识为每个笑点找到悲情内核所在”④。近年来,部分喜剧节目因为创作能力不足,无法在一个节目内实现笑料的不断升级,最后只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收场,那就是“喜头悲尾”。《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站台》讲述了一对父子在火车站离别时,不会表达爱的父亲被儿子“套路”了一个拥抱的温情故事。事实上,一旦牵扯到亲情,作品倾向催泪的表达,就容易增加年轻受众的抵触心理,但这个作品并没有刻意煽情、硬上价值,反而致敬了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让作品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三、喜剧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拓展传播途径,吸引观众注意
大众传播时代,一度将受众看作是个体间无差别的群体,而随着网络时代的猛烈冲击,使媒体对有不同平台和内容需求的受众进行了分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探索前进⑤。除常用的宣传方式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节目组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吸引观众,除了及时的节目预告和介绍,还将其小品的语言特色与公众号特有的推送功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目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实践来看,喜剧综艺节目只有保留喜剧文化的精髓,掌握其真正吸引受众的核心,才能保留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独特魅力,才能在文化繁荣的新媒体时代重获新生。
(二)丰富题材内容,坚持创新之道
综艺是文化产品,自然也是时代精神和大众诉求的集合体。《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充分融合了多资源、多角度、多题材的作品内容。节目在开篇就奠定了反传统基调,官方提出鲜明的slogan——“没心没肺,快乐加倍”,意图抛开理论框架,解除束缚,让人们看到喜剧的无限可能。节目既保留了传统喜剧的形态,又积极迎合互联网的传播环境,通过“陌生化”手段,让原本稀松平常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无论是类型还是取材,都建立在创作者敢于创新和突破思维的基础之上,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创意,而且需要平台的加持。爱奇艺作为面向全年龄段用户的平台,能够容纳不同的类型、话题和创作风格,甚至包容调侃自己的作品,彰显平台“格局”。例如,节目第一个竞演作品《互联网体检》以吐槽爱奇艺付费机制为主题,出现了“会员专享”“付费加速”“超前点播”等一系列递进式笑点,简单直接的直给式幽默迅速抵达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上升到一种“灵魂共振”的境界。
(三)传承喜剧文化,树立行业标杆
中国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沉淀的文化大国,喜剧样式极为丰富,新崛起的网络综艺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比如脱口秀、小品、辩论等,语言风格鲜明,表达方式新颖,主题内容深入人心。《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团队自带流量和热度,更在于创作者对喜剧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该节目没有因为追求收视率就刻意拉低门槛迎合大众,而是选择聚焦亲子关系、返乡创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现实话题,用心打磨作品,创造喜剧的“力量感”,让观众在笑声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
在如今“喜剧难做”的业内共识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带着匠心与热情,以其在内容创作上的先锋性优势为观众创造了新的惊喜,实现了喜剧综艺节目多方面的创新。节目内在的喜剧精神,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喜剧行业之中,也给兢兢业业、不断推陈出新的中国编剧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预示着喜剧界将可以慢慢摆脱完全依靠国外引进、IP改编、明星机制这三板斧的行业困境。解放市场,相应地,市场也会反过来滋润受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一部有着里程碑式启蒙意义的原创喜剧节目,它用最合理的方式告诉人们在大众化语境下喜剧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值得喜剧综艺节目创作者学习。
注释:
①Merrill J C,Lowenstein R L.Media,Messages and Men[M].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1971:135.
②赵红勋.互联网逻辑下微信传播的圈子结构及拟态交往[J].视听,2016(03):20-24.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④朱晓蕊.陈佩斯喜剧创作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⑤马静.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小品的发展与创新——以《欢乐喜剧人》为例[J].戏剧之家,2018(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