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享·互动:西安古风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的仪式化传播研究
2022-02-18李岫泽
李岫泽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是指信息传递扩散这一行为,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是一种共享信仰的表征。该理论的提出形成了传播与仪式相结合的研究角度,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角①。在仪式观的视角下,传播的初始作用并不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是对人类文化社会进行建构与维系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传播本身的作用是远高于信息的流通的。这种传播仪式强调的是信息与情感的共享,是受众以共同体的身份参与的传播行为,包含着维持秩序和稳固社会的功能③。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于2022年4月30日启幕。该街区通过仿古建筑空间,再现历史名人,演绎古代生活,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游客在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现中体会古文化的魅力,进而在互动与共享中形成一致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笔者通过对“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符号分析,探究该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以沉浸式的仪式化传播让游客完成文化与情感的认同,达到凝聚社会价值的作用。
一、“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空间与文化传播关系辨析
空间与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概念结构,糅合了空间与时间的不同维度。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下,空间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容纳传播过程的载体,并且传播符号在空间中的表征具有了赋予空间深层意义的能力。传播在空间中进行,空间也被传播改写。因此,在研究空间中的传播问题时需要将二者结合进行考虑。“作为媒介的空间”这一概念主张将城市空间视为虚实结合、与传播相构建的、共同配合成为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媒介④。空间中连续呈现的具有层次的传播符号形成了隐喻世界的入场,行人的身体、情感与思想都在行动中参与到这个立体的传播过程中,精神意识也在进入媒介空间后得到延伸。
思想家亨利·列菲伏尔认为,空间包含物质、精神和社会三个维度。“长安十二时辰”所打造的古风街区为传播活动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具体传播符号的运用构建出文化传播的抽象表达。古风装潢的街区让传统文化与游客之间产生了可沟通性,使游客以沉浸式的游览感受历史记忆与精神文化。在街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同文化身份的人会产生群体中的自我身份认同,传统文化在游客游览过程中成为凝聚共同体的纽带⑤。抽象的文化意象在街区具体的物质符号展现中得到生动的传播,人们也在街区的仪式活动中产生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在传播中实现群体的认同和接纳。街区为人们提供身份确认的场域,游客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反复获得文化社会中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传统文化的黏合下,即便具有不同的生活工作背景,人们也将形成趋向一致的社会认同。因此,街区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空间,在精神文化领域与社会凝聚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传播符号
人类是符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们借助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文化。“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就是通过使用具有传统文化意涵的符号,给游客打造出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实景空间。其内部装潢以古式的楼阁屋舍为主,搭配以古风装饰、配色绘图,都彰显着古风古貌,并借助历史名人等传播符号形成了立体的符号系统,为仪式化传播提供了优质的场域。进入街区空间的游客在观赏过程中化身为文化共同体,体会街区所建构与表征的传统文化。
(一)建筑符号:文化氛围的表征
还原古代生活的重点在于将古人的生活环境进行复现。传统结构的仿古搭建,错落有致的屋舍栏台,给街区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蕴。古风建筑中蕴含着的绝妙巧思、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踏上一级级阶梯,站在木制的窗棂前,人们便能通过建筑设计感受到历史的印记。直栏横槛建构的不只是楼阁,还有文化;人们在建筑符号中探寻到的不只是视觉美感,还有代代传承的精神价值。古风的建筑符号更易引人忆古思古,书本中的唐诗古文在此时有了想象的根据。例如,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中再去体会“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句诗时,能得到更深刻的感受。“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建筑符号的还原进行文化传播,从更立体的角度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化了写在纸张上的文化意象,让文化内涵融进传播场景的建筑细节里。即使游客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也可以通过建筑符号将传统文化意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二)人物符号:历史记忆的唤醒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设置NPC(Non-Player Character,即非玩家角色)还原古代市井街区的景象,也给游客提供了与之互动的机会。除了再现古代商铺老板,NPC还扮演历史名人,如李白、杨贵妃。从服装造型到肢体语言,NPC都以古风面貌呈现,给游客以极强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朝代之中。人物符号不仅具有对传统文化的表征,还蕴含着深层的象征隐喻。由NPC扮演的李白和杨贵妃不仅能使游客感受到文化意象,还唤醒了游客对历史盛世的追忆。因此,利用古代人物符号进行传播更易让人们产生处于历史中的沉浸感,使其在与NPC进行互动时主动融入虚构的古代时空中,从而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与仪式感。与古代人物的互动对话让游客更易产生情感联结,也让传播仪式更加立体真实。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仪式化传播的一部分,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念的传播也自然地发生。此外,古代人物符号具有特别的价值意涵,象征着人物本身所附带的历史故事情节。如杨贵妃,每当人们看到她时,就会想到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从而引发对古文的回忆,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传播。对历史的追忆也是人们强化文化共同体概念的表现。特定历史人物的再现会加深对应的文化意象。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NPC角色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自发回溯了记忆中的传统文化。
(三)生活符号:生活场景的传播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人际传播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类型。文化街区中的生活化演绎就是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活动。市井街区的生活情景展现接近人们心中的乡土情怀,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从心理上增加了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生活化场景原本就贴近人们的日常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生活场景的亲近性也促发了人们对传播内容的共鸣。“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市井生活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的仪式化传播,让置身其中的游客从多种感官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气韵,身临其境地感受悠然自得的古代生活。生活化的叙事场景,让沉浸在仿古街区中的游客得到更加自然的体验,从而深度参与传播仪式。“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借助生活化的象征符号,在构造出诗意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向现代人传递了乐观勤劳的生活观念,触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文化记忆。生活场景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也让文化传播更加有效。这样的叙事方式带来了平易近人的文化特征,提升了传统文化与人们心理上的贴近性。人情味与烟火气让文化不再充满距离感,而是融入街区整体气氛中,让受众体味烟火人间。
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仪式化传播
在“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文化传播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表面呈现的文化图景、游览时进入的不同空间,还有游客与周围环境和人物的互动,以及自身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结合建筑艺术与设计美学打造的文化空间,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的效力,还具有艺术观赏性。观赏注重的不仅是知识信息本身的获取,还有参观人所感受到的情绪、氛围与记忆,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过程⑥。
(一)街区内部仪式传播分析
1.沉浸式空间:打造仪式传播氛围
古风街区的再现有利于传播氛围的营造,并使传统文化意象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体现。街区内部环境以仿古建筑与古风装饰陈设相结合为主,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浓厚的环境氛围。仿古化的建筑环境、视觉化的文化意涵、古装扮相的店家商贩,以及历史名人的再现融合,共同打造了“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独特的文化体验。一门之隔,分开两个世界。仿古街区通过氛围营造,将人们的情感代入仪式传播中,使游客在情绪上直接感知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进而自发在这个立体的传播环境中形成共有的文化情怀。空有楼阁的环境是孤寂生硬的,当身着古装的游客涌入街区时,沉浸式的传播氛围就在建筑与游客的呼应中形成了。
建筑符号打造了仿古的物质世界,表征了文化的精神意象,其结构布局与空间递进成为仪式传播的立体展演场域。游客的游览活动形成个体层面的意义投射,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穿戴与仿古的言谈举止,将个体文化意象反馈到建筑空间,在反馈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叙事传播。建筑空间从隐喻层面完成历史感的打造,营造传播环境的沉浸感,游客的参与则从现实层面加深了仪式传播活动的真实感,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结,让游览过程成为以集体为单位的文化体验。
2.互动式游览:促进自发文化认同
仪式传播过程中,游客被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继而凝聚形成一致的文化信仰,使周围人群获得相一致的身份与文化认同,以共同体的角色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真理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街区仪式传播的对话交流不仅体现在游客间的人际互动上,还存在于游客与建筑器物之间的互动对话中。古风街区的氛围引导了游客的言行举止,在游客行进之间,错落有序的空间也约束了游客的步伐,使其不由自主地在行为姿态上效仿古人。或行进走路,或驻足停留,游客因视角的转变而欣赏到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这个过程中,游客与建筑构成互动的传播图景。游客成为移动的传播符号,与街区仿古建筑符号相呼应,二者构成符号层面动态与静态的联结交织,塑造出生动的符号传播系统。
游客与建筑器物间的互动对话,不仅包含肢体动作的外显式交流,还有心理活动的内隐式沟通。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得到外显于身、内化于心的传播落点。相较于外部行为,内心的隐性互动很难观测。游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拍照打卡、沟通感受的内容,往往可以展现其内心想法。例如,在小红书平台“长安十二时辰”的话题中,很多游客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咱们的文化太有魅力了”等正面积极的语言来描述游览体验。多层次的互动让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也促发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属性的认同。
3.共享式体验:唤醒深层身份认同
社会记忆说认为,身份认同的建立需要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这种认同表现为对某一身份的占有及承诺,是人们自我认定所属群体并服从此群体的规范⑦。在游览时,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穿着古装,这反映出他们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动因,为后续的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游客身着古装进行互动交流时,不仅获得自身的文化体验,还成为周围文化环境的传播节点。富有文化特征的服饰搭配,以及举手投足间效仿古人的交流方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表征。集体记忆正是基于共有的历史形成的。街区展现出的文化意象,使游客从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中获得关联感,从而拉近个人与群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集体身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基调,游客从心理上划分与出“他们”群体的边界,并从自身所在集体中获得更深的认同。仪式化的传统文化传播稳固了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共同的记忆中形成文化与身份的认同,加深了社会内部精神文化的一致和协调。
(二)街区外部仪式传播分析
1.融城市传播:传播共振,增强文化回音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地处西安,具有天然的外部环境优势。西安是一座极富历史感与文化感的城市,将传统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西安的许多公共场所如西安北站以古风外观呈现,城市建设与古风元素的结合,让游客一进入西安就能感受到历史气息,无形中扩大了仪式传播的场域,为传统文化传播作心理铺垫。在西安城墙、大雁塔、钟楼等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建筑符号影响下,游客对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期待油然而生。当人们进入街区时,内部古风世界的文化意象与外部西安市的文化气息形成共振,内外呼应打造了让传统文化流动激荡的互动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回音。西安的城市文化意象与街区文化氛围碰撞,充分通联文化内涵,加深游客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文化传播的仪式范围扩大到了城市空间中,文化意象贯穿于城市形象里,游客的参与感也扩展到了城市环境中。即使离开街区,游客也能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继续体会文化韵味。西安的历史感带来街区内外部文化传播的共振,产生的文化传播的回音也成为具有穿透力的文化力量。
2.借城市意蕴:历时性体验,加深文化感受
传播的仪式观注重传播活动的集体性参与,强调传播是一个持续发挥效应的过程,人们在仪式化传播过程中能够获得对文化精神以及情感价值的历时性体验。西安市的城市街道设施大多以传统元素作为搭配,例如,大雁塔景区附近将路灯设计为灯笼样的雁塔西路,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便仿佛置身于唐代的巷市之中,产生古朴的文化感受。在游客离开后,街区仪式传播的效力也会通过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意蕴继续发挥作用。游客只要身处西安的时空范围内,就能持续感受西安特有的文化魅力。传播时间的叠加,给予了游客深度感受文化的机会,城市空间的文化呈现增补了街区的空白。街区内外的文化意象互融共通,完成了街区文化传播时间与内容上的延续。西安的城市文化意象是更加深远的,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城传承着悠久文化,表征文化的符号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四、“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仪式化传播的价值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具有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街区的立体展演体现出空间叙事的传播价值,街区仿古环境中游客的人际交流以及与建筑器物的互动,引发了身体感官与心理感受两个维度的文化体验,对思考空间与传播的融合有积极影响。
(一)街区自身的传播价值
1.立体展演:呈现空间传播价值
古风街区天然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使其成为优质的文化传播场域,内部的建筑营造了承载传播意象的立体环境。媒介技术的发展让游览虚拟场馆成为可能,但在现实空间中以真实身体游览,会使信息传播的完成度更高。“长安十二时辰”古风街区将游客限制于一定空间内,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其紧密相连的传播符号构建出交织的文化内容,凭借丰富的细节进行立体生动的传播,将游客包裹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街区从空间意义上将游客划为集体,通过物理距离的拉近创造出共同感,消弭了人们长期居住于钢筋水泥中的疏离感。共同感的产生也为文化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条件,游客在游览中以集体角色体会共有的文化属性,从而获得身份认同。
2.互动对话:引发文化深度感知
仪式化传播强调共享与互动。街区打造的沉浸式古风空间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也借助氛围营造为游客内心层面的交流提供条件。依靠视觉的引领,游客领略了生动立体的文化意象,又通过心理对话触及文化意蕴,多维度达成与传统文化的交流,继而引发对共有文化的深度感知。仪式化传播能够有效唤起游客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集体意识的联结,加强对共有文化的认同。街区对仿古风格的准确把握,让游客体验到蕴藏在细节里的传统文化,使其在情感、思想上与环境形成交流对话。生活化场景的再现拉近了游客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游客与文化之间新的意义空间。丰富的互动让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增强了游客内心的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在多样的对话互动中得到了精神层面的传播,使文化共识不断凝聚,为稳固社会秩序、提升共同体意识提供助力。
(二)对西安城市传播的价值
1.以外观吸引,加深西安城市记忆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作为以唐风为特色的文化体验街区,符合外界对西安的城市文化印象。西安的历史文化氛围增进了游客的游览意愿,街区古风环境的打造为游客提供了真实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街区以全景仿古建筑以及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为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展演让游客体会到亲近感,在提升了景区在游客心中辨识度的同时,加深了游客对西安这座城市的认同。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理层面,游客都会在游览街区时收获对传统文化更深的体会。当文化意蕴在时间流淌中逐渐发酵时,游览的娱乐感将随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文化感受,这种感受也会引导游客产生对西安更深的城市记忆。
2.以风格表达,再现西安历史风貌
唐代文化意象是西安城市传播的特色。“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以唐代风格为基调,打造了具象化的唐风展演空间,让唐朝繁荣的市井街区景象在此得到映射,同时也展现了西安极富魅力的历史风貌。城市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对文化的传播。街区的仪式传播恰到好处地起到巩固西安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沉浸式体验能够增强游客对文化的认同,而西安的历史意象也将在游客的认同中得到深化。西安历史风貌的展现得益于街区将文化展示为具体的象征符号,其以建筑设计描绘出历史意象,并将传统文化融入街区的风格细节,让传统文化在游客心中根植。“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让西安的文化传播摆脱了时空限制,将唐代的繁荣搬进现代的西安,让今天的游客重温古时的生活。在现代性与历史性的交织中,游客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西安深厚的文化内涵,感知到西安立体饱满的城市形象。
3.以内蕴支撑,传播西安文化意象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不仅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还以古代舞蹈的再现充实文化内蕴。街区在特定时间安排了富有历史文化意蕴的节目演出,如“霓裳羽衣舞”。古风舞蹈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进行文化内蕴的表达,动态的文化传播带来视觉上丰富的文化体验,让西安的城市文化意象生动起来。演出人员将文化意象融进舞姿动作里。节目开始时,文化意象就在动态的演绎中流动起来。游客在欣赏舞姿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化意蕴的表达,西安城市传播的文化意象在演出中得到了活化和巩固。肢体动作的非语言表达降低了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门槛,让游客通过感官来体会西安的文化意蕴。情感上的传播更易到达游客内心,从而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并记住西安的城市文化意象。
五、结语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附近。借助西安的浓厚历史氛围以及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等深入人心的文化象征,街区在开放前就备受瞩目。街区通过古风装潢设计展现文化印记,让游客在游玩中就能感受到作为文化共同体的身份意涵,体会到共有的文化特征,继而产生集体观念,唤醒并加深集体记忆。街区的仪式化传播使游客产生自身文化群体之间的强烈凝聚感,继而从精神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长远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古风街区不仅具有娱乐价值,还兼具传播传统文化、促进正向价值观念形成的职能,对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冯梦瑶.“传播”与“仪式”如何相遇:詹姆斯·凯瑞传播思想的宗教视角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03):19-37+126.
②戴长征,罗金玉.理论意图、内涵转换与语言限制——凯瑞“传播的仪式观”再审视[J].新闻界,2021(09):26-33.
③胡翼青,吴欣慰.再论传播的“仪式观”:一种社会控制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5(05):112-116+124.
④胡翼青,张婧妍.作为媒介的城市: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基于物质性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144-157+172.
⑤艾文婧,许加彪.城市历史空间的景观塑造与可沟通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策略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26-132.
⑥吕宇翔,方格格.时空、流动与身体:传播仪式观下的故宫云展[J].艺术设计研究,2021(06):91-96.
⑦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0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