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展望

2022-02-18卢洪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图层灾害数据库

卢洪沛

(甘孜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四川 甘孜州 626000)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异常问题也时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各类灾害,除了火山喷发、风暴、地震等多发之外,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全国范围内,山区总面积较大,大量人口与工程项目处在山区,地质灾害的隐患更大,对此,需要建设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1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1.1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现状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引起的,会对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包括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山体崩塌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有着灾害损失大、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连续性强、强度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共发生大型滑坡140处、崩塌51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滑坡2 212处以上、崩塌2 984处以上、泥石流2 277处以上。近十年来,我国有近万人由于地质灾害死亡,在全国范围内,有多个市、县、区、镇遭受地质灾害的威胁,仅辽宁、云南、四川、河北、甘肃、北京6个省(市),其中小型崩滑流灾害点就达到了41万处。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云南、重庆、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山西、陕西、广西等省(区、市),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更高。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仅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也会影响重大项目的建设质量,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措施,将防灾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在这一背景下,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事。

1.2 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因

1.2.1 不利的结构面

地貌条件、地质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在山体运动作用下,会出现新的褶皱、断层,形成了隆起的褶皱带,还有地区内构运动强烈,构造结构复杂,褶皱内的断层发育,导致边坡失稳、岩石破碎,再加上风化作用的影响,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条件。

1.2.2 不利的气候环境

气候环境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是降水,会导致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在连日的降雨和暴雨情况下,容易引起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降雨量充沛,季节分布不均,这是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1.2.3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会产生双面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引发各类地质灾害。伴随各地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加之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人、地之间存在矛盾,如,不合理的采矿容易诱发滑坡、山体崩塌,公路的开发则容易导致地面出现塌陷,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大量山体裸露在外,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山体的稳定性,一旦遇到暴雨或者大雨天气,就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2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有着输入、贮存、统计、查询、输出等一系列的功能,让各类零散、分散的地质灾害资料成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内容,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让数据实现综合化的利用,为地质灾害的调查、治理和监测工作提供足量的资料和数据,也满足评审专家、政府部门、勘察设计单位的信息共享。

2.1 系统建设原则

第一,实用性。为了便于用户的使用,在设计系统时,首先考虑到实用性与方便性,面向应用人员,采用简单易行的方式来满足应用要求,让使用人员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查找,就可找到相关功能。第二,经济性。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设计性价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硬件、软件、数据与人员,按照统筹规划的方式高效率达成建设目标。针对已经投入的系统,需尽可能将其整合起来,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先进性。系统的建设要应用先进的方法、技术、软件、硬件以及网络平台,兼顾系统的成熟性、整体性,以满足未来的技术发展要求。第四,一致性。以统一的目标作为指引,采用统一的业务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标准以及网络互联技术标准。第五,安全性。应用全面权限管理机制,明确角色权限管理,提供完善的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机制,应用可靠性较高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避免信息数据资源泄露。第六,可维护性。确保系统数据的关联特征,让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明确数据元素、业务内涵之间的关系,科学进行设计,保证组件模块的内聚性,让系统的稳定性高,易于维护。

2.2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的建设本着实用、先进、灵活原则,采用C/S网络计算模式进行设计,选择Oracle、SQL Server2000等作为数据源,借助COM技术来设计和开发,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在系统的架构上,包括几个部分。

2.2.1 基础保障

第一,标准编码体系。制定统一的标准编码与标准规范,制定基础空间数据编码体系,搭建对应的标准和规范,提供科学的外部接口标准,为地质灾害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拓展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系统安全体系。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打造完善的协同安全体系,从数据、应用、网络、管理等多个层面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避免出现潜在威胁,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系统,做好制度建设。

第三,组织保障体系。打造统一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科学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确保属性数据的规范,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为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2.2.2 数据层

在数据层中,其主要的存储内容包括各类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参考行业规范,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打造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与数据服务体系。从系统的内容来看,包括5种类型,即灾害点空间数据库、基础空间数据库、灾害点资料数据库、灾害点属性数据库以及配置管理数据库。

2.2.3 中间层

利用中间层,能够将应用层、数据层之间连接起来,具体可以使用ArcSDE来完成。

2.2.4 应用层

在应用层中,有多种核心应用功能,需要开发对应的边坡档案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灾害点的查询、地图定位、基本GIS、资料管理、灾害点编辑、打印输出、统计报表、数据交换和权限管理等。

2.2.5 管理工具集

借助管理工具集,可提供维护、管理工具,满足系统的维护、管理要求,管理工具集包括配置管理工具、系统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配置工具以及日志管理工具等。

2.2.6 界面层

使用系统的用户包括3种类型,即管理员、数据查询用户、系统管理用户。其中,管理员掌握着最高权限,有查询权限,也需要负责系统的维护,确保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数据查询用户可通过已授权方式来查询数据,也可导出数据结果;系统管理用户通过授权功能来负责数据管理,可享有查询权。

2.3 系统功能

2.3.1 GIS功能

包括浏览功能、图层控制功能、量测功能。浏览功能是对地图的缩小、放大、全图显示、平移等操作;图层控制则可显示出图层的最大与最小显示比例;量测功能可满足实时测量要求,能够精准测量出方向角、多边形面积、折线距离与夹角。

2.3.2 地图定位功能

地图定位功能包括灾害点定位、坐标定位、地名定位和索引图定位。

2.3.3 灾害点查询功能

灾害点查询功能包括空间查询、区域查询、缓冲查询、属性查询几类。空间查询即通过画圆、拉多边形等操作,能够查询到相关区域的地质灾害点,显示在查询列表上,并在地图上标亮;区域查询则可划分出相关的行政区,在需查询所有区域时,地图上有对应的高亮显示;缓冲查询即在查询时,可以按照要求设置缓冲区,查询范围可自动扩展;属性查询即按照地质灾害点的类型、编号、名称、危害分级、稳定性、所在区域、群测人、防治分级等条件进行查询,可为单个条件,也可为多个条件。

2.3.4 灾害点编辑功能

包括新建、编辑、删除几个功能。新建即在地图所在位置点新建地质灾害点;编辑即通过拖拉改变其空间位置;删除即在删除地质灾害点时,也需删除相关资料。

2.3.5 数据交换功能

地质灾害点的导出:选择地质灾害点,通过导出功能,将相关资料、属性数据导入到相应文件夹;地质灾害点的导入:选择地质灾害点属性文件,将相关数据导入到数据库,根据具体的位置坐标来创建地质灾害点,与相关资料联系起来。

2.4 数据库建设

2.4.1 资料收集

第一,地图资料。包括交通规划图、区域地质图、行政规划图、矿产图、旅游规划图,收集纸质图纸,在电子扫描后保存为图片。

第二,前期地质灾害资料。包括地质灾害现状数据、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等。

2.4.2 制定数据标准

在数据库中,数据类型各有差异,即便是同样的地图数据,地图单位、坐标体系以及投影方式也不同。对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单位、数据精度、名词术语进行处理。同时,对空间信息进行科学编码,这直接影响后续的系统实现,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2.4.3 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中,概念结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常用的设计方式就是实体-关系模型,明确不同实体内容后即可构建关系,应用统一的坐标系统。针对矢量地形数据,参考国家的代码标准、分类标准,对各个比例的道路、水系、建筑物、境界、地貌等制定出对应代码,建立相关比例的数据联系。在图层的划分上,要兼顾到数据的管理和应用需求,尽可能减少图层,从应用角度着手,如果空间实体类型关系复杂,图层会出现覆盖、交迭的表现,需要将其划分为对应的物理图层。

2.4.4 数据入库

入库的数据有各类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具体需参考行业规范,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按照既定标准,将满足系统建设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基础地理空间图层、地质灾害点属性信息数据、地质灾害点空间数据、地质灾害点相关资料数据。

基础地理空间图层:从获取的地图资料中建设,对于电子地图数据,可从对应图层中进行提取,将图层组合,通过坐标转换来导入数据库。对于纸质文件,将其扫描至计算机,通过图形的校正后,应用矢量化方法来将数字信息存储至数据库。

地质灾害点空间数据:内容涉及编号、灾害类型、发现时间、所在地层、地貌、体积、面积、地层倾角、诱发因素、当前稳定性、稳定性发展趋势、受威胁财产、受威胁房屋、影响对象、防治分级、群测人、监测责任人、监测情况、发生时间、联系电话、失踪人数、死亡人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无销号等信息。上述信息是采用人工提取的方式,再录取到对应数据库。

2.4.5数据检查

根据数据类型的差别,检查内容也不同,包括分数据基础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以及数据取值检查。对于数据基础检查,包括地图投影、高程基准方式;对于逻辑一致性检查,需要明确各层的层名是否正确,检查好属性项的定义,分析属性项之间的关系,查看代码的一致性;对于数据完整性检查,需要以专业技术设计书作为参考,对数据分层的完整、准确性做出检查,查看其顺序、要素属性是不是正确;对于数据取值检查,需要重点查看数据类型、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取值是否处在值域。

3 结束语

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治理和管理工作提供足够的数据资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当前,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调查成果的智能化、可视化以及数据共享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需着重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图层灾害数据库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解密照片合成利器图层混合模式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
国外建筑CAD图层标准发展现状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