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枢纽新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2-02-18任加锐
任加锐,陈 刚
(1.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江苏 淮安 223300;3.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江苏 淮安 223002)
0 引言
淮安地理位置独特,位于长三角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处,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城市,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淮安省、市两委精准把脉定向,为淮安发展指明方向,淮安要把交通枢纽作为转型超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枢纽发展激活做强“腹地”优势,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使淮安成为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 高质量推进淮安枢纽新城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因此,本文以淮安市为例,对枢纽新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实施路径进行初探。
1 “枢纽新城”的提出
枢纽一般指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枢纽经济。 姚士谋等[1]认为城市枢纽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与数字城市新概念。 张芬芬[2]发现枢纽型经济是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吸引周边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模式。 高传华[3]梳理了枢纽经济演化的逻辑: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枢纽,从经济枢纽到枢纽经济。 席悦[4]认为,要以多式联运带动枢纽经济,通过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形成新的经济引擎。 在城市枢纽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有学者对枢纽经济的理论及枢纽城市开展了研究。 高传华[5]指出枢纽经济的理论形成过程为:交通枢纽—要素枢纽—枢纽产业—枢纽城市。 李龙根[6]提出将泰州建设成人民满意的交通枢纽城市。
2 “枢纽新城”建设的基本内涵
2.1 枢纽新城是对枢纽经济发展理念的实践
2.1.1 准确把握枢纽新城的基本含义
枢纽新城是以交通、物流、数字等平台为载体,强化以经济活动、数字信息和人才流动地集聚、辐射与扩散功能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寻求创新多驱动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以强大的聚集能力和扩散能力为特征,以优化时空配置要素为手段,对人、资金、商、物和信息等进行协调发展。 枢纽新城是区域发展中重要的沟通节点,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创新性、具有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枢纽新城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淮安市为例,枢纽新城广义范围包括淮安市全域,狭义范围主要是涵盖高铁、航空、公路、航运港口,以及物流园区的市区范围。
2.1.2 建设枢纽新城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宗旨
建设枢纽新城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包括提升转型升级方式、保障经济增长稳中求进和不断释放内需潜在动力。 枢纽新城的规划要站得高、看得远,须时刻将创新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交通”“大物流”等运行网络,积极参与区域供应链体系构建,逐步建立全球化服务理念,促进枢纽新城高质量发展。
2.2 枢纽新城全面创“新”
2.2.1 发展理念持续创“新”
淮安发展枢纽新城要在实施理念上持续创新,首先要有比较优势发展理念,根据省、市规划,系统性谋划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现代综合交通设施的融合,打造区域内比较优势逐步吸引各方资源在淮安枢纽新城聚集;其次要有国际视野意识,要在全球视野格局下谋划枢纽新城发展空间,逐步建立全球供应链思维,使淮安枢纽新城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一员,策划共赢的利益方案;最后要建立评价机制,针对枢纽新城创新发展中的效果进行定期和适时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原因并加以修正,以促进枢纽新城健康持续发展。
2.2.2 基础设施创“新”
枢纽新城发展的基础是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和建设。 一是发挥多式联运组合效率,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 针对多式联运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特点,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果,规划建设需遵循全局发展理念。 二是合理规划市内不同交通基础设施间交通通道建设,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市内货运通道往往与其他车辆混用,从而降低了运输效率,打通市内交通货运通道瓶颈,助力提升转运效率。 三是在轨道交通方面补齐短板。 针对不同区域轨道交通的发展差异性,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枢纽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2.3 数字经济发展创“新”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模式,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是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一是推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部分落后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进行升级;二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数据库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三是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5G 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数据要素的流通效率。
2.2.4 人才吸引创“新”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创新传播的主力军。 人才聚集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为了提升所在城市更好的生活质量,会更加努力建设这座城市,而这座城市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这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淮安发展枢纽新城:一是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依托产业,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三是打造高品质物质和生活条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四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五是提升枢纽新城的整体品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枢纽新城。
3 “枢纽新城”实施的主要路径
3.1 夯牢枢纽基础设施、强化枢纽区位优势
3.1.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高质量建设枢纽新城,应按照全局发展理念,坚持站位要高落脚要实,以科学规划引领枢纽新城高质量发展。 一是规划构建集装箱物流园。 随着集装箱货运量的增加,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高铁、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优势,围绕交通枢纽建立相应的集装箱物流园,以完善物流布局。 二是规划构建货运专属通道。 为提高市内物流园区之间的联运效率,在现有的交通、物流枢纽之间建立货车专属车道(该车道也可以根据实际运量,在特定时间内允许其他车辆驶入),该车道可采取全程高架形式,物流园区与货运高架入口之间的衔接路面可采取现有道路划线隔离方式(类似公交专用道),设计完善的货车专属车道将缩短市内多式联运时间,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3.1.2 成立市属铁路投资有限公司
淮安铁路存在各县区发展不平衡现象,部分县区暂时没有火车站,为加强市区与暂未通火车的县区交通及物流联系,建议成立市属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并规划修建市域铁路,以构建淮安境内的网状铁路交通。
3.2 加强枢纽智慧建设、提升枢纽科技水平
3.2.1 成立枢纽新城智慧管理机构
依托市大数据管理部门,聚焦一批涵盖智能制造、大数据、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市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成立枢纽新城智慧建设管理机构。 该机构通过建立枢纽新城智慧运营平台,为交通、物流等枢纽的日常业务开展及日常办公提供基础保障,依托“互联网+”等技术达到提高枢纽新城管理效率的目的。 建设智慧枢纽新城主要包括3 个层次:一是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层,包括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二是智慧经济建设,逐步开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逐渐将传统产业转变为智能产业;三是智慧知识再学习。 智慧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需要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充电。
3.2.2 树立创新枢纽科技标杆
在枢纽科技创新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树立创新枢纽科技标杆,如在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苏北运河淮安段建立“样板间”,通过“样板间”的实施,打造“智慧运河”,通过大数据、物联网、视频数据分析、北斗、5G 等新技术应用,以“互联网+”方式实现苏北运河现代化,更好发挥“公铁水”联运的纽带作用,为枢纽新城高质量建设提供航运有力保障。
3.3 强化人才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3.1 构筑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枢纽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筑巢引凤,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居住问题。 一是规划建立多个智慧化人才公寓,引入高质量服务的物业,该公寓应具有一定品质的居住功能及社交功能,政府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租房补贴,通过解决高质量的居住需求,增强人才在淮安工作和生活的意愿。 二是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有意愿在淮安工作及生活的人才进行分类引进,对确能为淮安谋划发展的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出台工作岗位提升等方面的照顾性政策,努力做到以优质环境吸引人才,以独特文化留住人才,以高效政务环境服务人才。
3.3.2 打造苏北重要科教城市
立足科教资源特色优势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打造苏北重要科教城市,对枢纽新城高质量及创新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从专业人才培养上,紧跟智慧产业发展趋势和枢纽新城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其次,增设相关特色及新型专业,根据枢纽新城发展实际,增设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特色及新型专业,比如智能建造、数字经济相关课程;最后,增设或调整有关科研院所及高校,一是积极争取有全国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在淮安设立分支机构,二是整合淮安现有高校资源,成立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逐步打造苏北重要科教城市。
4 结语
发展枢纽新城,有助于促进城市衍生出新产业、新型服务功能,在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双驱动力下,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地位,以及提升大格局视野下的发展空间。 针对不同的城市,其枢纽新城的定位会有所差异,宜根据每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将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个性和优势发挥出来,做到深层次的枢纽新城开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城市功能的改造。 淮安应以包容天下的胸怀,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奋力推进淮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