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2022-02-18陈海芳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办助学高校学生

陈海芳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近年来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频繁发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集中表现在借贷信息不对称、 诚信品格缺失、 惩罚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而任何违约现象的发生都应结合违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按照每位有助学贷款学生的经济来源情况、 家庭状况等适当地将还款时间延长到就业后,以此降低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发生率。

1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

1.1 被动类型

被动类型的违约指学生已经明确自身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归还贷款的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还款能力,最终引发违约事件。 学生在毕业后虽然成功就业,但是薪资待遇水平较低,获得的薪酬甚至无法保证自身的正常生活开销,缺乏偿还贷款的能力;由于还款时间有限,一些经办银行为了避免风险,拒绝为考研学生、 专升本学生提供贷款延期服务,学生由于要继续就学,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最终引发违约事件。 另外,借款学生可能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毕业后需要长时间赡养卧病在床的家人,生活负担很重,为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无法偿还贷款,最终导致被动性违约。

1.2 主动类型

主动类型的违约指学生在借款后故意拖延还款时间,最终出现违约的现象。 一是故意违约。 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经办银行为了预防风险问题会设置诸多程序严格进行考察、 审核,甚至还为学生制造障碍,导致一些学生借款后对银行产生反感,毕业后故意不在还款期限内偿还贷款,待经办银行上门、 发出信函催收后再偿还。 二是恶意违约。 学生缺乏正确的诚信观念,毕业后没有稳定工作,经常更换联络方式,没有固定居住地,甚至有“逃债” 心理,错误地认为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不需要归还,导致恶意违约。

1.3 无意类型

无意类型的违约指学生在借款后非自身主观故意的状况下受到某种客观因素影响所引发的违约问题。 学生忘记需要偿还贷款的期限; 长时间在外地出差、 学习,无法按照规定时间归还贷款; 借款的凭证、 介质丢失不能及时补办; 更换还款账号没有及时与银行沟通,使得银行扣款失败; 银行由于系统升级不能及时、 成功扣款,错误地归责于学生,出现了无意类型的违约现象。

2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2.1 借贷信息不对称

银行在助学贷款方面的审核程序较为繁琐,目的在于预防风险问题的发生,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数较多,生源具有分散性,贷款金额较小,经办银行很难全面核实借款学生的信息,甚至部分银行会按照学生所提交的贷款申请表为学生发放贷款,虽然执行了一系列核查工作,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无法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向经办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以骗取助学贷款,导致经办银行将助学贷款发放给缺少诚信意识、 诚信观念的学生,埋下违约的风险隐患。

2.2 诚信品质缺失

近年来,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强调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增强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力,但是由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重视到诚信品质的培育,也经常引发商业欺诈、 弄虚作假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导致一些本身诚信意识薄弱的高校学生受到错误引导实施违约行为。 一方面,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获得助学贷款后有拒不履行义务的问题发生,尤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性的贷款,无需学生作出担保或是抵押,一些学生会尝试钻政策的空子,不正确履行自身义务。 另一方面,学生无法按照规定严格履行义务,他们认为助学贷款迟早要还,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偿还,进而错误地认为在延期还款的情况下为银行支付利息,银行没有任何损失,因此不急于偿还贷款。 此类思想观念虽然不会导致因拒绝履行义务造成严重后果,但还是违背基本道德规范,是缺失诚信品质的一种表现。

2.3 惩罚机制不完善

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的助学贷款属于个人信用类型的贷款,是否能够按照规定按时足额还款取决于学生的个人信用度与还款能力,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与高校都已经制定了很多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方面违约的惩罚措施,但是很难全面落实,即使有实施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惩罚机制缺少对违约大学生的约束,难以全面对学生进行监管,甚至使得一些缺乏诚信观念的学生出现投机心理,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贫困学生提供的救济,无需按照规定时间还款,甚至一些大学生认为无需还款。部分大学生还抱有观望的心态,认为有违约行为,但是没产生严重后果或是没有获得严重惩罚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还款,因此缺少完善的惩罚机制很难调动学生的还款积极性。

2.4 催收力度不足

助学贷款和其他类型的贷款相比具有单笔额度小的特点,属于分期性还款项目,并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位置具有分散性特点,与高校或银行之间的距离较远,联系方式也会有所变化,导致催收过程中的通信联络费用高,催收资金不足,难度增大。尤其部分经办银行会将贷款催收的工作交由高校,将违约率当作经办银行继续为高校提供助学贷款的依据,但是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校并非合同一方,只能提醒违约学生还款,没有催收义务,并且催收专业性低,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2.5 偿还能力不足

我国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校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求职压力、 日常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等,并且薪资收入水平低,呈现出收入不稳定的状态,再加上他们会因为家庭较贫困、 收入较低而承担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支出,在未来阶段还要考虑成家立业、 赡养父母、 养育儿女,在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下很难正常还贷,缺少偿还的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学历层次低导致经济收入难以提升,在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甚至面临失业,这也是缺少还债能力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部分借款学生缺少正确的危机观念与责任观念,在学校时没有全面掌握岗位工作技能,导致毕业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无法寻找更好的职位,薪资水平低,收入不稳定,无法保证贷款如期偿还[1]。

3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对策

3.1 提升信息对称性

提升信息对称性的目的在于经办银行可以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 家庭情况与诚信情况等,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违约问题。 为了提升信息对称性,我国应加大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力度,强化经办银行、 高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力度。 首先,建议银行内部创建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各个地区的系统共享信息使得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收集了解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 个人信用信息等,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信用评估、 诚信评估,以此避免违约风险,通过增强信息对称性、 改善信息的管理现状提升管理效果。 其次,在创建信息共享机制的过程中还需做好检查研究工作,将申请助学贷款的审批研究与调查等作为重要部分,只有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全面调查工作,才能真正为贫困家庭中具备一定诚信意识的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服务。 最后,应加大信用审查工作力度,准确定位享受助学贷款的高校学生群体,在前期阶段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防控体系,在保证学生经济困难信息准确、 全面认定的同时从多个渠道、 多个层面获得学生的家庭信息、 社会关系信息等,并在大学生毕业后实施就业信息、 收入信息、 家庭信息、 个人联系信息的共享,为后续的催收提供便利[2]。

3.2 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诚信观念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良好的诚信品质。 首先,在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前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利用校园内打造的思政与人文氛围潜移默化感染每位学生,使其真正意识到国家助学贷款应该及时偿还,并且抱有感恩的态度。 其次,高校应该重点开展诚信教育工作,进行校园内舆论的监督和管理,发挥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学生群体的榜样作用与激励作用,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3.3 健全惩罚机制

健全惩罚机制具有督促学生还款的作用。 首先,应该对违约的大学生进行惩罚,适当增加利率提高违约成本,促使大学生在违约成本提高之前还款。 与此同时,还应将大学生违约行为与其个人信用评价挂钩,将恶意违约行为记录在信用评价系统内,促使其在个人信用受到影响之前还款。 其次,我国应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经办银行催收违约欠款,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沟通,明确各方面的责任要求[3]。

3.4 增强催收力度

由于催收的难度很大,经办银行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调查分析学生出现违约现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催收方案与计划。 一方面,在催收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可以根据行业与市场的整体情况通过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使其在增加经济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提高还款能力。 另一方面,在催收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的生源地政府部门合作,因地制宜地做好催收管理工作,在加大催收力度的情况下降低违约现象造成的影响[4]。

3.5 延长还款期限

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为要继续就学而缺少经济来源,或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薪资水平过低,或是家庭负担过重等导致缺少还贷能力出现违约现象,基于此将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延长到毕业后的10年,等学生具备一定还款能力再偿还贷款。

4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预防

在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预防过程中和政府部门合作,全面进行学生基本信息与信用信息、 社会信息的调查分析研究,避免埋下风险隐患,同时还应注意制定较为个性化的贷款管理工作机制,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违约的预防和管理,跟踪性地记录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信息、 工作收入水平信息等,便于执行催收工作与风险控制工作,严格控制违约问题发生率[5]。

5 结束语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缺少足够的诚信品质,缺乏一定的贷款偿还能力,因此高校办理学生助学贷款应制定完善的学生信息分析机制与管理方式,加大惩罚力度,预防违约行为,强化对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管理,从根本层面降低违约问题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经办助学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爱·帮扶·助学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