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图书创新发展探索
2022-02-18颜娇珑
颜娇珑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和5G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阅读方式的明显转变,对传统纸媒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图书出版作为传统纸媒出版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生产模式,激发并满足融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新需求,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应对新时代给予传统出版机构的机遇与挑战,根据融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新需求创新气象科普图书出版十分必要。
一、融媒体时代读者阅读需求分析
(一)阅读方式向数字阅读转变
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11亿人。加之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阅读方式发展迅速。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1],至2020年已有将近八成的调查对象使用过数字阅读,且仍有增长趋势,其中又以手机阅读率为最高。在对阅读倾向率调查中显示,愿意阅读纸质图书的人数比例近十几年虽存在下降趋势,但在2020年出现一个明显的回升,而手机阅读倾向率出现与纸质图书相反的变化。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络及终端阅读使用群体,且互联网通过快速、便捷等优势使用户产生了极大黏性。但在“快餐式”阅读时代,还有部分人仍然需要纸质图书带来的专业、权威、深度的阅读感受。
(二)气象科普阅读需求较高
从科普阅读需求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互联网科普需求搜索数据统计的8个热门科普主题中,与气象相关的主题就有2个[2],为应急避险、气候与环境主题,且随着近几年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等现象,公众对气象相关科普信息的关注越来越频繁,热度有增无减。气象科普图书作为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权威性较强的媒介,它的发展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气象科普工作的成效,它的传播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气象科普图书使用的定位,不应局限于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还应考虑适用于专业工作及学习过程中,以弥补专业学习的局限性。因此,对于传统气象科普图书,需要根据融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新需求,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在图书内容、形式及营销方式上需要开发创新点,才能在新媒体冲击下充分挖掘潜力、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二、多学科融合探索内容创新
(一)把握气象知识高普及性
气象是一门小学科,但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气象”,如一年中的四季变化,一天中的阴晴冷暖,二十四节气蕴含的物候变化,不同时节饮食的养生学问等。因此,若单一、孤立地进行气象知识的普及,不仅直接受众较少,而且会失去科学普及应具备的弹性思维,导致作品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大众的兴趣度及需求度。
创新往往来自于知识交叉领域和边缘地带,从内容细分,气象学其实是一门融合学科,其中包含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气象科普知识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主要涵盖了天气分析、大气物理、气候变化、气象与生活、气象与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传统文化等。根据互联网科普需求搜索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单学科知识层面,还体现在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气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越来越明显,多学科交叉已成为气象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气象知识具有高普及性优势。
(二)善用学科融合实现内容创新
对于气象科普图书内容的把握,应在深挖气象传统文化、根植气象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纳入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把优质气象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近几年在学科融合上做得比较成功的科普书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里是中国》。该书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线,巧妙融合了植物学、气象学、中国古典文学及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实现了图书内容格局上的创新。在气象科普图书多学科融合的打造上,我们也进行了尝试。例如,《气象学家眼中的中国》以气象为出发点,延伸探讨了哲学、中医、养生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天气系统发展,再从气象科学角度谈中医养生,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我们的天气从书》从气象基础知识出发,在普及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气象观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等知识的基础上,融合了世界各地人种、建筑、饮食、服装、文化等差异的由来及发展等相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图书内容,提高了可读性;《节气里的生物密码》和《节气里的物理密码》图书,则是通过挖掘气象中的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融合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实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融汇,达到科普效能的有效提高。这些作品都极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学科融合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三)内容创新难点及拓展点
在多学科融合内容创新的探索中,构建多学科学者的作者团队是图书策划过程中的难题。目前的科普图书,单学科精品较多,学科融合得较少,且融合角度还较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学科间的双向融合。在今后气象科普图书开发中,可建立不同学科学者之间及不同职业作者之间的有效联动,充分吸纳专业领域及宣传普及领域的科普作者,找准学科融合切入点,延展科普图书内容,使其能够有助于公众建立系统知识结构,满足更多读者需求,实现有效科普。
三、让纸书“活”起来探索形式创新
(一)把握图书高权威性
对于知识的普及,相对于信息繁杂、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世界,图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及系统性。因为图书出版在选题策划过程中会对作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有一定的筛选,且稿件在出版流程中经过了严格的“三审三校”,由多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书稿进行了排误、修正及完善。因此,就科普内容的严谨程度来说,图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又因图书相对报刊、微博、微信等的文章体量较大,对整体框架结构有更高要求,所以对于知识的完整度来说,图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丰富阅读形式实现形式创新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图书愈发暴露出内容时效性差,获取途径不够便捷,获取信息用时长,趣味性、互动性不够高等弊端,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方式逐渐偏向简易便捷及丰富有趣的互联网移动终端。针对这些问题,图书要在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需要由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积极转型。图书编辑需要兼顾网络、移动终端等出版方式,实现纸媒与数字媒体的有机结合[3],只有重视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在此环境下,我们探索纸书与多媒体结合,实现科学知识趣味化、科学原理可视化等。例如,脱胎于经典动画片的《气象百问》系列图书通过在故事首页添加二维码的方式,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观看相对应的动画视频,实现图文及影音配合的多感官阅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趣味性;《平平安安的天气日记》引入了AR技术,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可观看仿真的气象灾害场景模拟展示;《平平安安的冬奥日记》则通过AR技术可观看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模拟展示,获得从平面拓展成三维立体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了图书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扫码+”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可以享受不同媒体带来的气象科普乐趣,为提高图书的附加价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便捷[4],实现了长效知识与前沿信息共建机制,可保持内容不断更新,让纸质科普图书“活”了起来。
(三)形式创新难点及拓展点
目前,媒体融合技术几乎仅限于移动端扫描二维码观看或试听影音内容,以及通过特定应用程序观看AR动画,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因此,在移动终端使用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科普图书编辑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了解科技前沿,善于抓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点,除运用声音、视频、AR技术之外,可尝试在图书中建立与终端平台链接,实现在线互动游戏、竞技问答等趣味性强的功能。此外,在现有科普图书内容的基础上,还可尝试将现有知识碎片化分割,再根据读者对某个知识点的需求快速分类、整合呈现,增加多维度的相关知识,快速形成个性化、定制化产品,进而满足读者深度阅读需求。
四、热点联动探索营销创新
(一)把握图书品种市场性
科普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使公众从被动科普,逐渐向主动科普转变,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显著提升。公众是否会选择购买图书这种方式来满足科普需求,关键在于其是否获取了图书存在的信息及购买渠道是否便捷,这就对图书是否充分发挥了市场性具有一定要求。
科普图书为小品种图书,在图书市场中占有率一直较低。科普图书市场品种数仅在全类图书的3.5%以下,发行量未超过全类图书的1.5%。气象科普图书虽为自然科学类科普图书中较热门的一类,但市场占有率也并不高。在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下,要提高读者购买的可能性,就需要丰富图书品种,拓展宣传及发行渠道,利用气象信息社会性较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特点,实现有的放矢。
(二)抓准社会热点实现营销创新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公众的关注点会紧跟热点。为了能抓住社会热点发酵最佳时期,就要求气象科普图书具有全知识面的种类储备,发展热点联动的宣传营销。
如借助节假日效应开展科普图书的宣传营销。在“3·23”世界气象日期间,全国各地于3月下旬均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需购置活动用书及宣传材料。在活动前后开展线上及线下的图书促销活动,能获取最大效益。7月正值暑期,暂无考试压力的孩子们可以选购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普读物,此时应重点推荐趣味性较强的基础知识类青少年科普图书。
此外,由于气象科普图书的主题优势,还可根据天气情况重点营销。如盛夏季节为我国台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高发期,防灾减灾类产品为高需求品种。秋季空气质量下降,环境类图书为主要卖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室内采暖、交通安全、农作物过冬等气象服务类图书及相关产品应跟进推出。
根据产品的多元化及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在营销渠道上也应与时俱进。如遇天气热点时应及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自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科普信息及相关图书推荐。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特定人群应建立专项书目,定时向学校、社区、农民及政府相关部门推荐。结合营销热门时段,充分利用线上营销平台,做好信息更新及服务跟进,保证线下门店供货及时,品种齐全。每年统计发行数据,分析市场偏好,以便次年补充产品种类及调整发行方向。
(三)营销创新难点及拓展点
目前,纸书的营销已由线下门店为主转变为线上平台销售及线下门店共存的模式。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选择线上平台,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可送货上门。但线上购买存在盲选的情况,即读者会因为感兴趣的主题、漂亮的封面或优惠的满减活动来选购,而不是因为图书的内容,因此会存在较高的退货风险。既要避免盲选,又要满足购买方式方便快捷的读者需求,微信公众号(搭配微店)、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应运而生。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平台,无疑会提高图书的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但其中需求的人力、物力成本都会产生一定程度提高。如何实现投入及产出的平衡,是新形势下图书编辑及营销人员面临的挑战。对于科普图书,可善用“科学知识普及”这个重点,挖掘公众敏感点及兴趣点,以公益科普为主,再辅以提供深度阅读的推荐读物,自然而然的实现产品营销。
五、结语
媒体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新旧更替,而是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新媒体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传统媒体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应尊重媒体差异化存在,同时促进媒体协同性发展,才能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融媒体时代的气象科普图书开发,应坚持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高质量、权威性内容创作,巧妙运用学科融合,建立科普弹性思维,创新科普图书内容。在优质内容基础上,适当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阅读形式,盘活传统出版。在市场营销上,要把握社会热点,善用气象特点,掌握多媒体营销能力,拓展线上、线下多向营销渠道,强化气象科普图书与读者的连接,提升读者黏性,实现气象科普图书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