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构探索
2022-02-18王玉良
王玉良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473000)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广播电视事业的融合,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多元化和品牌化转变,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高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适应目前广播电视及网络新媒体的现实需求?这都是一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编导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现状思考
从培养方案方面看,编导专业大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媒体系统的专门人才,使学生在了解广播、影视、新媒体等艺术形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不同作品的策划和制作技巧,最终能够胜任广播电视、传媒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制作部门的生产实践需要,胜任策划、编剧、后期制作等工作,熟练使用传媒专业的各种设备,尤其是非线性编辑软件以及互联网相关技能,能够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但在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设计上,重实践轻理论的特征相当明显。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四大发展趋势。这四大趋势使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破旧立新、继往开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1]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突出示范性,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以“项目驱动式”的方法要求学生进行作品创作。这种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有其积极性的一面,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是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性教学,由单一性教学转向多样性教学的重要标志,它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
然而,长期以来的这种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天长日久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空间,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能陷入僵化状态,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创新课程体系,增加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在指导思想方面,“创建新时代课程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进一步推进课程学概论的理论体系和子学科体系的建设。”[2]为了最大限度的完成在学期间的理论知识获取,同时也是促进对学生专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有必要在新时代下进行新的变革和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的构想
编导专业理论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熟知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基础上,进而掌握影视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因此,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明确编导专业学生德育目标的的达成。德育目标是让学生清楚影视作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明白编导专业在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形成以“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实施。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是将相关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思想政治和文化道德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最终形成“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可以与思政内容进行紧密融合,围绕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根据本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属性,把思政元素植入到课程内容的讲解中。以学生为中心,凸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功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接受文化道德内容的熏陶和感化。教师要有一定的主观意识,自身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自身素养的提升,是感染学生积极思想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由于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理论课程的设置还必须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思路,重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把OBE教育理念运用到理论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突破固有模式,鼓励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学习的灵活性,把社会需求与理论知识有效对接。”[3]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制订理论课程的开设方案,并从专业发展的大局着眼,实施可行的计划思路,真正把“课程思政”与学科体系、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到一起。
另一方面,在具体理论课程的讲述中,可以通过红色经典和主旋律电影个案的引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崇高目标。融媒体环境下,当下的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便捷,他们接触的信息庞杂多样、日新月异,而且更新的速度瞬息万变,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观念的多变性。价值观、世界观容在正确的轨道上容易发生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通过一种稳固的、积极向上的意识,去引导他们树立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持的人生态度和学业精神。通过红色经典案例和主旋律作品的讲解,让他们与历史对话,同时代共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在设置方面需要融入的内容。
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地缘优势,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参照红色经典作品,演绎本地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把思政性的创作带入课堂,更新教学方法,保证“课程思政”方案的实施效果。实时创作和红色经典作品相关联,拉近先进文化、进步思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以红色经典为契合点,以主旋律电影为契机,通过讲解与评论,使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能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和实施构想,结合相关教学改革,把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理论,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建设体系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去教育、去感染新一代的大学生。
三、“立体式”现代课程体系的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原则,依托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全面贯彻“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培育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确立以培养影视创作地域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并形成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发展的“立体式”现代课程体系。这一“立体式”现代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全方位相互融合和发展方面。
首先在教师队伍方面,突出青年教师的主力作用。青年教师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关键。长期坚持青年教师培养“一带一”导师责任制,每位青年教师都有指定的老教师负责培养,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具体包括爱岗敬业师德培养、教学水平(包括教改思路、内容掌握、教学技巧)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能按照基础课教师“先过教学关、再过科研关”的程序成长进步。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位,积极参加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参与全国同行的教学研讨,具有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和教改工作的能力。
其次是优化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需要的课程组成的知识体系。”[4]按照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个层次和基础、研究、拓展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把课程建设成为建设与改革方向明确,内容与培养目标契合度高,满足毕业要求,有一定高阶性、挑战性和创新性,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高质量的课程,提高课程在校内外的认可度,成为学生爱学、教师乐教、手段多样、评价全面的一流课程。
再次是创新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课程的应用型和思政性,课程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在教材选取上,一方面要借鉴国内目前一流课程的优秀教材,选取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培育,引进先进的课程理念,紧跟国内课程发展的时代步伐;另一方还要鼓励专业老师自编教材,结合各门课程和本校学生特点,建设完备的理论课程教材孵化库,让那些有想法、有特色的优质教材脱颖而出。教材间还要形成互通互联,相同专业的教师可以相互参与教材的编写,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进而形成立体化的教材资源体系。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理论课程的专业教师,也要经常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如何把理论课讲的更加精彩,能够让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加他们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此外,还要不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专业发展的前沿动向。
“社会在进步,大学在发展,学科结构会不断地调整。这也是大学对于新学科的设立一直具有较强‘冲动’的动因之一。”[5]因此,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效应,建构“立体式”的现代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是基础,课程体系是支撑,教学方法是引擎,只有把这三方面有机融合,才能保证理论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新文科背景下,要在尊重课程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把理论课程的建设融入学科发展的规划中去,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思政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科为依托,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