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疫情”下我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2022-02-18高琪
高 琪
(青海师范大学 西宁 810000)
一、“信息疫情”的产生与特点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5G造成新冠病毒传播”等虚假信息正在各大社交平台和传统媒体间广泛传播,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类现象称之为“信息疫情”(infodemic)。[1]“信息疫情”是英文单词“information+epidemic”的组合,意思是疫情的来临,使得各种谣言、流言通过网络得到了大肆传播,公众面对大量的信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真假,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恐慌和焦虑,这不仅会损害公众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公众认知误差,甚至制造群体性恐慌,引发社会局部动荡等问题。
在《略论“信息疫情”的十大特征》中王世伟针对“信息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其具备以下十大特点:传播的快速性、信息的过载性、关注的大众性、涉略的广泛性、内容的动态性、空间的跨域性、媒体的社交性、污名的歧视性、真伪的难辨性以及效果的危害性。[2]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新媒体时代下,谣言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疫情”感染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疫情”涉及到多种学科,如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专业性使公众难以辨别其真伪。全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信息发布主体众多,便形成了信息满天飞,真相难分辨的信息过载情况。
二、“信息疫情”下我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困境
(一)公众信息素养水平影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如今全媒体时代下,社会公众有极大的自由和便利来获取各类信息,由于碎片式的阅读习惯,受众常常不经思考、被动式地接受一切信息,在“信息疫情”的传播过程中,便会加速大量谣言的产生,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常能听到如“喝漂白粉能预防新冠”“春节放烟花可以给空气消毒”等杂音,这些噪音的产生都是源于公众信息情报分析能力的缺失以及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下造成的错误认知,从而无意中成为谣言不断扩大的推动者。当今社会,公众信息素养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公众如果没有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在面对“信息疫情”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便会失去理智和客观分析信息的能力,继而出现盲目相信各种信息,导致谣言滋生[3]。
(二)自媒体传播加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难度
近些年来网民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便携式的移动通信工具和网络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传播内容重复率极高。流量为王成为自媒体的代名词,疫情期间,各种自媒体发布的未经证实、让人无所适从、贩卖焦虑恐慌的信息在不断混淆视听,如推送的“钟南山:5月疫情将全面暴发”“疫情之下的某国:店铺关门歇业,华南太难了”“全世界第一个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国家是越南”等文章,不断散布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的信息流通秩序。
(三)主流媒体失范增加舆论引导压力
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和第一道关口,主流媒体应当做好疫情期间的信息核查工作,服务于公共利益,谨慎对待即将发布的信息内容。主流媒体不能盲目追求时效性而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如若发生主流媒体失范现象,则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且虚假信息的传播也会引发社会的局部动荡。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称“在适宜条件下,过去一些冠状病毒有可能存活五天”,但未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如此,然而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却使用了“新型冠状病毒可存活5天”的标题,以及著名的“双黄连事件”正是由于个别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前,未对信息内容进行再次核查,其叙事语言过分模糊化而使得公众误读,造成谣言形成并传播。虽然最后官方出来及时辟谣,但也不能弥补公众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在公众的眼里相当于主流媒体承认自身工作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
三、“信息疫情”下我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开展教育引导,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主流媒体作为官方权威性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公众对舆论的判断,充当社会舆论的把关人。要主动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展开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引导,如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与疫情信息相关的话题,新华社、澎湃等借助自身资源推出信息解答平台以及央视节目《新闻1+1》中,白岩松与知名专家院士、各类抗疫人员、各级政府官员座谈,对公众关心的疫情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权威解答,以此来引导受众对热点信息的判断,提升受众对海量信息的智能分析和判断能力,促使公众建立起客观理性的舆论信息内容评判标准。全媒体时代下,公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为了做好一个负责任的“生产者”,应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自己批判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让自己陷入网络大V和不良媒体的虚假信息陷阱中。
(二)及时公开信息,化解公众恐慌
疫情期间,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定心丸”。面对疫情,公众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紧绷状态,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人心。相较于自媒体炒作疫情、借机获利,主流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社会的公共责任,担负起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及时公开信息、阻断谣言能有效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使受众免于谣言的危害。如《人民日报》与丁香园的合作,推出“实时疫情”功能,实时更新每日病例数据并提供防疫知识,为公众提供了权威且及时的疫情信息,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紧急寻人!这些车次、航班内有新型肺炎患者》等报道,及时公开确诊患者的出行路线,尽可能保障公众知情权,溃散了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而引发的一系列谣言,避免了公众恐慌的增加,减少了“信息疫情”的传播。
(三)讲好疫情故事,增强公众信心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不仅及时辟谣,为公众提供权威信息,还要能通过宣传工作来引领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主流媒体选择将镜头和麦克风对准人民群众的抗疫行动,从医护人员、普通市民以及抗疫志愿者的视角展开,记录重大疫情下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场景,为观众呈现出疫情期间一个个温情故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采用视频日记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了整个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展现了这个寒冬里最真实的“武汉时刻”;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英文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用33分钟时间,带大家回顾了过去一个月里,在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里,疫情是如何从快速暴发到遏制的全过程。主流媒体对疫情期间动人故事的讲述让全国人民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增强大家共同抗疫的信心。
结语
新型冠状病毒危害的是人们的身体,而“信息疫情”更多的是侵蚀人们的思维。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流媒体始终跟随党的脚步,在党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主流媒体虽然存在媒体失范现象,但呈现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与担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尤其在信息报道的及时性方面,主流媒体发布信息及时,实时更新动态,有效地缓解了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关乎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发展的形势下,媒体的正能量为那些深陷焦虑与不安的人们洒下了一束阳光,也为那些沉浸在生离死别悲痛中的人们驱散了阵阵阴霾,透过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疫情中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与伟大。不论未来如何改变,不论问题有多艰难,主流媒体都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民、国家和世界作出更多实质性的贡献。■